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5日北京烏有之鄉書社邀請京城中青年馬克思主義學者舉辦了“社會主義改革觀”研討會。研討會開始由主持人向大家說明了開會的背景和目的。他介紹,自從2004年開始對改革進行大反思以來,思潮碰撞跌宕起伏,從“郎旋風”到“劉旋風”,再到激辯《物權法》,新近又出現了一個“新西山會議”,牽動著每一個參與者和關注者的神經。不久前《華爾街日報》對“西山會議”作了報道,“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胡姓人士表示,網上登載的會議原始紀要是準確的。《華爾街日報》發表的文章指出,這次“泄密”事件只是有關中國市場化改革未來走向的公開討論越來越激烈的大背景下的一個最新插曲。有關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貧富懸殊拉大、腐敗愈演愈烈、某些行業被外資把持等,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批評聲,在改革道路上已跋涉27年的中國儼然已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何去何從亟待抉擇。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組織這次研討會,邀請各位老師發表看法,一同研究中國改革的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探討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需要的“社會主義改革觀”,回應關于改革方向的爭論。
下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許建康副研究員的發言,主要談國際國內矛盾。根據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他從理論層面主要談三大問題。一、怎樣準確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階級斗爭為綱”兩個口號的確切含義及其關系。二、分析當前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三、分析當前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許建康說,第一個問題被弄得相當混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人民群眾在工作的主要時間里干什么,當不再發生戰爭時,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階級斗爭為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是指在處理經濟建設、戰爭等問題中以什么作為指導和統帥,以什么樣的視野和高度認識和處理經濟社會問題、政治和思想文化問題、外交與戰爭問題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客觀上說,各個國家都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即都是從不同利益的社會集團(即階級和階層)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角度,來處理和把握上述各種關系,目的是要把階級斗爭限制在一定范圍,引導到有利于統治階級的方向上去,古今中外歷來如此。所不同的關鍵是自覺地站在哪個階級的立場上。
許建康指出,過去“左”的思潮對這些問題有誤導,他們沒看清楚:1、階級矛盾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2、存在著“有階級的社會”和“階級對抗的社會”之間的區別。3、存在著“局部對抗”和“總體對抗”的區別。有時候只在局部有對抗性,總體實際上是非對抗性的。4、即使一定階級矛盾的性質從根本上具有對抗性,也會在相當范圍和時期內不采取外部對抗的破裂形式。“左”的錯誤在于一股腦兒地認為,凡階級矛盾隨時隨地都絕對地采取外部對抗的破裂形式。
許建康認為,毛澤東時代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勞動人民群眾在工作時間里都主要從事生產勞動,而在國家政治生活領域里是堅持階級斗爭為綱的,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我國現在的政治生活也如此,只是不這樣提罷了。之所以不這樣提,是因為過去存在“左”的思潮,后來又有對它的批判,都把這個口號曲解了。而任何一個執政黨,不能從階級關系上處理政治問題,進而不能從政治上處理經濟問題,則根本無法維持政權。
在談及第二個問題時,許建康認為,當今世界還是處在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時代,因為世界基本矛盾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斯大林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所揭示的基本矛盾概括為三個:發達國家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帝國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附屬國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和壟斷資本之間的矛盾。這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第一個時期。二戰后新出現了社會主義體系與資本主義體系這對基本矛盾,也帶動了整個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世界基本矛盾由前一個時期的三個變成了四個。毛主席逝世,蘇東又發生劇變,現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在世界范圍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世界的基本矛盾之一。現在這個時期的世界基本矛盾又回到了列寧說的三大基本矛盾。但經過了第三世界的工業化和這輪全球化的浪潮,原來主要限于發達國家的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基本矛盾,現在已經普遍存在于第三世界國家。還由于戰后新殖民主義逐漸取代舊殖民主義,成為帝國主義控制第三世界的主要形式,帝國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附屬國的矛盾,已經演變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或帝國主義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
