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中國醫療衛生改革要有新視野、大戰略 | |
3月26日晚,一場關于中國醫療體制改革趨勢的討論會在北大經濟研究中心的萬眾樓舉行,中心的李玲教授發表了主要演講,陳平和楊壯教授作了點評。 李玲教授指出,醫療衛生行業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改革力度也在日益加大。“醫療服務、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在“十一五”時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開始加大投入力度,著力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李玲引用衛生部部長高強在“兩會”時對記者的回答,說看病貴、看病難已經是世界性的問題,不能指望中國的醫改能在短時間內畢其功于一役。 “醫改要有新的思維新的模式,要放在中國的特有國情之下?!崩盍峤淌谥赋?,西方的醫療以“治病”為目標,針對各種疾病不斷地研發新的藥品,但在十多年的藥品保護期過后,利潤空間極大地縮水,不得不通過研發新藥來追逐利潤,而美國平均每種新藥的研制成本高達8-10億美元。 由此,李玲教授倡導中國的醫改應轉變舊有的思維模式,回歸到中醫“以健康為目標”的理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創造健康的環境,以健康為目標進行醫療服務和生產。 李玲教授指出,由于醫療行業存在的不確定行、外部性、壟斷性和信息高度不對稱性等特性,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化必然導致醫療行業的價格一路飆升,難以控制,美國就是典型例子。英聯邦、西歐、加拿大等政府主導的醫療市場情況都要比美國以市場為主導的市場好得多。 李玲教授總結道,將健康作為強國戰略,以科學的發展觀將醫療器械、醫藥、醫療服務、生命科學作為中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和切入點,發展政府主導型的醫療體制,應成為兩會后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趨勢。(北大新聞網記者:宣楊燕) 以下是報告全文: 醫療衛生成為兩會的熱門話題,群眾關注的焦點。因為醫療衛生維系著人民的健康,而健康是生產力,健康是無價的財富,社會發展需要健康的人力資本,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生命是無價的,但資源是有限的”,即我們如何來配置有限資源,如何使資源的使用更有效。首先要討論的是醫療資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導好,還是由市場主導好。大家公認中國經濟近20年的奇跡是市場力量的結果,市場極大地釋放了我們中國人的能量,市場經濟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醫療服務市場的資源配置能不能由市場來解決問題?市場能配置資源是因為它有完全競爭的機制,以利潤為導向、以消費者滿足度為追求、供需雙方在市場中博弈,最后達到均衡而有效地配置資源。但醫療市場結構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假設,由于公共品、外部性、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誘導需求、壟斷等引起的市場失靈,醫療衛生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醫療衛生資源。中國近10年來醫療衛生發展確實非常快,但發展趨勢是所有的資源投在了大城市、大醫院和高精尖技術上,這就是市場的導向,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機制就一定引導醫療衛生資源走向收益高的高精尖治療技術上。預防醫學對醫院來說收益不大,所以市場不會引導醫療資源走向預防和健康教育,而預防和健康教育卻恰恰是社會效益最高的。我們可以看看國際的經驗:為什么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都采用了政府在醫療衛生領域或者是主導或者是干預越來越多的方式?這就說明了市場是失靈的。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讀了白求恩的傳記,白求恩在中國是家喻戶曉,我很小的時候就讀《紀念白求恩》,但是沒有理會其意義。讀了白求恩的傳記以后非常有感觸,白求恩出生于一個很好的家庭,受了很好的教育,他是30年代全球少有的能做開胸手術的醫生,是一位名醫,當時他行醫的地方是美國底特律,是工業重鎮,當時美國也是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城市里有很多的貧民。他在行醫的過程中就發現窮人看不起病,貧病交加,十分悲慘。所以他就給窮人提供免費的服務,但他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他又發動醫生行會,靠他的影響力給窮人提供免費服務,但是他發現他們的努力杯水車薪,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窮人醫療這個問題僅靠他們的能力根本解決不了,當時他就給美國、加拿大國會寫了無數的議案,要求政府干預,給窮人提供醫療保險,或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但他所有的信都是石沉大海,沒有誰理他。他在30年代有個機會去蘇聯開會,發現他那么多年想要解決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已經解決了,因為蘇聯是全民醫療,于是他就加入了共產黨,所以他才會被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派遣到中國來,為中國人民做出了那么大的貢獻。他犧牲后26,他的祖國加拿大在1965年實現了全民健保,而美國也是在1965年為窮人和老年人提供醫療保險。這些都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國家曾經走過的路。我們國家過去政府主導醫療衛生的經驗以及其他國家的經驗也證明,由政府主導的醫療衛生體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場主導的體制好。所以我們醫療衛生部的發展政府要起主導作用,因為它是一個很特殊的領域,它有很大的公益性,而且它是一種投資,而不僅僅是一種消費。 