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東歐國家的民族資本被剝奪》
各位領導、諸位專家和同仁:
美籍波蘭學者卡茲米耶日•波茲南斯基的新作《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東歐國家的民族資本被剝奪》一書的中文版經譯者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于不久前面世了。今天借舉行該書發布會暨理論研討會之機,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該書的作者、譯者以及出版者對社科院領導以召開理論研討會的方式對該書所給予的重視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對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學者能在百忙之中抽時間閱讀該書并前來參加今天的研討會深表敬意和謝忱。
波茲南斯基這本書是由我推薦給經濟管理出版社的。大家可能已經從該書封皮的折頁上了解了作者的身世。我當時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在書中以具體事實和數據對東歐國家的私有化改革做了量化的分析,我覺得這樣的分析可能只有像他這樣的既了解波蘭國情又掌握西方經濟學方法的學者才能做到。
這本書的譯稿是由我統看的。作為該書的第一讀者,我想占用大家一點時間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主要觀點。
1.作者認為東歐國家的經濟轉型是不成功的。他的論據可以歸結如下三點:(1)東歐國家進行的經濟轉型,是想把原有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轉變成西歐那樣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但后來的改革卻產生了一種畸形的、即沒有民族資本的資本主義經濟。(2)東歐的改革和私有化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對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用經濟和社會指標衡量,東歐國家都出現了倒退。(3)東歐的倒退不是暫時的,因為沒有自己民族資本的東歐很難再從經濟上翻過身來。總之,正如波茲南斯基在書中所說,他對東歐90年代的經濟轉型的評價是與東歐主流觀點唱反調的。他認為,東歐國家以重建市場資本主義為目標的經濟轉型引發了一場災難。這場災難首先以毀滅性的經濟衰退表現出來,導致東歐各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1/4到1/2,經濟和社會領域遭受嚴重的破壞,其破壞程度大大超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致使大多數東歐國家的經濟至今未能恢復到1989年的水平。不僅如此,這場災難還表現為東歐各國政府將大部分國有資產以相當于這些資產實際價值的10%的價格賣給了外國人,結果使這些國家在私有化過程中損失了90%的國有資產。
波茲南斯基在書中用大量篇幅論證了上述結論。他以波蘭為具體案例,說明波蘭從蓋萊克執政的70年代起已開始進行了引入市場機制的改革,直到1989年,波蘭的經濟是穩定增長的,存在的問題本可以通過結構調整來解決,但當時的政府實施了以“華盛頓共識”為指導的“休克療法”改革方案。正是這種方案導致了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波茲南斯基詳細地剖析了波蘭政府是怎樣通過其政策一步步地將經濟體制摧毀,進而說明90年代初的衰退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衰退,而不是改革者所說的“健康型經濟衰退”。波茲南斯基還分別介紹了東歐各國進行私有化改革的進程、方式和結果,并通過對世界各國產權結構中外國所有權所占比重的分析比較,說明東歐各國最終將國有資產大量出售給外國人的這種私有化改革,違背了改革的初衷,即通過將國有資產轉移到本國公民手中的辦法對所有權進行改革,結果,目前東歐形成的這種以外國所有權占主導的所有制結構即使在發達的西方經濟體中都找不到樣板。據波茲南斯基統計,截至2003年,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工業部門、銀行部門的資產的70%—80%都被外國人買走,這一點從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科勒德克最近的談話中也能得到證實(見《改革內參》2004年第15期)。而在德國、法國、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中,外國資本所占的比重不超過25%。然而目前東歐國家的所有制結構倒是與拉美國家相仿,因此東歐經過這樣的私有化改革,并沒有如想象的那樣走上“歐洲化”的道路,卻意外地走上了拉美的道路。所以東歐國家經過90年代的經濟轉型,雖然告別了計劃體制的社會主義,卻陷入了另外一種怪異的或者說非標準形式的資本主義。
