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敗得失——國外的評價和看法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路愛國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4-1 http://guancha.gmw.cn |
|
改革開放20 多年來,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國外關注中國問題的熱度也在不斷升溫。在這新一輪“中國熱”中,有關中國的報道、評論和研究成果大量涌現。今天,盡管中國的改革開放遠未塵埃落地,但隨著改革過程的不斷展開,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后果都越來越清楚地顯現出來,人們的評價和看法逐漸從早期傾向于依據政府意圖、改革計劃和發展預測做出判斷,轉向依據事實和后果做出判斷。這當然并不是說,這些看法越來越趨于一致。事實上,可能正相反。正如在國內一樣,由于判斷標準不同,立場、出發點不同,國外的看法同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與此同時,由于各種因素使然,國外不少看法不乏獨到見解,有一些研究結論更加直截了當。這些,對我們認識自己的國情不無積極意義。 筆者選擇從以下幾方面歸納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并在適當的地方進行簡要評論。 一、 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敗 在這個問題上大致有三種看法:1)中國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國奇跡論”;2)中國改革不成功,未來前景不妙,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國崩潰論”;3)中國改革既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存在很多問題,最終結局難以預料。 統計數字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GDP 保持了持續的高速增長。像在國內一樣,國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贊譽之聲不絕于耳,“中國崛起”成了人們熱中談論的話題,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變的越來越響亮(Overholt,1993;Kristof, 1993;Brown et al eds.2000;Kwan, 2002;Sakai, 2004)。盡管有學者對統計數字的真實性提出過高度質疑,認為 中國GDP 增長數字有嚴重夸大之嫌(Rawski,2001,2002;Thurow,2002),但響應者不多,再加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利預測(例如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多次落空,以至在不少人眼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中國經濟列車的急速前進。因此,即使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中國20 多年的高速發展仍然稱得上是一個“經濟奇跡”。 基于這種看法和信心,有些人推算,中國經濟將在2015 年超過日本,2040 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的超級大國。甚至有人認為,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的GDP 目前已經超過了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事實上,按照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的世界排名與改革前沒有很大變化,依然名列第七。21 世紀第一年出版的《中國世紀》(Brahm ed. 2001)堪稱這種樂觀看法的突出代表。書中各章作者中有不少中國和西方政界/學界名人,中國前總理朱镕基寫了前言。該書的主旨是,21 世紀將是中國世紀,中國將取代美國的地位,成為雄霸世界的超級大國,在世界發揮主導作用。 幾年過去了,類似“中國世紀”的說法似乎不斷吸引著人們的注意。例如,2005 年,美國《外交政策》雜志1/2 月一期出版了關于中國的特別報道,所用的標題是“中國崛起”(China Rising)。編輯部前言說,沒有什么別的事情比中國加入世界大國行列更能改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版圖了。該雜志請7 位專家學者談他們對“中央帝國”重鑄輝煌的看法。盡管學者們對中國崛起前景的看法并不一致,但這種討論本身的指向性是顯而易見的。著名的美國大眾傳媒《新聞周刊》也在2005 年以“中國世紀”(China's Century,2005/5/9)為封面標題推出特別報道,用大量篇幅集中討論“未來是否屬于中國?”。他們的結論是,從數字上看,例如中國成了世界最大的煤、鋼鐵和水泥生產國,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等等,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再是預測而是事實,面對這種挑戰和機會,美國必須在科技、經濟、外交上有長期的應對策略。 21 世紀第一年在美國出版的另一本書《中國即將崩潰》(Chang,2001)提出了與“中國奇跡論”截然相反的看法。作者認為,“與其說21 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說中國正在崩潰”。他的依據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無法解決的問題,國企的運做雜亂無解,金融體系病入膏肓,國有銀行的壞賬“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必須按規則辦事,大限迫近,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都無法支撐下去,而中國既沒有多少空間也沒有時間完成挽救銀行、挽救社會福利、解決嚴重失業等問題,因此,作者斷言,“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5 年”,“中國的經濟正在衰退并開始崩潰,時間在2008 年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前,而不是之后”。幾年后,作者多少修改了自己的預測,說中國在不出10 年(即2011 年之前)一定會崩潰,成為一堆不可收拾的爛攤子。“中國崩潰論”說來并不新鮮,國外一些敵對政治勢力長期以來一直鼓吹這種觀點,通過不斷“唱衰”中國,希望把惟恐中國不亂的愿望變成現實。這種論調自然遭到許多人的批駁,包括西方一些中國問題專家。不少海外外商界精英也表示不能認同,他們不希望中國崩潰,而更愿意看到中國成功建立市場經濟,為世界資本主義集團繼續提供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 日本學界同樣存在中國經濟可能崩潰的預測。