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靠在大城市形成貧民窟不是我們要走的路
本報記者 孫琳 代曉明
25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步入設在自貢市委大禮堂的臨時講堂,這個與農民打了20多年交道,在40多個國家搞過調研的“三農”專家謙遜地說:“我不是什么專家,只是一個長期從事農村調查研究人。”3個半小時的精彩講座,印證了一句話,溫鐵軍是個用腳做學問的人。
不能把城市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溫鐵軍去過很多發展中國家,印度、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他說他在那些人口過億的大型發展中國家沒有看到過一個成功的城市化典范。
“現在,講到解決‘三農’問題,有人就會提出這樣的破題之方――把土地私有化,放開城市戶口,讓農民變賣土地后進城,變成城市的打工族。這樣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不對的。”溫鐵軍說,在巴西我看到,大量失去土地,沒有生活來源的農民流入城市,表面看是加快了城市化但其實只是把農村的貧困人口移到了城市,在城市形成大量的貧民窟,我把這樣的城市化叫做空間平移貧困。這種靠在大城市形成貧民窟的路子,不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要走的路。
簡單地把勞動力推向市場并不是好事
我國大概有5億農村勞動力,全國的勞動力人口大約是8個億,這個數字幾乎是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總和的兩倍?!澳囊粋€國家、哪一個政府能夠創造如此多的就業機會?如果簡單化地把這個8億多勞動力推向市場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溫鐵軍反問。其結果必然導致勞動力價格的下跌。市場一旦確定一個生產要素不是稀缺要素,而是過剩要素,那么它的回報率就會降低,勞動力也是這樣。而新農村建設恰恰可以反彈琵琶。讓農民在家門口打工,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增加本地消費需求,又可以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拉動非農就業,也許有一天便可形成小城鎮大發展的局面。
緩解“三農”問題不能單純靠市場,而要以政府為主導
“我們當然歡迎各種各樣的經濟主體投身新農村建設,但我必須告訴大家,新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不是市場而是政府。當下,政府不能僅僅承擔經濟發展的職能,而要更多地轉向為提供公共服務。尤其是農村的公共管理、農民的社會保障、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都要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承擔。”溫鐵軍說,近幾年,中央不僅開始加大對農村公共管理的投入,而且開始增加對農村醫療和教育的投入。并且規定,新增加的財政必須直接用到縣以下基層,國家資金要用到村里和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型道路、小型電力、小型通訊、小型水利、小型沼氣等小項目上,讓農民直接獲利,這些都是政府承擔責任的表現,對緩解“三農”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
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怎樣才能讓他落到實處呢?“讓8億農民排著隊領中央給的錢顯然是不現實的?!睖罔F軍說,我國農民基本上還處于高度分散、無組織狀態,要幫助農民,就要幫在根本上,那就得按照中央2003年以來的一系列農村政策文件都強調的,幫助農民組織起來。因為,高度分散的農民不可能和外部成規模的主體之間通過談判形成正常的契約關系。此外,我們說,建設新農村,最難是在以農民為主體。而在分散的小農經濟下,農民不可能成為主體。調研中我發現,綜合創建、整村推進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新農村建設的四點經驗
溫鐵軍介紹了一些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四點經驗。一是將新農村建設作為黨委的“一把手”工程。新農村建設絕不僅僅是農業部門一家的事,而應該成為各地黨委的重要工作,黨委“一把手”要親自抓。二是資金捆綁,集中使用,政績分別納入各個部門?,F在許多地方的投入很分散,交通部門一點,教育部門一點,文化部門一點,每個部門的錢都不多,結果也做不成什么事。如果能將這些部門的資金集中起來使用,就能夠做成一兩件象樣的事情。三是讓農民參與決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政府的投入成為一個杠桿,以此來撬動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積極性的投入。四是搞好組織建設,制度建設。許多地方搞新農村建設,不注意發動群眾,如果建立不起好的制度,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讓政府長期背包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