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永遠實現不了?
——關于共產主義的爭論(之二)
趙 磊
在一次有關共產主義的座談會上,一位左翼教授談他為什么信仰共產主義時,這樣說:
——恩格斯說,“共產主義不是理論,而是運動”。那就是說,世界上沒有萬歲的東西,只有共產主義運動才是萬歲的。共產主義永遠實現不了,但是它永遠在實現著、永遠在前進著。只有它才是永遠的,才是萬歲、萬萬歲的!
——《國際歌》唱得非常明白,“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從來沒有說過它一定“能”實現,一定“會”實現。所以,我在大學里給學生講:馬克思主義除了三個來源以外,還有第四個來源,它吸收了宗教的信仰。它之所以是科學的,就是沒有歸到哪一種具體的宗教,不是具體的真主阿拉、耶穌、釋伽牟尼。
以上高論是如此具有普世意義的影響力,以至于不僅很多“馬克思主義者”跟著起哄,就連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也欣然表示認同。在一個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歪曲共產主義信仰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我不知道這究竟是無知,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該教授說“馬克思主義除了三個來源以外,還有第四個來源,它吸收了宗教的信仰”——這簡直就是在信口胡說。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深刻批判,以及與宗教的本質區別,原本是眾所周知的常識,這里不贅。筆者僅針對“共產主義永遠實現不了”這個影響甚大的命題,做一些討論。
這位教授說“共產主義永遠實現不了”,依據是什么呢?他說,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是運動”的話就是依據。既然共產主義永遠處于“運動”狀態,永遠在路上,那么,共產主義永遠也實現不了。
恩格斯確實說過“共產主義是運動”,原話是這樣的:“海因岑先生大錯特錯了。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注1)恩格斯這句話應當怎樣理解呢?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恩格斯對此有過更為清楚和完整的表述:
——“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注2)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里,共產主義不是應然狀態,不是抽象的教條,甚至也不是田園詩般的理想,而是現實的運動。把共產主義視為運動和實踐,把共產主義定義為“改造世界”,這恰恰是理解共產主義的真諦所在。這與把共產主義理解為“空洞的詞句、神圣的觀念、彼岸的理想”、“關于愛的囈語”,有著本質不同。馬恩說共產主義是“現實的運動”,本意是要強調:共產主義不是書齋里的空頭理論,不是思辨家頭腦里的烏托邦;共產主義是活生生的實踐,是現實的行動;共產主義必須要動起來,必須在實踐中展開自己的存在。
問題在于,共產主義處于“運動”狀態,就意味著她永遠實現不了嗎?共產主義沒有凝固在教科書中,就意味著我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嗎?NO!從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共產主義是現實的運動”的論述中,推出“共產主義永遠實現不了”的結論,這是對共產主義的嚴重無知。
舉個現實的例子。資本主義是不是“現實的運動”?當然是。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現實上看,資本主義的現實“運動”都是毋庸置疑的:資本主義不僅在其政治理論、經濟理論和哲學理論的語境下,做著特有的意識形態運動;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以其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客觀必然性,展開其特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運動。即便是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也鮮活地展示了資本主義的現實運動。
其實,早在歐洲中世紀或者早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就以“萌芽”的形式,在封建社會的母體內現實地“運動”著。問題是,資本主義不僅自萌芽之日起就處于運動狀態,即便是發展演化到今天,資本主義也仍然在“運動”著,它在不斷演化甚至變形。如果因為資本主義正在現實地“運動”,而沒有靜止在某個“標準的”形象上,就斷言資本主義“永遠也實現不了”,這樣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別說理解共產主義,就連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也根本無法正確把握。
當然,任何比喻都只能是“近似”。有人說,我這個比喻不恰當,因為“資本主義已經實現了,而共產主義還沒有實現”。這里涉及到對共產主義實現條件的理解。很多人對共產主義實現條件的理解,是相當“現代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也就是說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位教授,他提出了兩個依據來證明共產主義的“烏托邦”性質:一個是“分工”不能消滅,另一個是“不平等”永遠存在。他用分工和不平等是永恒的存在,來推論共產主義不可能實現:
——A是上等人,B就是下等人;B是精英,A就是掃大街的。從經濟人的邏輯講,人和人永遠不可能平等,不平等永遠存在。上等人和下等人,窮人和富人的區分永遠存在。你怎么可能把共產主義的理想現實化呢?所以,雖然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但是,不平等作為一種現實也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共產主義運動”萬歲,“人類不平等”萬歲!
如果以經濟人假設為預設前提,共產主義當然不可能實現。問題在于,共產主義的預設前提恰恰不是經濟人假設,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個邏輯表明,那些把共產主義當做烏托邦的人,根本就無法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人們通常理解的分工和不平等,僅僅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分工和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不平等。在共產主義的視域里,上等人與下等人的分工是“舊的分工”,是必然要消亡的“分工”,必然有新的分工來取代它(注3)。而有關不平等的性質、根源,以及其中蘊含的歷史性,歷史唯物主義的看法與“現代經濟學”的解讀是截然不同的。限于篇幅,這個問題就不展開說了。我建議大家讀讀馬克思主義的有關文獻,比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今天我們重新強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意義,非常有必要。但我覺得,很多人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資產階級的境界上,這個境界的最高水準,也就是空洞的自由、平等和博愛了。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是一個美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不管它實現得了,還是實現不了,只要它是善的東西,我們就要追求。
問題在于,馬克思定義的共產主義,恰恰不是從(或不是僅僅從)道德的維度去理解的,不是從善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是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的,從歷史必然性的角度去把握的。這種把握不是道德的把握,而是科學分析,是理性認識。若僅僅因為共產主義“美好”、“向善”,我們就去追求她、信仰她,那么面對資本主義的現實運動,再美好的信仰也只能是不堪一擊。
可憐的是,還有人拿銀子的多少來譏諷共產主義:“馬克思那個共產主義得消耗多少資源?共產主義要實現多少GDP、掙多少錢才能實現?”其實,馬克思講的共產主義,不是用錢來定義的,不是用收入來定義的,不是用GDP來定義的。馬克思的有關論述有很多,但有一個基本的定義,什么叫共產主義?第一,各盡所能;第二,按需分配。在“經濟人”的眼里,這完全是空想,是扯淡。這個問題我已經有專文論述(注4),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展開了。
那位教授的話,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提醒:很多人之所以向往共產主義,并不是因為堅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而是因為共產主義的想法“向善”、“美好”。盡管她實現不了,我們也應當像信仰宗教一樣信仰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永遠不能實現,但共產主義萬萬歲”——雖然共產主義永遠實現不了,但我們又必須信仰她——這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聲稱對一個根本就不可能實現的空想抱有堅定的信念,這樣的信念如何堅定?我看根本無法堅定。
我感到憂慮的是,很多人之所以很難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是因為他們覺得共產主義不美好,而是因為他們壓根就不相信共產主義能夠實現——比如上面的那位教授。如果我們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僅僅是這樣的理解,停留在這個水平上,我們的理想信念跟宗教迷信又有什么區別呢?如果共產主義與宗教信仰沒有什么區別,那么我們只需信仰任何一個主張“善”的宗教,不就OK了嘛,管它能不能實現,反正它向善就行——這共產主義還是科學嗎?純粹是神學嘛!
這說明,今天重新開展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何等緊迫,何等重要!
注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1-672頁。
注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注3:關于分工能否消亡的問題,我將在下一季討論。
注4:參見我的博文:《并不顯赫,但將永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