2.作者認為東歐國家的私有化改革將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長遠的消極影響。接觸了西方經濟學的波茲南斯基是贊成私有制和市場經濟的,但他不能接受東歐所搞的向外國資本奉送國有資產的私有化。在東歐主流經濟學家看來,盡管東歐的激進改革給經濟造成暫時的影響,但已經完成了制度轉軌,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為今后經濟的自由發展創造了前提。但波茲南斯基認為事實遠非如此。在他看來,東歐國家并沒有擴大經濟的自由度,市場的作用也沒有很好地得到發揮,資本的所有權從根本上說是從原來的黨內精英手里轉到了現在的外國投資者手里。結果東歐并未出現活躍的資本家階級,或者說本地資本家的代表性不足,而這是資本主義所應具有的典型特征。他還列舉事實說明國有資產被轉讓給外國人以后,工業部門投資未見增加,高附加值就業崗位比以前減少,用于技術更新、科研等經費的支出下降,企業效益未見好轉,相反失業卻在增加。他甚至把巴爾策洛維奇當政的十年(90年代)與蓋萊克當政的十年(70年代)加以對比,從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劣等的資本主義并不比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優越,如果說后者缺乏效率,那么前者既無效率,又無平等。
不僅如此,波茲南斯基認為轉型后的東歐國家實際上走上了另一種意義的“通往奴役之路”。在這些國家,過去是黨控制資本,如今外國所有者集團對全社會(既包括統治者也包括被統治者)進行了剝奪,也就是“對民族國家進行了剝奪。”因此波茲南斯基在書中反復強調,東歐在把國有資產拍賣給外國人的同時,已將本國擁有財產的合法權轉讓給了外國人,這樣不僅因幾十年累積的國有資產流失而使國家遭受損失,而且民族國家被剝奪了從資產獲利的權利,因此東歐國家所有權結構的改變使這些國家失去了未來發展的機會,民族的經濟發展不僅有眼前危機,而且還后續乏力,前途渺茫。這里關鍵的原因在于國有資產的守護人國家政權的軟弱和短視。政權如走馬燈般地更換,每一屆政府都想撈一把就走,于是國有資產被當作破爛買給了外國人。而外國人接手企業后,并沒有如東歐政府幻想的那樣向這些資產注入新的資金、帶來新的先進技術,而是竭澤而漁,先滿足自己的利潤需求。結果,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基礎遭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
3.作者認為私有化并非國企改革的惟一出路。波茲南斯基認為,經濟轉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僅僅將之歸結為私有化。他批駁了主張私有化改革的人提出的借口,即只有實行私有化才能加入歐盟,他認為歐盟成員都未全部鏟除自己國家的國有制,東歐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做。總之在波茲南斯基看來,東歐國家本可以將拍賣國有資產問題擱置一段時間,東歐國家決定拍賣國有資產并非到了別無選擇的地步,而是政府官員想借此撈取個人好處。他斷定:東歐“經濟轉型的動力不是社會福利最大化,而是腐敗機會最大化”。這才是東歐各國政府放棄采取促進經濟增長和全面改革的政策,而僅僅實行國有資產的私有化的根本原因。
在波茲南斯基看來,退一步講,即使決定搞私有化,也不是只有將國有資產出售給外國人這一條路可走。國有財產私有化本來還有別的路可走。比如,完全可以讓外國人獨資建廠,引進新技術,同時將國有企業賣給本國投資者加以改造,使民族固定資本存量增大。但現在將國有資產拍賣給外國人的做法,使國內投資者被排除在現代化之外,而外國所有者又不愿意將利潤用于技術更新,結果給民族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前面提到的科勒德克在總結波蘭私有化的教訓時也談到,波蘭銀行80%的資產為外國所有,這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使波蘭的銀行系統對中小企業扶持無力。因此他建議不應允許過多的外國投資者成為私有化中的“戰略投資者”。
波茲南斯基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民族主義感情的經濟學家,還從民族的角度分析東歐私有化得以實行的根源。他認為東歐進行這種改革的根源是民族主義意識的缺位,因為很難想象一個被剝奪了自己大部分資產的社會有很強的源于民族主義的公共利益意識。針對那種認為國人既無財力又無管理經驗,因此把國有資產賣給外國人可以賣個好價錢的說法,波茲南斯基算了一筆賬,認為如果按照賣給外國人的價格,國人憑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買下這些財產,而且與外國人相比,國人對本國生產的發展方向更加了解。因此,上述說法純屬借口。在他看來,外國所有者將利用其統治地位讓資本最大限度地增殖即攫取利潤,而勞動者的收入即工資將同樣將被最大限度地壓低。由此波茲南斯基推斷,東歐的這種畸形資本主義是一種不穩定的制度,其結局如同社會主義毀滅于民族主義一樣,很可能激起民族主義的反抗,甚至可能引起戰爭,因為近代兩次戰爭的發起國都懷疑自己的民族國家遭受到了威脅。到頭來,將全球納入市場的總體行動將受到威脅。
