他是一段傳奇:擔任竹林村黨支部書記、竹林鎮黨委書記20多年來,帶領廣大群眾,將一個偏僻的窮山村變成了一個聞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等稱號,并進入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中國小城鎮改革試點,先后迎來了江澤民、胡錦濤、李長春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他更是一面旗幟: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中國農村十大新聞人物、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就是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竹林鎮黨委書記,全國第八、九、十、十一屆人大代表趙明恩。
趙明恩出生于1940年,是土生土長的竹林人,“窮人孩子早當家”是其早年成長的真實寫照。
因為貧窮,趙明恩早早便輟了學,14歲起,每天要跟著大人們到百十里外的臨汝縣去挑紅薯片、紅薯渣回來吃。一年后,他參加鄭洛鐵路復線的建設,后當上生產隊會計,并接任大隊秘書,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74年年初,村黨支部看他是塊好料,讓他帶領副業隊尋找掙錢門路。竹林村是個遠近出了名的窮山村,趙明恩擔任小耐火廠廠長,并帶領副業隊辦起機械廠和礬土礦。到1978年年底,竹林村的社會總產值達到110萬,人均收入89元。
1980年2月,在村民的熱切期待中,不惑之年的趙明恩當選為竹林村第十五屆黨支部書記。
改變命運的七天七夜
1982年北方干旱,糧食歉收,竹林村辦企業紅紅火火,村里買回16萬斤小麥分給群眾,每戶補貼30元錢。1983年新春過后,突如其來的新問題困擾著滿心拉套的趙明恩。這一時期,竹林村5名支委中有3個人去干個體,13個村民組的領導一多半人在自己的企業忙乎,村里開始有人鼓搗干脆分掉或個人承包村辦企業。
這股“分風”把趙明恩“刮”得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他頭昏眼花,一病不起。
1983年6月25日,圍繞“今后走什么路才能脫貧致富?”的主題,竹林黨員干部擴大會如期召開,大隊全體黨員、生產隊以上干部和群眾代表共60余人參加了會議。
“村里能先富起來的無非是三類人:黨員、干部和退伍軍人,合起來也就五六十人,其他兩千多父老鄉親咋辦?大多數底子薄、無門路的群眾咋辦?村里的老弱病殘誰來管?”惦記著全村人的趙明恩開門見山,把這個思量了無數遍的問題扔給大家討論。這次會議一直開到7月1日,歷時七天七夜,成為竹林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轉折點。
1994年11月,竹林村與周邊三個村整合,設立竹林鎮。12年后,竹林鎮再次“擴張”,周邊又有三個鄰村并入,人口和區域面積均擴大一倍。
隨著空間區域的擴大,趙明恩醞釀已久的新戰略得以順利實施。1996年4月,竹林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改居,全鎮近兩萬人口全部成為城鎮居民。
1997年,竹林鎮集體企業全部進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竹林眾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現太龍藥業)實現成功上市,敲響了河南醫藥企業擊水股海的第一錘,“竹林品牌”在全國越叫越響。
在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鎮里投資億元從幾十公里外引來黃河水,徹底告別吃水難;先后建別墅1300套,住宅樓20多棟,人均住宅面積達到56平方米;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得到充分發展。
與此同時,竹林30年堅持“三評”“十好”評比,風清氣正,形成了“愛竹林,比貢獻,謀發展,永創業,講文明,共富裕”的竹林精神。
現在的竹林鎮是國家AAA級旅游區,全鎮年產值達50億元。走在竹林鎮區,竹影連綿,滿目蒼翠,恍若置身都市花園。
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 014年7月1日,記者覃巖峰。原標題《趙明恩:一心躬耕在竹林》
報道集體村莊案例,追蹤村莊發展動態,宣傳基層先進人物。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星火旅游。(微信公眾號:星火旅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