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方針和國家競爭力導向的發展戰略
高 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指出》:“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轉型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把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
科技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
科學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科學技術實力、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的巨大差距。一個國家可以通過采礦、出賣勞動力或經商“致富”,但如果社會的學習創新能力和相應的組織能力不強,就不能得到內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說明,誰能在戰略高技術領域的頸部掌握主動權,誰在國際政治中就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控制力。“知識就是力量”,對科技知識的控制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資本,更是政治控制、軍事威懾的手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科技創新能力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
當前,我們處于科技革命的時代,發達國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形成巨大經濟政治優勢。我國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有日益擴大之勢,這是我們在21世紀必須正面回應的尖銳挑戰。我們必須重視科教興國戰略,爭盡快縮短這一差距。大力提高本國企業和機構的科技創新能力,并使之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也是擺脫不發達狀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途徑。
我國工業科技創新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高速成長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也迅速提高。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得到外來技術支持的同時,我國科技自主發展的能力并沒有隨之增長。
當前,我國工業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自主知識產權缺乏,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逐步加深。無條件的合資鼓勵政策,加劇了跨國公司對我產業的分割,和對我自主創新能力的沖擊。外商投資不斷向工業上游伸展,產業體系的完整性正在被跨國勢力侵蝕。多年來,我國在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方面沒有形成協調一致、有效實施的國家戰略,部門利益分散化導致系統集成能力降低,企業普遍缺乏創新動力和能力,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用于消化和再創造的費用和購買國外設備費用的比值為0.08%,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在很多行業陷入了“引進—落后—依賴”的惡性循環。
從外部環境看,在開放環境下,自主創新面臨國外的技術封鎖和打壓。
無數事實說明,全球化條件下,“技術要素自由流動”是經濟自由主義者制造出來的幻覺。不論在戰略性技術(如高級加工設備、航空航天),還是普通的應用技術(如汽車整體設計的數據庫),都是如此。
關系到國防的高技術買不到,花多大代價也要自己研發,而且很多情況下是研發成功的(如航天)。而在“戰略性可貿易技術”領域,則需要面對技術資金市場的三重障礙。要引進先進技術,因我沒有知識產權而處于談判劣勢,特別是核心技術絕不轉讓。而一旦我自主研發有了成果,人家馬上降低轉讓門坎,甚至低價傾銷。這就形成“引進一代、落后一代”的惡性循環,戰略性技術自主研發能力被壓制衰落。
自立自強、自主創新,還是被動開放,依賴外資?
對任何國家來說,發展經濟必須解決技術進步的源泉問題。先進技術的獲得,大體有五種方式:
一是自力更生型。在得不到外界知識和技術供給的情況下,從對基礎原理的學習起步,基本上通過自身的努力,綜合國內資源,獨立發展出自己的技術體系。我國的兩彈一星就是典型。
二是學習創新型。通過高強度吸收消化—自主開發以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同時向前端基礎應用科學延伸。這也是日本韓國通過“技術立國”迅速趕上先進國家的基本經驗。
三是集成創新型?;趯κ袌鲂枨蠛蛯ΜF有技術的了解,從創新鏈的中端出發前向延伸,即利用他人的基礎元器件技術,以我為主進行系統集成,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如我國的DVD技術和產業。
四是被動引進學習型。買設備,買專利,買圖紙,直接投入生產,一度被看作“技術改造”的主要途徑。或簡單仿制,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引進、落后”,循環往復,亦步亦趨。
五是合資引進型。技術進步的主體已不是中國企業,技術主導權也不在自己手中。合資的出發點是“市場換技術”,以期外資企業的“本土技術溢出”效應。這種方式,技術的獲得是完全被動的,無法把握本國產業的命運。
前三種方式構成“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內容。筆者認為,所謂“自主創新”,首先要明確創新活動的主體:即必須是中國企業或機構控制產權或經營權、控制技術研發活動、控制產品品牌。只有在自己組織和主導的創新實踐中,才能真正獲得自己的技術能力,才能得到自己的知識產權以及相應的經濟利益,才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具有實質意義。
在我們這樣的大國,在開放條件下,以上五種方式可以同時存在,每種方式都有自己的根據和存在空間。但不同方式的背后,反映了不同的企業、行業的發展思路。
目前,上述五種方式中的后兩種,在我國經濟生活中還在大行其道。企業傾向于買先進設備,消化吸收花錢多,費力不討好,自主品牌爭不過外國貨。最好是合資傍外國大老板,見效快,出政績,還“思想解放”。所謂“不求所有,只求所在”,解決稅收就業,政府職能簡單化為“搞好投資環境”,這幾乎成為地方政府的思維定式。
這實際上觸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經濟建設是以GDP為中心,還是國家競爭力為中心?如果只考慮GDP的增長,靠低端產業發展、靠引進外資是最簡單省力的。但是,已有的經驗表明,依靠外資實現的地方GDP增長,不過是“中國得到GDP,外商得到利潤”,外商雇傭廉價的中國勞動力,“付出30%現金,占有50%的股權,拿走80%利潤”。更重要的是,長此以往,國家將失去增長后勁,失去對高技術的創造和主導能力。這種急功近利不顧未來的“開放引進”,至今還在受到理論界的鼓勵和政策的支持。特別是有人錯誤理解“開放促改革”的本質要求,把引進跨國公司“合資重組”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途徑,看作本地區的榮耀和政績。這將對我國自主創新的基礎造成根本的損害。在一些人看來,開放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為了學習和激勵自己提高競爭力。目前,這種觀念的危害正在大量顯現。
