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包括王石、馮侖等40余位董事長參加的“中城聯盟”董事長聯席會議在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召開。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干地產大佬就當前房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不乏驚人之語。
任志強:商品房就是賣給中高收入者的
北京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仍然保持他特有的觀點。“商品房的供應就是應該只針對中高收入者。”任志強說,中央的相關文件很早就明確了商品房本來就是賣給那些中高收入者的,低收入者應該去考
慮經適房或者逐步過渡到中高收入者再行購買。
“而作為經適房或者廉租房,政府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要建。當然我們聯盟中也有開發商愿意建的,但是政府不給地啊。”任志強說,能建經適房的最初都是和政府有關系的,但開發商愿意建經適房并不能推脫政府的責任。
馮侖:房奴那是活該
“成為房奴那是活該啊。”對于近期出現的新名詞“房奴”,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這樣看待。
馮侖說,中國老百姓有買房的傳統,希望人人都擁有一套房,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人家國外還有很多人沒有房呢,我們有些城市的自有房擁有率目前已經遠遠高過國外。”馮侖表示,買房肯定要量力而行,“你讓大學才畢業的年輕人就去買房,這無異于讓幼兒園的小男孩找媳婦”。
“還有一些人買房是為了面子,有些消費者的心理很奇怪,他買房可能是給其他人看的。”馮侖說,解決住房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租房等,如果不理性消費,買不起房的去買房,買不起大的去買大的,最后日子難過,那是活該。
馮侖說,如果買來的房子租出去還不夠還房貸,消費者就最好不要買房。
王石:貧富差距拉大惹禍
中國的房價到底貴不貴?昨日萬科董事長王石給出的答案是:“我認為整個收入和房價收入比是趨于合理的。”
王石介紹,目前聯合國人居狀況統計中心給出的房價收入比是在8.4左右,而據萬科在全國12個城市展開的調查,中國的房價收入比是趨于合理的。王石說,中國居民的收入很有可能被低估了。他用數據給出證明:1998年到2004年住宅均價累計增加43%,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72%,存款余額增長158%,居民平均財富增長遠遠高于住宅的均價增長。
為什么中低收入者買不起房,王石認為“貧富差距拉大是根源”。“貧富差距拉大,中低收入者購房就成了難題。”晨報記者徐關輝
南京“自建房”向大佬發難
“我是南京自建房的發起人之一邵角,我想問各位老總三個問題。”在新聞發布會上,為南京人所熟知的南京自建房發起人之一邵角突然跳將出來,當面發難包括王石、馮侖在內的地產大佬。
中城聯盟是抬價聯盟?
“第一個問題便是,中城聯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鄭州的聯盟項目創造了當時的天價銷售,使鄭州2005年房價在前4個月漲了14%,所以很多人說中城聯盟是一個抬高房價的聯盟。”
“中城聯盟”上一屆輪值主席、河南建鄴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表示,從當時的“聯盟新城”在鄭州的開盤情況來看,聯盟新城當時的價格的確比周邊樓盤高。“2004年11月28日聯盟新城開盤,當時周邊住宅價格在3000元/m2左右,但我們開盤的價格是3800元/m2。”胡葆森說,價格比周邊高并不就是說抬高了房價,而是這個盤子本身的性價比高。
自建房有沒有出路?
邵角的第二個問題關心起了自建房的前途。“我想問一下馮侖先生,當時你和北京的公司合作了一個地產,雖然合作失敗了,但是萬通進行了很好的炒作。”邵角將問題拋向了當年與北京自建房組織合作的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
馮侖表示,雖然他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項目落實,但他認為“偉大都是熬出來的”,還要慢慢熬。
開發商為誰造房?
邵角的第三個問題拋給了有著中國房地產領軍人物之稱的王石。
“2002年萬科金色家園當時以5000元/m2的價格進入南京,打開了南京房價上升的空間。王石先生最近提到萬科會做一些百姓廉租屋工程,那么您覺得此次中城聯盟來寧是重新把南京的房價打回到5000,還是提高到兩萬呢?”
