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對外開放反思之五:經濟發展要考慮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的問題,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不能僅從理性人的角度考慮經濟發展,理性人的概念實際上就是資本萬能的概念,理性人的核心是資本,資本萬能,資本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就是利潤。但利潤原則不可能保護任何的環境,所以不能以這個東西為準。理性人在經濟學上沒錯,但是不能用以指導我們全社會,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極端短缺的國家。
發展中國家要強盛,要趕超,這種趕超里面有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還有強烈的西方中心論。發展中國家在趕超中實際上有民族主義成分,要達到美國的生活標準,你看他很愛國,但骨子里他還是西方中心論。我的洋房要超過你,我的汽車要超過你,實際上不可能,不可能還怎么超?發展中國家有經濟民族主義都是客觀的,都有道理,但是現在有了環境的制約,這些道理就行不通了。
那么我們能不能放棄?中國這種發展,每年增長8%沒有問題,問題在于要大量進口外國資源,大量進口外國資源國家安全就成問題了。怎么辦?中國的出口、中國的進口,再發展5年,人民幣還會升30%,而且每年增8%,到2009年中國的GDP比現在還要翻一倍,按美元算翻一倍也沒有問題。但是,到時候進出口外貿依存度太高。特別是進口,所有礦石、石油,包括燒鍋爐,原來我們燒鍋爐用煤,現在都現代化了,都引進外國的新鍋爐,那些新鍋爐只能燒油不能燒煤。最后天空上一千多架外國飛機,零配件也沒有,一旦和西方發生摩擦,制裁你一下,進口只要一中斷,全部的經濟就停頓,怎么辦?這樣發展是以喪失安全為代價的。如果資源不夠就進口,進口就考驗國家安全。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以國家安全為總綱來統帥未來的經濟發展,把中國財富的快速增長用到國家總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方面去,這是一個總體的戰略調整,環境保護只是其中的一項。環境保護在國家安全中是什么地位?國家安全分為國內安全和國際安全,環境保護是國內安全的基礎之一,就是這個地位。
國家安全包括基本理論和戰略調整。第一條要確立國家與民族崛起的基本目標。第二點選擇中國崛起的基本方式。第三,樹立獨立的發展觀念,打破全球化與國際接軌的迷信。第四,為全球化條件下的民族定位。為什么中國在國際運作中需要整個國家,而不僅是企業和個人,因為太弱小。中國的企業,還有我們的軍隊都是非常弱小的。在沒開放的時候,你覺得你很強大,一開放就知道了,國際資本的力量比你強大得多,這就說明中國不可能分散,任何個人和國家如果要分散都絕對要失敗。所以國家要幫助中國的民族產業和中國的個人來進行整體的奮斗,這是融為一體的,不能把國家的力量和個人、企業的力量分開,分散的思想導致我們將徹底的失敗。所以中國不能放棄對個人的保護,只能改變保護的形式。第五條,確立國家安全的底線和國防的地位,開放市場經濟要求有大國防的概念。第六條,要正確估計未來20年的經濟形勢,對和平和發展要有新的解釋,我認為中國現在應該有設立假想敵的概念。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