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中國文化的未來”研討會在京召開
今年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辭世30周年,同時也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發動40周年和結束30周年。從早年的政治軍事斗爭,到建國后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再到晚年對廣義的文化思想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探索,毛澤東的生平事業和思想呈現了一種耐人尋味的軌跡。從長時段的歷史看,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的靈魂和主體,而這也正是毛澤東平生最后努力的方向所在。
毛主席逝世后的30年,滄海桑田,中國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回顧以往,展望未來,我們相信我們此刻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在上述有關中國革命史的重要日子里,2006年9月16日,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邀請理論界、文化界的老中青三代學者和文藝工作者在北京舉辦了“毛澤東與中國文化的未來”研討會。李希凡、盧之超、孫永仁、李正忠、涂武生、徐非光、田心銘、陳志昂、余飄、蕭延慶、鄭恩波、李萬武、許建康、陳飛龍、黃力之、熊元義、蘇引、韋明、祝東力、陸華、蔡詩華、沙蕙、何吉賢、魯太光、李云雷、師力斌、程薛、丁愛霞等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由原《文藝報》主編、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會長鄭伯農主持。
大家指出,目前中國仍被冠以“社會主義”的稱號,但在日常生活層面上,資本邏輯的支配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香港《信報》今年2月發表文章稱,中國應追求“文化的崛起”。問題是,在市場經濟和消費主義的條件下,究竟如何重建民族精神,如何才能尋找到超驗的精神動力?現在,打開電視,白天是武俠,晚上是老板,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成了中華民族的英雄。當代文化缺少未來,因為包含了“未來”,在當下就很難賣出去。但是,中國的發展必須有文化的追求,必須有對未來的想象。歷史呼喚毛澤東的文化遺產。
與會專家對“毛澤東與未來”這一主題表示了充分肯定。有學者指出,2000年,評選千年偉人,美國人把毛澤東放在華盛頓和拿破侖的前面,因為他們認為后面兩個偉人只代表過去,毛澤東則代表未來。最近,俄羅斯民意調查,知道毛澤東的占39%,知道孔子的占4%,知道鄧小平的占3%。另有學者指出,我們繼承毛澤東的遺產,不是要亦步亦趨地繼承過去的某些具體做法,比如大躍進的具體做法,而是繼承背后的一般精神,比如大躍進背后就包含著毛澤東關于經濟建設也必須發動人民群眾的思想,后來雖然不再搞大煉鋼鐵了,但大慶、大寨等工農業樣板仍然延續了毛澤東的有關奴隸史觀和群眾路線的思想。這里涉及到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問題。要繼承作為活的靈魂的毛澤東,而不是限于那幾本書,重要的不是衣缽,而是法身。否則的話,另一些也打著毛澤東旗號的人就會從另一個方面去“發展”。
與會者指出,對于毛澤東所開啟的時代和創立的思想,我們現在還不能真正把握,因為時間距離還太近。在毛澤東時代,我們曾經萬眾一心,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自由,既有集中,又有民主,工人可以批評干部,教訓干部。毛澤東晚年的探索從長遠看非常必要,他是大戰略家,看得非常深遠。再過多少年,人們不會再計較毛澤東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他晚年的探索對未來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在毛澤東逝世后,他的遺產被嚴重破壞,但是,毛澤東的文化遺產是被清除的,他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毛澤東的懷念,基礎是人民群眾。
與會者指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了幾十年的低潮,目前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美國衰落,在伊拉克泥足深陷,拉美國家開始向左轉,低潮開始回升。未來,社會主義將以更加成熟和豐滿的形式重新復興。當年,毛澤東訪問蘇聯,在莫斯科大學對中國留學生演講,說了著名的一段話:“世界是你們的,”學生們鼓掌。毛澤東又說:“也是我們的,”大家又鼓掌。毛澤東接著說:“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全場轟動。今天,來了不少年輕人,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我們應該樂觀,社會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將擁有一個新的未來。
(整理者:語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