4.作者認為全球化并不意味著市場能主宰一切,國家職能可以削弱。在本書的后記部分,作者將書中闡述的內容上升到理論高度,試圖從全球化角度分析和解釋東歐的經濟轉型。他認為全球化是一種不可否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現象,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國家職能強弱不同的國家會從全球化中收到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會因全球化而縮小,相反卻越拉越大的原因。波茲南斯基談到,東歐人民有一種幻覺,以為全球化條件下國家已經失去意義,一切由市場來調節,國家的功能應該鏟除。結果現代國家形式被摧毀了,國家成了少數人致富的工具,廣大民眾的疾苦無人過問。但在波茲南斯基看來,即使其他國家不威脅東歐,跨國公司也會威脅東歐,因為在全球化下,跨國公司變得更加強大,甚至要求國家為它們服務。當今的威脅不是來自國家的擴張,而是公司的擴張。如今跨國公司與歐盟這個超級國家一道進入了東歐。如果說以前蘇聯所能控制的是東歐向其出口的占國民生產總值10%的產品的話,那么現在,外國主要是西歐通過其所有權占據了這些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0%。東歐不僅喪失了對本國資源的控制權,還不得不交出相當大一部分政治權。當地政黨和精英集團將越來越依附于外國勢力。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東歐對美國的支持態度就說明了這一點。
波茲南斯基認為,全球化不是一個量變過程,而是一個質變即由商品市場的全球化向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過渡的過程。此時金融資本的投機性更大,民族經濟遭遇攻擊的風險也更大。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具備應對資本風險的能力是對國家職能的新挑戰,因此國家職能需要整合和加強。東歐國家民族資本被剝奪的過程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天真的東歐改革家們以為資本都國際化了,國家就沒有必要充當民族經濟和民族資本的保護傘了,結果西方資本乘虛而入。
5.作者提醒中國應以東歐為戒。波茲南斯基認為,中國的改革是成功的。首先,中國是引進外資,發展多種經濟成分,讓它們成為公有經濟的必要補充,而不是先將國有資產一賣了之。整個改革過程中,政府的職能沒有被削弱,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得到充分地發揮,國家整個所有制結構的改革循序漸進。據他掌握的材料,截至2003年,中國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占40%,遠非東歐那種一風吹的情況。但他注意到,目前我國準備將國有資產拿出來拍賣。他提醒道,拍賣應該在國家強有力的監管下進行,否則很容易導致濫拍濫賣現象的發生,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同時還可能面臨已有的腐敗發展到無法控制地步的風險。尤其是如果允許外國人參與國有企業的收買的話,其后果將是慘痛的,因為賣給本國人,財產的再分配只發生在一個民族經濟體內,但如果賣給外國人,其后果將使整個民族經濟全面貧困化。對比本書所提供的東歐事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這樣說也并非危言聳聽。他確實想讓我們看清那些前車之鑒。
總之,波茲南斯基在其《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東歐國家的民族資本被剝奪》一書中涉及許多問題,遠不是以上我所歸納的五個方面所能涵蓋。我想,諸位在閱讀此書時一定會產生各自的評價和想法。我們翻譯和推介這本書,也并不說明我們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目前東歐私有化改革已經大體完成,我國學術界對這一改革的評價可以說見仁見智;而關于東歐轉型尤其是私有化改革的評價又與我國國企改革的走勢緊密相關。因此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我們希望波茲南斯基的書或許能為我國學術界提供一個視角,達到所謂拋外國之磚引中國之玉的目的。
順便說一點,波茲南斯基在得知我們將就他的書舉行研討會的消息后,特意來函,希望我能將中國學者的討論意見轉達給他。所以今天我還負有這樣一個使命,因此希望大家充分發表意見。
謝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