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形勢務虛會
2006年2月13日下午,中國稅務雜志社408會議室,六位學者對一系列重大命題的熱烈討論正在進行。此次座談緣起于王建在中國稅務雜志社《香港傳真》上的一篇名為《改造我們的研究》的文章,文章列舉了十個有悖于傳統經濟理論的現實問題,此文引起了不少學者對現實問題的共鳴和思考。參加此次講座的學者包括:中國人民大學農業和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丁寧寧、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研究員王建、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小虎、國家發改委體改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中國稅務雜志社社長張木生。
下面是王建和溫鐵軍的簡短對話:
王建:我不同意溫鐵軍關于土地問題的看法,把土地還給農民就能夠解決其離開土地到城市打工的問題嗎?農民是希望富裕,還要用城市化來解決。農民出來了,農村的土地人均占有量就增加了,這是解決的根本出路。我們目前的情況,中國的輕壯勞動力都出來了,靠著老弱病殘就把地給種了,就是農村勞動的剩余非常充足,現在要看我們是不是要給那些到城市來的人創造就業的崗位。資源不夠,這是我們城市化的障礙,但這樣我們就只能停滯不前嗎?我認為還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前進的辦法來研究。把土地給農民,讓農民不上訪,這絕對不是長久之計。現在農村爆發土地矛盾主要在城郊,城郊的地征得比較多。2005年征地的矛盾上訪的七萬多起,并不算嚴重。三年問題的本質還是勞動力轉移不出來,停滯在那里。按照“十一五”的規劃,人口增加六千萬,糧食現在人均383公斤,增加4500萬噸糧食。現在應該讓農村人口出來,把自然村合并成新村,將土地置換出來,這非常重要。“十一五”期間一定會爆發糧食矛盾,我們未來會是滯脹而不是通縮。
溫鐵軍:我比較認同現在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為這并不是純粹從“三農”角度出發的討論,而是從整個國家的戰略來考慮。其一,我們知道現在消費能力最弱的人群在農村,國家增加在基層的小型項目投入會帶動農民在當地的非農就業,提高農民的現金收入;而按照農民的消費能力,基本上是購買地方中小企業的產品,這就會促進地方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當地的更多非農就業,這可以比喻是反彈琵琶。第二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這是政府償還多年來的欠帳,過去村以下的項目投入基本靠農民自己,如果國家增大投資,多少能解決鄉鎮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就等于改善了農村的投資環境,也意味著擴大了整個國家的資產總量。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宏觀方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