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國企改制大躍進被叫停對各地都是一種警示
東北國企改制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按指標突進”后,目前開始悄然轉向?!督洕^察報》2月26日報道透露,國務院國資委最近出臺一份直接針對各省級國資委的文件,文件要求地方國企改革的方向要服從中央整體戰略,不許刮“變賣風”,不許“趕進度”,不許讓當地國企“從一切競爭性領域全部退出”。并具體要求:地方在決定當地國資要在哪些領域退、哪些領域進時,必須上報國務院國資委備案。這意味著,以后地方國企改革不能再“隨心所欲”的賣企業。
在這一大背景下,遼寧省國資委已對外發布資產處置新規,該部門出資監管的企業以及所屬企業、省直各部門管理的省直企業,轉讓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單項價值在100萬元以上的機器設備等,必須由監管企業、省直部門報省國資委審批。幾乎在遼寧省國資委新規發布同時,哈爾濱市也明確發出“加強對易發生國有資產流失的環節重點監控,避免國有資產低估賤賣”的政策信號。
振興東北戰略的實施,讓三省爭取到了中央的傾斜政策。為了獲得這來之不易的“國企改革成本”,三省都希望搶在中央對東北的傾斜政策(社保并軌政策即中央出50%資金,省里出30%,企業只出20%)2005年年底結束前,徹底甩掉困擾本省多年的國企包袱,國企改制的突進也由此展開。2005年無疑是東北國企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一年”。在吉林省的社會總資產中,國有比例高達80%,資產總額近2800億元。該省希望通過“國有資本退出”到位后,國有股比例在競爭性行業中降到20%。為把政策用足,吉林省決定利用2005年一年時間,打一場國企改革攻堅戰,基本完成全省國企改制任務。調查得知,吉林省99.6%的國企當年完成轉制。遼寧省的情況也非常樂觀,隸屬該省的601戶國有中小工業企業有488戶改制完成,40戶國有大型工業企業有25戶改制完成。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當年計劃90%國有企業啟動改革,70%必保完成。
[信息觀察員] 在國家振興東北戰略推動下,2005年東北地區普遍加快了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步伐。其中,黑龍江省列入改制范圍的106戶國有大中型企業15戶已完成改制任務,32戶取得實質性進展;吉林省列入改革范圍的816戶國有工業已有769戶基本完成改制,占全年改制計劃的94.2%,遼寧省除對煤炭等大型重點骨干國有企業實行國有絕對控股外,目前已有562戶國有企業完成了改制,占應改制企業的21.9%。有媒體用“四大效應”(改制效應、重組效應、減負效應、招商效應)來形容東北國有企業改革出現歷史性的重大變化。中央國資委不許刮“變賣風”、不許“趕進度”、不許讓當地國企“從一切競爭性領域全部退出”的“三不”,猶如一劑清醒劑,讓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和評估包括東北在內的突進式國企改革。大躍進式的國企改制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東北地區改制成本很大也說明了這一點。事實上,類似東北這種國企改制大躍進現象在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國企改制大躍進與流行的“冰棍理論”息息相關。這一理論認為:國企改革的緊迫性,有如手中的冰棍,如果行動不夠快,轉眼就會融化成水,而這本身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與之內涵相同而表述有異的是“女大不中留”和“早賣鮮菜”理論。黑龍江省一位人大代表透露,國有資產流失主要原因是在國有資產轉讓和出售過程中,將國有資產高值低估,低價轉讓。有些地方利用行政手段,將國有資產千方百計地縮水,打折并隱匿,最終實現個人非法占有。東北國企改制大躍進緊急剎車,不僅對當地國有資產“變賣風”等是一種遏止和糾偏,對于各地正在攻堅的國企改制都是一種警示。隨著國務院國資委有關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各種法律、法規的完善,大批出售國企的情況將得到遏制。各地應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三不”要求,減少國企改制的失誤,推動改制健康深入進行,其中最重要一點是,加強對易發生國有資產流失的環節進行重點監控,避免國有資產低估賤賣,全面重估國企的價值,使我們的決策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來源:中國政務信息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