如果我們投資健康,對健康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從理論到實踐上,國際上公認的在健康的生產中,醫療保健、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因素這四個為主要的決定因素,但是其中生活方式占60%,環境占15%,遺傳因素占15%,醫療服務只占10%,所以我們常常把醫療衛生的重任都壓到了醫院、壓到了衛生部門,似乎是對他們的要求過高了一點,因為健康不是醫院能夠解決的,醫院只是最后一道門檻,是人病了以后才會需要醫院?!吧厢t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我們最好的是讓人不得病,要大力進行健康教育,使老百姓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近年來我們的環境受到污染,我們現在得癌癥的概率很大,連農村人的癌癥發病率都很高。癌癥等病的治療費用不是我們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能承受的。因此,我們要從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源頭上投資健康,改善健康。 中國的醫療衛生改革不能再停留在衛生系統,頭疼治頭,腳疼治腳,僅僅是只改革醫療機構,醫藥分家、招標采購這些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常常對一種扭曲的糾正會導致另一種扭曲。我們要有大視野、大格局和大手筆。只有把醫療衛生的改革和發展納入到整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大框架內,才能保證醫療衛生改革的真正落實。我們現在真正面臨的問題是我們醫療衛生發展的方向,我們到底要走向何處,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到底需要設定什么樣的戰略來實現我們的目標。其實我們不怕發展得慢,就怕總在原地打轉,將很多的資源都浪費掉。 首先,我們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生活水平,讓人們活的更健康、更長久、更幸福。醫療衛生指標應該是評價社會發展進步的綜合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雖然改革時我們的初衷是全面發展,但最近20年來的發展還是濃縮到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歸結為GDP的增長,這使得政府在公共衛生的投入下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考核各級官員的指標都是GDP的增長量,導致地方官員不惜代價地追求GDP的增長。單純追求GDP的發展模式,使得我們空氣質量、水質量、教育、環境質量下降,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健康和社會成本。實際上我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课覀兘】档?、廉價的、高質量的勞動力帶動了整個制造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污染了我們的環境,破壞了我們的生態,損害了我們的健康,我們賺了很少的一點辛苦錢和血汗錢,最后使很多的矛盾壓到了醫院。醫院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改革開放20多年社會矛盾集中在醫院的表現。我國現在的疾病譜是發達國家的疾病譜,以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現在中國人死亡率最高的是癌癥,但是全球都沒有治療癌癥的辦法。我們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是要改變我們的增長方式。所以,健康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經濟發展不一定帶來健康的改善。我們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配套的措施,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給人民帶來幸福和健康。 第二,醫療衛生、健康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健康是最重要的生產力。豐富的人力資本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優勢。我們要想方設法保持和發展此優勢。醫療衛生不僅是一種消費,而且醫療衛生是最大的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僅是教育,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每個人對自己健康的關注其實是對自己人力資本的投資。政府和社會對醫療衛生的投資,不僅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也是對國家健康財富的投資,是對提高生產力投資,是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我們的經濟發展和醫療衛生體系應該進入良性循環:良好的醫療衛生體制能有效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的勞動力能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能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和人民健康。 第三,醫療服務,醫藥、醫療器材及相關行業應該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全球是利潤最高的行業,而在我國,恰恰這兩個好的行業主要是靠進口,我們自主研發的,或者國產的比較好的很少。關于看病貴的問題,我們的醫療服務其實是非常便宜的,貴就貴在藥和器材上。為什么會貴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藥和器材靠進口,而且我們的價格又是美國的2-3倍,病人的負擔當然會很重?,F在國際貿易的現實是:我們生產什么,什么就不值錢,我們不生產什么,什么就值錢。我們為什么把這些高利潤的產業都拱手相讓,而僅僅發展那些附加值低、破壞環境、耗費大量能源和廉價勞動力的產業呢?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個世界加工廠,生產廉價的產品,賺一點辛苦的血汗錢,我們的社會成本太高了,那些工人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健康被嚴重損害,將來誰給他們支付醫療費用,誰來買單?中國經濟發展也應迎頭趕上世界發展潮流。