從1900年到1945年,從總體傾向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1945年后到蘇東劇變前,社會主義與民族解放運動結盟反對帝國主義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蘇東劇變以來,當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也就是南北矛盾。
分析了這樣的世界背景后,他對中國社會的改革歷史和當前矛盾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基本矛盾必然在中國反映,制約著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構成。他認為,當前中國正在從一個有階級的社會向階級對抗的社會轉變。鄧小平自己說過,改革改錯了可以再改過來。然而,改革中建立起來的事物是新建立的社會關系的表現,是各種階級力量矛盾斗爭的產物,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結果。改革中“試錯”的過程,形成或改變了階級力量對比和社會的階級結構。因此,即便主觀上想糾錯,單靠長官意志的行政命令也不一定能改過來。由于二十多年來改革的指導方針是“摸著石頭過河”,方向、目標、方法和進程顯然是非連續性的,間斷性的,二十多年改革的全程不是絕對統一的、單一的、劃一的整齊過程。因此,反思改革,就可以而且必須把握改革過程的階段性,對非連續性的過程如實地進行分割,看問題主要出在改革過程的哪個階段,追究為什么會這樣。有害于社會主義改革方向、壞人壞事暴露得最充分的階段,大家議論清楚了,該否定就得否定,這不是否定整個非連續性的改革過程,反而正是對非連續的改革過程較好階段的自覺肯定。事實還證明,原來基本好的東西,被錯當成改革的對象,存活得越來越少,結果就是社會動蕩越來越大。
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有:
1、中國依附性的資本原始積累與依附性的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中國社會新發生的資本原始積累,導致政治上公共權力廣泛的私有化。而職能資本家只有占據主導地位,才能有產業資本的自我積累,才能真正發展資本主義。依附性的資本原始積累與依附性的資本主義發展這二個階段的區別,主要在于流通領域中非生產性的、掠奪性的官僚資本,是否占主導地位。“西山會議”派主張用資產階級的“顏色革命”和西方的多黨競爭代議制會來解決這個矛盾,他們“忘記”了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資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他們堅持這樣的“政治改革”目標,最終只能依靠帝國主義來“解決”中國現存的國體問題,把中國重新變成美國的新殖民主義附屬國。
2、小生產與依附性的資本原始積累及依附性的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主要是指中國的農村。
3、在規模經濟中普遍存在的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矛盾。
4、自主的社會主義發展與依附性的資本原始積累及依附性的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因為在當前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中都存在著社會主義的因素。這對基本矛盾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他強調說,他在中國的“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前面都時時不忘加上“依附性的”這個修飾語,它的階級含義就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帝國主義,換言之,是帝國主義控制下的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帝國主義,是當前世界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的主導方面,它們的勢力已經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滲透到中國境內,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就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根本不是什么“外部因素”。“西山會議”上的賣國主義只是冰山一角。
他指出,各種矛盾斗爭的焦點仍然是國家政權的性質問題。各種社會勢力的相互制衡和力量對比,影響和制約著政權內部的力量分布與政治傾向。
他認為,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有:
1、變成發達資本主義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純粹是幻想,基本不可能。
2、停留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官僚資本主義。權力與資本繼續結合,搞得民族工商業逐漸凋敝萎縮,人民群眾生活日益艱難,新殖民主義在中國橫行霸道。這是最壞的路。
3、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允許民族資產階級一定的存在與發展,實現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應該是我們爭取的方向。
4、不間斷地以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作為過渡,向列寧說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專政性質的國家所能允許、能夠控制和監督、因而是可以利用的資本主義。要實現這個目標,不但在政治上要以國家政權的無產階級性質為前提條件,而且要求在經濟上社會主義公有制必須占主體地位。這是需要我們千辛萬苦去爭取的大目標。
最后他說,他對整個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當前最重要的是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這一任務有幾方面的內容:人民要發展自己的階級意識,壯大團結起來的機構,健全影響政權走向的機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