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2日下午全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在北京東風賓館舉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研討會”,老中青三代馬克思主義學者與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程恩富教授回顧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論述了馬克思主義者是改革的首倡者和支持者。其他與會學者辨析并批駁了企圖誤導我國改革方向的新自由主義觀點和政策,并反思了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的自身原因。最后,大家形成共識,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要堅持追求真理的原則,本著為國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努力提升發展面向中國當下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水平,與社會公眾和媒體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
下面是首都師范大學董正平教授的書面發言稿:
產能過剩的癥結:需求不足抑或分配不公
董正平
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是總供求失衡引致的生產能力過剩及通貨緊縮壓力加大。產能過剩是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結果,既加劇了國內資源性產品匱乏和生態環境惡化,又加劇了國際市場資源性產品供應緊張和出口擴張引發的國際貿易爭端。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但近年來國內市場消費率不斷下降,不僅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和投資的增長速度,也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消費遠未起到釋放過剩產能、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走出時下的產能過剩困境,其重心應放在提高城鄉居民的有效需求上,主要是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特別是農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核心是調整國民收入格局,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人民的收入水平總體上不斷得到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但與此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一般說來,收入水平的差異決定了不同收入階層消費傾向的差別。低收入階層是一個社會中消費傾向最高的群體,其收入用于消費的份額遠大于高收入階層。就這一點來說,需求不足本質上不是消費問題,而是收入問題。低收入階層,特別是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收入低且增長慢,占社會總收入的比重趨于下降,其所占消費市場份額必然減少,社會的最終需求必將面臨長期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生產過剩,由于企業庫存增加和開工率下降,勞動者收入減少、失業威脅增大,為防范經濟風險,低收入階層不得不節衣縮食,被迫減少即期消費,增加謹慎性儲蓄,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的下降使總供求失衡的矛盾更加尖銳,進一步加大了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的壓力。
事實表明,經濟高速增長不等于經濟協調發展,市場機制不僅不能自發地引導實現經濟總量平衡,也無力解決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外部不經濟”問題,更不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公正的收入分配和城鄉間、區域間的協調發展。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盲目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不對市場經濟加以引導控制,都會導致資源浪費、生態惡化、貧富懸殊、社會分化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都會陷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困境,甚至釀成經濟危機。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現期。2005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1700美元,按照一般規律,工業化加速和經濟體制轉型不僅帶來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化,更使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明顯增多??茖W發展觀是在深刻地分析了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指導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方針。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否則,發展就失去了意義,甚至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就要抓住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把“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長處和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特點結合起來,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第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要求,需要政府統籌城鄉發展,推動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是因為,單純依靠農業自身積累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僅靠市場力量也難以引導稀缺資源流向不具比較優勢的農業或農村。因而要在政府主導下調整城鄉利益分配格局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
第二,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在“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市場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政府則對市場進行調控引導。除了統籌安排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引導生產要素向既定政策的目標區域轉移外,政府還應加強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合理分工和合作,運用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扶持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鼓勵東部發達地區支援和帶動西部欠發達地區。
第三,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除了要增加政府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還要認真解決城市化發展中進城務工人員、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隨著廣覆蓋、低水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社會弱勢群體對養老、醫療、再就業的安全感將顯著增強,改善未來收入和支出預期,減少謹慎性儲蓄,增加即期消費,取得保持社會穩定和拉動經濟增長的雙重效果。
第四,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向社會公眾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更優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區域和社會各階層協調發展,維護公平公正,實現社會和諧,是政府應該負起的責任。要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切實糾正政府職能的定位失誤,“越位”應該退出,“錯位”必須糾正,“缺位”需要填補,在政府主導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