政府應該掌握未來經濟和健康發展的制高點,醫藥、醫療器械及相關行業產品全面國產化不僅能有效控制醫療成本、解決看病貴的問題,而且能改變我們經濟增長模式,促進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進而改善環境和生活質量,提高健康水平。 關于醫療服務,如何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創造出我們中國自己特色的醫療服務體系。醫療服務和別的消費如吃飯、住賓館等的不同在于消費者有趨高的心態和信息不對稱。國外有很多的研究證明了,醫療衛生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在患者自由選擇醫院和醫生的競爭環境下,由于醫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患者缺乏搜尋最低價格的意愿與能力,患者通常選擇品牌醫院、選擇名醫和高新設備,導致醫院之間競爭方式常以非價格的方式為主:醫武競爭(medical arms race)。醫院為了吸引醫生和病人的就傾向于多提供可以提高醫院品牌的各項設備, 形成設備的閑置與浪費,誘導病人過度檢查,造成醫療資源配置的無效率,也使醫療成本不斷上升。而醫院多提供設備所增加的成本則轉嫁給保險者或病人負擔。我國近年來醫院的行為與此十分相象,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城市的人均高科技設備超過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目前醫院所選擇的藥品、器材設備超過社會的最適值是“看病貴”的原因之一。美國的經驗和中國近10年來的事實也證實了:在患者主導的醫療市場,競爭不僅不能降低醫療費用,反而刺激醫療價格快速上升。 由于患者就醫趨高心態與名醫、名院稀缺導致的看病難問題。既然老百姓看病都想看好醫生、看好醫院,都有這種趨高心態,那么我覺得國際連鎖經營企業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比如麥當勞如果只有王府井一家,肯定要排隊,但現在麥當勞遍地都是。我們為什么不也在這個領域做這個工作呢?同仁、協和誰都想去看病,那么我們可以因勢利導把它做大做強,將它做成所謂的醫療服務集群。 醫療服務集群能成為中國醫療服務發展模式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大國有大國的難處,但是大國也有大國的優勢,我們擁有巨大的市場,我們的醫務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醫院的門診量非常大,很多醫院五六千的門診量是正常的,甚至上萬。國外的醫院不可能實現這么大的門診量。經濟規模使得醫院的平均成本下降,套用商業上常說的一句話,叫做“薄利多銷”。利用這個特點,同時做好醫院內部的管理,成本上是很好控制的,其實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應該利用我們人口眾多的優勢和醫療服務的特點,進行一些醫療資源的整合,形成醫療服務集群,組建超大型的醫療集團。從三級醫院一直到社區醫療服務組成了一個網絡,形成集群。國外醫院的發展基本上都是朝超市性一站式的服務方向。 醫療服務集群能真正推動社區醫療服務發展。如果僅僅推廣社區醫療服務,老百姓可能對社區的信任度不夠,認為社區醫療服務質量差、服務不行。如果形成醫療集團或者是集群,由三級品牌醫院推動整個社區服務網絡的發展,會解決社區醫療資源匱乏和提高老百姓的信任。同時,由三級醫院到社區醫療服務形成集群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大醫院不再與社區搶病人,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 過去如果形成超大型醫療集團,管理上可能有很大的問題。但是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條件非常好,只要把目標確定以后,通過信息化的管理就可以達到資源共享、品牌共享、文化共享、控制成本,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體系。 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中國將來可以成為世界醫療服務中心。中國人力資本便宜,我們每年有那么多的病人,中國醫生做那么多的手術,中國醫生的服務質量一點都不差,水平是很高的。德國現在已經開始吸引中東采油國的有錢人到德國去看病,對德國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些產油國的皇親貴族一個人看病,一個團隊都去了,買名牌、消費,所以面對滾滾財源,德國整個社會都是歡欣鼓舞的,要把自己建成醫療服務中心。印度也在做同樣的事,使勁發展其服務產業包括醫療。我覺得我們中國有很大的優勢,我們還有中醫中藥和中西結合的優勢,我們應該開辟國際市場??梢宰屛覀兒玫尼t院拉開服務的層次,他們完全可以用高端服務掙的利潤來彌補低端的基本醫療服務。即我們的公立醫院目標應該很明確,他們主要的目標就是應該給老百姓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在這個的基礎上允許他們拉開服務的層次,以醫養醫,我們的醫院是有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總而言之,我國應該實施健康強國的戰略。健康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我們要把醫療衛生的改革和發展納入到整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大框架內。要利用大國優勢,將醫療衛生以及與其相關聯的生命科學、醫藥、醫療器材領域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我們不僅要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也要成為世界的醫療服務中心、醫藥中心、醫療器材中心和生命科學中心。使經濟增長和健康水平提高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即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和醫療衛生體制能有效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的勞動力能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能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和人民健康。 (注:本文經編輯刪節后發表于《中國青年報》http://www.ccer.edu.cn)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