技術進步是單純依靠合資引進,還是積極主動、在學習消化中提高內生的創新能力,這將決定未來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的命運,決定結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主導權,即經濟主權的歸屬問題。況且,很多重要領域的先進技術根本買不來。如不具備和保持主動追趕的意志和能力,必將危及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危及全民族的未來生存狀態。
必須指出,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要否定開放引進。開放引進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加強自己,而不是要跪倒在外國人面前。人類的知識永遠是互相交流激蕩共享的。但今天要警惕的是,有人在否定閉關自守同時,有意無意地連自立自強的建國理想也要捎帶批判奚落。今天特別應該發揚光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兩彈一星”精神。
根本的問題在于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在開放環境下,是不是堅持產業和科技發展自主權,要不要保持自主創新和趕超的意愿和毅力,是被動跟進,惟洋人馬首是瞻,拱手把技術進步主導權讓給洋人,還是以我為主,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從引進消化開始走自主創新道路,最終形成創新型經濟?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發展觀和發展路線,是影響未來百年的大政方針問題。是不可回避,不可不討論清楚的。
我國必須實行國家競爭力導向、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基點的發展戰略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行業、國家組織能力為基礎的國家競爭,是中華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所在。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著想,我們不能滿足于“發展中國家前列”的位置。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必須以國家競爭力導向、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我們的戰略目標。
多年來,以“市場化和外向化—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招商引資—推動GDP增長”這一發展思路,已經成為從上到下的權威理論和經濟工作的思維定式。針對“自主創新方針”主要的不同意見是,我們的初級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低成本勞動優勢還沒有發揮完,解決就業問題仍是主要矛盾,資源過多地向高科技傾斜是不經濟的。
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把主要的資源投向基礎設施和傳統產業是必然的。但決不能以此為理由放棄自主創新方針和國家競爭力發展目標。理由是:
第一,我們是處在初級工業化任務和和全球化的雙重挑戰下。人家的科技在加速進步,差距還有可能進一步拉大,不追趕不行。
第二,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積累,不論誰,在全球競爭中止步不前,為一時的眼前利益而放棄實踐和學習機會,就將永遠失去學習和創新能力。科技發展要從長遠考慮。20年后要達到的科技競爭力水平,必須從今天起步。
第三,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如不及早動手,越到后來越趕不上,從長遠和更宏觀的角度看,未來的“補課費”要大的多,甚至可能永遠被“鎖定”在低端位置,造成更大危害。這才是最大的“不經濟”。
第四,我國不是西方教科書意義上的發展中國家,而是發展中的大國,是復合型的經濟結構,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科技工業基礎,有必要在國際上發揮相應的影響力。在科技進步和科技產業問題上,被動的、無所作為的觀點是錯誤的。
現實的發展戰略,是基本(傳統)工業化目標和科技及科技型產業發展目標的平衡。這應該成為長時期內,我國經濟起飛的兩個“引擎”,缺一不可。
在過分強調“發揮比較優勢”的背后,其實隱藏著這樣的潛臺詞:本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乃至國家安全問題,可以依靠外力解決。中國窮,搞科技爭不過別人,不如“引進外資、拿來技術”,“用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收入”。但他們不明白,我們可以買產品,買圖紙,買設備,但不可能買到技術能力,能力來源自己的實踐和學習,這是不可能讓別人代替的。依靠別人的民族是沒有出息、沒有未來的。懼怕眼前的艱苦學習創新,只顧眼前收益,是誤國誤民。個人安于當打工仔事小,一個國家如果不奮發圖強,甘居落后,不努力維護自己的科技和經濟自主權,就是拿國家的主權和命運當兒戲。
體制創新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前提
建設創新型經濟,必須加大科技投入,調動各方面的科技創新積極性,促進知識的流動,促進科技成果向經濟的轉化,提高全社會創新效率。這就要求超越傳統的以短期的總量增長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兼顧經濟和科技、眼前和長遠,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需要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相互配合,也就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提高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是基礎。同時,必須充分發揮院校和科研單位科學技術創新的主力作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社會中介機構協調紐帶作用,將產學研合作研發制度化,集中優勢企業和地區行業力量,進行“高強度的消化—再創新”,克服技術資金的瓶頸,才能抵御來自國際市場的打壓,才能將創新鏈延伸,獲得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
后進國家要實現趕超目標,必須處理好對國內骨干企業的“保護”和“鼓勵競爭”之間的平衡,處于幼稚階段的民族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如缺乏國家保護可能被強大的對手壓垮,永無翻身機會;保護過度又會使企業“變懶”而最終失去競爭力。所以必須處理好“開放度”的把握問題。這里的關鍵因素,還是通過體制變革加強企業和產業組織的微觀活力。
總之,國家創新體系,要求發揮微觀活力和貫徹國家意志、加強宏觀調控能力并重,要求兼顧體系的開放性和自主性。這里的關鍵,在于國家經濟科技戰略思路的根本性調整。20多年來,我們習慣于建議國家管的越少越好,把“放”作為“思想解放”的標志,今天這種單向思維應該變一下了。選擇以自主創新為基點的發展戰略,要求國家和企業增強學習和組織能力。這不僅意味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意味著政府調控力度的增強。這首先需要解放思想,破除崇洋媚外情結、樹立自立自尊自強,靠自己的努力奮斗爭得國家富強的理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