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日晚上,兩位臺灣朋友作為特邀嘉賓來到烏有之鄉書吧,跟朋友們介紹臺灣社會運動的歷史,并播放了他們制作的一個紀錄片。
林哲元先生講,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后,臺灣的政治高壓氣氛有所松動,民間社會運動興起。1980年代是民間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紀錄片作為對抗官方話語權的手段而出現,而繁榮。在桃園機場事件中,官方媒體將群眾丑化為暴民痞子,反復播放群眾還擊警察暴力的畫面。一些參加運動的人士則扛起了攝象機,將鏡頭對準了鎮壓群眾的警察。于是,一個綠色小組誕生了,它鮮明地站在群眾一邊,記錄群眾遭受的暴力鎮壓。然后,他們廣泛地復制,在街頭出售,在抗議人群中播放,在朋友中流傳。就這樣,紀錄片起到了揭露官方謊言、動員群眾、鼓舞斗志的作用。
林稚霑先生講,進入1990年代后,政府給地方一些資源,借助地方中介吸納民間社會運動的骨干和積極分子,進而控制了社會運動,使其不再將斗爭的矛頭對準政府。特別是李登輝,他打著宏揚地方文化的旗號,灑下了一些金錢,收買了很多社會運動的骨干和積極分子,將社會運動引向了所謂社區建設,服務于打造臺獨基礎。這樣,雖然臺灣看上去還有社會運動,名義上也都是所謂民間的,但是已經沒有了80年代的朝氣。很多紀錄片制作骨干和組織都被政府收買了。(其實,這就是社會運動骨干的修正主義化。)
接著,他們播放了一個自己制作的紀錄片。這是在2001年臺灣大地震后,他們幫助一個土著部落爭取生存權益的故事。
看完紀錄片,有個朋友講,他很欣賞紀錄片在臺灣社會運動中的歷史作用,由于大陸的特殊情況,他不能直接制作政治話題的紀錄片,但是他正在投資拍攝一個生態環境的紀錄片。
有個朋友問兩位嘉賓,他們為什么要拍攝紀錄片?是基于一種政治理念還是客觀中立地記錄歷史,反映真實?臺灣朋友回答,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到紀錄片可以幫助民眾,他們選擇了這個事業,用紀錄片中的話,就是“藝術為人民服務”,追求“人民幸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博士后陳林先生借機向大家講述了他在臺灣的見聞,分析了臺灣統獨斗爭問題的來源,順便介紹了他所關心的NGO發展問題,期待跟感興趣的朋友合作。
有朋友感嘆,臺灣已經實現了民主,像這個紀錄片中的情景,通過紀錄片就能容易地幫助民眾爭取權益,而這在大陸不可想象。對此,臺灣朋友認為,臺灣的所謂民主也是有限的,甚至是虛假的。這個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幫助處于困境中的土著部落民眾爭取到生存權益,是跟當時的特定環境有關的。當時正逢陳水扁搞競選,他們追著陳水遍的競選隊伍到處宣傳,迫使民進黨關注此問題。即使如此,面臨同樣問題的8個部落只是2個解決了問題,其他還在危險的境地生活。
最后,兩位臺灣朋友還在回答聽眾問題中介紹了臺灣社會運動的現狀。當前民進黨控制著工人運動的主流,其次主張社會主義的臺灣勞動黨也影響著一部分工人運動,他們堅持臺灣與大陸統一的立場。還有一部分在政治立場上界于二者之間的,在選舉中的口號是“去投廢票”,以減少民進黨的得票數。臺灣朋友指出,民進黨處于地下黨和在野黨的位置時很有生機,能夠代表一部分民眾的呼聲,可是執政之后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修惡勞工法律,討好跨國壟斷資本及其走狗——臺灣本土的買辦資本。因此,如今的臺灣社會運動面臨新的形勢任務。
這次沙龍主題新穎,幫助人們打開了了解臺灣歷史和現實的大門,給人頗多思考和收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