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八月底,全國首批6000名大學生志愿者赴西部各省,下到基層服務。這是一場被老百姓稱作“新上山下鄉運動”的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半年之后,許多志愿者手頭的工作已暫時告一段落,并返回母校。1月5號晚的沙龍我們特約了北航赴內蒙支教的志愿者宋元莉來談談她的西部之旅。
宋去的地方是內蒙古錫盟正藍旗下的一個農區鄉鎮,經濟上基本屬于靠天吃飯型,沒有任何鄉鎮企業,鎮上的男子十有八九是長年在外打工的。鎮上有一所唯一的初中,宋和另外兩名志愿者被分配在那里當初三的物理、英語老師。全校有1000多學生,匯集了全鄉所有的初中生,教師有六七十人,人手是比較緊缺的。
宋說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的學風問題,二是教師的教風問題。學風問題是明顯的、大量存在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方法死板只會死記硬背。學風其實反應出了背后的教育質量問題:小學老師不負責任,教書如同放羊,使得少年到了上中學的時候連基本的兩位算術都不會;中學教師在此種棘手狀況下教學壓力很大,管理困難,于是求助于體罰、責罵等粗暴的方法,而真正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教育則很少進行。
體罰是不解決根本問題的,但是與當地老師爭論也是不能改變他們看法的,因為人家的做法可以說是“實踐出真知”,宋的觀點卻還只是空中樓閣。面對這種狀況,宋的對策是一面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一面以自己的行動和成果示范給其他教師,有了事實才有說服力。本著這個原則,宋在三個月時間內進行了三次探索:第一步是處理好和學生的關系,宋覺得這其實不難,只要多為學生著想,關心他們,多進行平等交流,學生就會喜歡這個老師。第二步是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進行要求,宋在所教的班上整頓了抄襲和紀律這兩個頑疾,使很多人第一次面對自己的真實成績。第三步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授課不是以知識為核心,而是以觀察思考分析的能力為核心,這項工作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表現為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普遍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是宋這半年支教生活的重頭戲,對宋來說,自身得到鍛煉可能是最主要的。正巧這晚的沙龍還有兩名做過支教的朋友參加,隨后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支教經歷,坎坷艱苦之中不乏一些趣事。如北大研究生張翔曾在山西支教一年,經歷也很豐富,當談到為學校捐獻財物時得和慣于貪污的校長做較量,嚴防對方伸手,為此費了不少腦筋。另一名曾支教兩年的朋友提出了開展農村學生心理學教育的意見。
幾天前,在另一場關于農村教育的沙龍中與志愿者殷永純討論了農村教育向何處去,當提及這個問題時,宋元莉和張翔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現在的農村教育是以城市需要為目標的教育,教育內容主要是以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知識為內容,考試是以城市知識為標準的選拔手段,因此無論從競爭角度還是從素質培養角度都對農村孩子不利。農村的發展需要本土化教育,即以了解本地區,發展本地區為目標的人才教育,但這個目標與現實的大環境卻十分沖突。如何實現之是一個需要繼續探索的大問題。
另外在看待支教工作的意義上,與殷永純不同的是,宋和張都認為:單純的支教并不能改變農村教育現狀,志愿者不應把自己對當地的作用預期得過大,還應不忘向當地人學習。張翔在支教的同時是本著調查農村的目的去的;宋元莉也主張以支教為基本點,鍛煉社會工作能力,加深對農村社會的了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