“我們把產品做出來以后,周邊也有非常大的改變,我們也非常開心,由于我們的到來改變了一些細節,也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至于說我們萬科是拉動南京房價主要原因的話,當然你可以從各個角度看這個事情。我不加以評論。”
作者:溪澗徐關輝
中國2.8萬億房貸隱患初顯現
日前,中國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副主任沈曉明警告說,截至去年末,中國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1093億元,居行業排名第四的高位。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1.5%左右,開始小幅上升。由于貸款期限長,加之房價波動等原因,個人住房貸款開始進入國際公認的風險暴露期。目前中國70.1%的人在購房時需要借助貸款才能順利買房,房貸總數已達2.8萬億。
樓市或是下個調控目標
“日本和香港是有深刻教訓的。”25日,在北京舉行的住房金融體系國際研討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房地產泡沫尤其是泡沫破滅后的負面影響,令中央銀行不得不提高警惕,對它密切關注。
吳曉靈稱,到2005年年底,中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1.84萬億元,占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8.9%,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10%。此前,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預計,到2008年前后,中國已建成樓盤的市值將占GDP的30%。國家發改委前天透露,已出臺煤炭、水泥、鋁、鐵合金、焦炭等五大行業加快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有房地產資深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有關部門今后還將出臺一系列調控措施,房地產業將是下一個調控目標。
掙五千報一萬還款能力靠虛報
“當初買房時,幾個售樓處的銷售員都對我這樣說,只要填一下個人基本信息就可以了,你的實際收入是多少不用管,我們的律師會給你代辦好貸款手續。”2004年初在北京市通州區某中檔樓盤置業的劉進先生表示,自己買房貸款的過程幾乎毫不費力。不僅是劉先生遇到了這樣的優待,其他很多樓盤的銷售人員在向顧客推銷房子的時候,都會“適時”地提供這種方便。個人貸款時需要被評估的收入水平、工齡、公司性質等硬性指標,在相關人員一番“包裝”下,都能順利過關。在北京個別樓盤的售樓處,甚至坐著一些專門為買房人辦理貸款手續的“中間人”,每辦成一筆貸款他們會向買房人收取800~3000元不等的“手續費”,而售樓員為了能盡快賣出房子,也經常在買房者和這些中間人之間充當連線搭橋的角色。
曾專程去多個售樓處“蹲點”,以了解商品房按揭風險根源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的房地產金融專家劉維新表示:“購房者在辦理商品房按揭貸款時,如果實際月收入只有5000元,通過開發商的‘代辦’,報到銀行時購房者的月收入可能就變成了1萬元,而基于這些不實收入所發放出去的貸款,就是目前銀行房屋按揭的隱患所在。”
出于對銀行個貸不良率上升的隱憂,銀監會曾在2004年9月出臺的《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對個人房貸進行了多項規定。“盡管《指引》對個人按揭貸款的風險管理規定非常細,但各級商業銀行在執行時肯定還會存在很多問題。事實上,目前有很多銀行都無法真正掌握貸款人的實際收入、資產擁有情況和信用情況。”劉維新研究員分析說。
隱患2
以實物抵貸款銀行無奈成當鋪
“打個比方吧,一個人買了一輛15萬元的車,首付3萬,還了兩年多貸款后,利率上漲了、車卻降價了。現在同樣的車10萬就能買了,而繼續還貸的話還要多支付給銀行利息。這時車主就會放棄繼續還款,索性把車抵給銀行。”談到房貸風險時,中國銀行的李先生給記者舉了個例。
李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說房貸有風險,是因為房價未來幾年是否會降價、泡沫是否會破滅都關系著貸款者的還款信心。“目前,北京一些銀行已經相繼出現車主要求停止還款,以車抵貸的情況了。如果房價也像車市一樣,出現價格大幅下跌、利率上漲的情況,那么消費者是否繼續還款就會受到考驗。”對此,李先生表示:“以前大家都認為銀行是抵押貸款,沒有什么風險,大不了就收回貸款人的房子、車等抵押物,可是未來幾年如果這些資產的價格大幅度下跌,銀行的利益就很難保證了。”
專家認為,目前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上升隱憂的背后,就是由于對按揭貸款者償還能力和償還意愿的無法確認。這在目前投資性按揭購房者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顯得更為明顯。劉維新表示,根據保守估算,像上海、北京、杭州這樣的城市,商品房購房者中投資投機性購房者所占的比例至少在20%以上。“當這種投資性購房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通過金融手段來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一旦經濟波動來臨,整個行業的風險將會立即顯現。”
隱患3
銀行面臨“順周期”之惑
“購買60萬元的房子,按照貸款成數評估價的80%,個人可以從銀行貸款48萬元,而通過中介的‘工作’,貸款成數可以有條件的再放寬一成,多貸幾萬元。這在未來將造成新增的房貸壞賬。”監管部門認為,現階段各銀行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風險向銀行信貸轉移的可能性。如果受年終指標的壓力而放松授信標準,意味著對將來風險管控的不負責任。
其實,去年底央行上海總部的統計就已經顯現出來,受房貸存量連續數月“縮水”之累,上海個人房貸壞賬正呈升高態勢。業內人士指出,樓市景氣時做高房價而變相零首付等炒作行為,給銀行信貸埋下的隱患已開始顯現,銀行成了物業的最大買家。
近日發布的《2005- 2006中國銀行業競爭力評價》顯示,2005年中國各主要銀行的信貸依然偏重于房地產行業。根據國際經驗,個人房貸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年
5年,而中國住房信貸業務是最近4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中國銀行業已經進入房貸風險初步顯現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大部分銀行貸款未能擺脫“順周期”的行業投向結構,即集中于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房地產、制造、通訊等行業。由于房貸比重較大,且時間已經累計數年,住房按揭貸款風險很可能在今后幾年集中爆發,特別是一些出現房價泡沫征兆的地區,比如上海、北京兩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