有些人認為,中國經濟最終將因許多深刻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崩潰,其中包括貧富分化、國民經濟的欺騙性增長、證券市場的黑暗、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外資、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環境破壞、政治腐敗等(張利軍 郭敏,2005)。 如果把中國奇跡論和中國崩潰論作為兩個極端,那么,兩端之間存在著一系列觀點。這些觀點,根據對中國改革發展進程的具體分析,提出了對中國改革發展的種種判斷。許多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但未來的挑戰同樣巨大。由于改革開放造成了一系列問題,中國政治經濟體系并非沒有瓦解的可能,中國實際處于一個十字路口,而如何做出正確選擇應對這些問題將決定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命運(Nolan, 2003;諾蘭,2005)。 單就GDP 增長而言,中國經濟20 多年來的表現的確不俗,稱得上是成功的。但判斷改革發展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一時的經濟增長,更要看是否為持續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支持未來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國面臨的發展任務還非常艱巨,有人指出,中國經濟即使繼續成功增長,到2020 年,按照美國的標準,中國將仍然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Overholt,2005)。就此而言,國外某些研究對中國目前的狀況并不樂觀,“中國奇跡背后的神話”(Gilboy,2004)一文就是其中之一。這篇文章著重分析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崛起,認為人們過分估計了中國的經濟成就和潛力,中國加入全球經濟的前提是對外來技術和投資的過度依賴,這一點,大大限制了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潛力。作者給出了如下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美國的企業和政界領袖開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出口份額、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和技術份額感到擔心,把中國看作東北亞另一個重商主義經濟巨霸崛起的信號。但這些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原因有三:第一,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出口是由在華外資公司而不是中國國內企業主導的。第二,中國的企業極度依賴從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進口的設計、關鍵零部件和生產設備。第三,中國的企業只限于吸收和傳播引進的技術,因此,中國不可能迅速崛起為強有力的全球性競爭對手。在中國企業出口總額中,外資企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目前已經占有大部分份額,數倍于臺灣和韓國在1970 年代中期、泰國1970 年代到1980 年代中期的比重,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已經脫離了所謂典型的亞洲成功模式。在華外資企業在高科技出口領域的主導優勢更為明顯,由于中國過多依賴外國投資,中國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日益擴大。由于中國對外資極為開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可能把自己的國內市場作為國內企業的保護傘,而這一點是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時期都努力利用的一個條件。更有甚者,中國還在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為美國和其他國外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打開新的市場,尤其是高附加值產品。所以,作者認為,與其把中國看作一個“亞洲經濟科技巨人”,不如把它當作一個正在崛起的“正常的”經濟強國,就像巴西或印度一樣。中國開發、發展和傳播本土科技的能力有限,它的大多數企業將只能在全球產業鏈的最低端掙扎,依靠賺取微薄利潤生存。由于作者站在美國利益一邊出謀劃策,他為中國開出的藥方就顯得有些荒謬:他認為,依靠更加自由的市場或進行更多的投資還遠遠不夠,中國發展最大希望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政治改革上來。那么,既然作者認為中國目前已經是一個類似巴西或印度的“正常的”的經濟強國,又怎能指望改成巴西或印度那樣的政治體制后,中國能在解決這些經濟問題上比它們做的更好?但這種觀點,即把中國的一切經濟問題都歸結為中國的政治制度不行,進而必欲徹底改掉中國殘留的社會主義體制的觀點,在國外的分析評論中時有所聞。日本也有學者認為(例如長谷川慶太郎,2004),盡管中國經濟增長迅速,但這種增長 的特點是嚴重依賴低端產品和外資企業產品出口,同時嚴重依賴購買外國專利和外國技術,而一旦這些通道出現問題,中國的經濟增長就將難以為繼。因此,隨著中國越來越依賴外貿和外國技術及機械設備,發達國家也就越來越有能力控制中國。中國要謀求經濟長期增長,必須下大力氣進行科研和開發,但目前中國既沒有這個基礎,也缺乏這方面的遠見,于是只好購買日本的專利,繼續引進日本的技術,這樣以來就受制于日本,為自己套上了枷鎖。因此,“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中”。 盡管這類評論似乎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味,但從經濟發展本身來說,這些分析人士把評價標準定位在增長的質量而不是GDP 數量變動上,從這個角度判斷中國發展的潛力和遠景,可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值得引起注意。 綜合來看,國外對中國改革發展成敗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用的標準。中國奇跡論主要著眼于中國GDP 或經濟總量增長,而如果深入分析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不但情況遠沒有那么樂觀,而且增長的可持續性存在很大疑問。中國崩潰論認為中國已經無法解決積累的問題,除了面臨分崩離析之外別無出路,這種觀點顯然過于武斷,完全抹殺了事物變化的可能性,恐怕難以正確預測中國的未來。還要看到,國外的評價和看法本身往往難以擺脫政治/意識形態色彩,有些人更是利用 它們大做政治文章,例如利用中國奇跡論制造中國威脅論,或者利用中國崩潰論攻擊中國的政治體制,為在中國改朝換代制造輿論。 下載閱讀全文: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敗得失.pdf 如果您沒有安裝PDF文件閱讀器,請點擊此處下載閱讀軟件 文本已被閱讀 339 次 文章來源: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05 年第6 期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