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反思改革”
楊帆在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學術月上的講座(續三)
時間:2006年4月17日晚
地點:首都師范大學第四教學樓119
三次改革爭論性質不同
中國有三次改革開放大爭論,這是自由派反復強調的。我則強調三次性質不同。
第一次1975年到1979年,這四年非常艱苦,后來又延續幾年,圍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分為改革派和反改革派,改革派取得了完全勝利,就是因為計劃經濟30年做到了頭,必須要大調整。毛澤東晚年被四人幫控制,他死之后一定有特別大的反復,直到30年這個勁都過不去。這就說明一個人晚年需要有民主,需要讓大家提不同意見。歷史畢竟不是領袖可以造的,活著時候大家不敢說話,死了以后大家就徹底否定你。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26歲上大學,堅決擁護鄧小平,反對極左思潮,第一次大爭論是泛自由主義取得了勝利,否定了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文化革命。
催出的泛自由主義思潮,是在馬克思主義內部出現的,當時所有的人都不懂別的,大家都是讀馬克思主義,還把斯大林拿過來,他1953年承認了價值規律。 80年代搞商品經濟,不是資本經濟。市場經濟是一個模糊的說法,分為商品經濟和資本經濟兩個階段,1995年以前發展商品經濟,縮小計劃經濟,和馬克思主義沒有特別大的沖突,可以相融,在馬克思主義體系里面可以說得通。
當時表現為兩派,一派是馬克思主義的計劃經濟僵化派,一派是市場經濟的自由派,他們說老年馬克思僵化,青年馬克思好,泛自由主義思想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當時的計劃經濟左派不得人心,左派不得人心,節節失敗。傳統的老左派思想不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它代表計劃經濟官僚。所以你們不要說我是左派,那是自由派給我扣的帽子。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是超越左右翼。(鼓掌)
80年代我是改革開放派,現在為什么積極反思改革,為什么? 劉源為他父親劉少奇寫的序言里,肯定了這樣的社會現象, 即80年代一部分改革派,90年代向左轉了。他引用古語說:“唯大英雄而本色,極高明而道中庸”。共產黨人和資產階級,蔣介石搞統一戰線的時候,應該是“卷旗而不繳槍”。
中國社會直到現在,不是極左就是極右。
下回再講就是具體問題的爭論,客觀給你們講。我有自己的立場,基本是客觀的,我是本著超越的態度講的,不是站在某個立場一派,攻擊那一派。小平第一時期,1975年到1989年,泛自由主義思想取得全勝,中國終于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
轉換之后出現政治動蕩,以后出現三年左派回潮,提出“兩種改革開放觀”,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出了政治動亂,就是因為搞資本主義搞的,這樣講在邏輯上自然是反對改革開放。這是第二次爭論,問題在于改革派自己沒控制好,改革的路沒有錯,就是過程中沒有控制好。
新自由主義我們不要,老計劃經濟思想也不要,當時我們一部分人傾向于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傳統文化。包括國情教育做了很多,老左派去講反對和平演變學生不愛聽,我們講學生愛聽,說改革要注意國情,學生們聽著還可以。老左派說資本主義復辟了,學生不愛聽。
但是,老左派和新自由主義都不喜歡“中左”。 他們的政策是縱容新自由主義,也支持馬克思主義。 但是,特別不讓中左思潮發展,外國社會主義不讓說,新馬克思主義不讓說,說愛國主義還行,說孔子也還成,說國情還成,但是他們認為是都是馬克思主義附屬,真理完全是掌握在他們手里的。當時左派回潮我們也沒辦法。90年代初期歷史給了左派一次機會,但他們不會利用,連篇累牘寫東西,否定改革開放,把小平說急了,來了一個南巡,一下子就翻過來了。
這兩次爭論,都是以老左派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爭論是要不要改革開放,當然是改革派全勝,第二次實際上是爭論,改革過程中要不要政治控制?結果是加強了控制。這是歷史給左派一次機會,但是左派沒有什么新的創造,還是老一套,其邏輯是否定改革開放的,結果被小平南巡徹底否定了。
第三次就是這次,性質不一樣了,其實質已經不是要不要改革開放的問題,而是30年以后,要不要調整利益關系的問題。這次改革還有一個重大政治背景,就是從2002年十六大開始,到2004年四中全會,共產黨第三代領導人向新一代領導人過渡。這是最重要的,任何一個國家最高領導層交接都是最重要的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