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在“偷梁換柱”?——說說“市場化改革”提法從何而來之謎
水生
自從反思改革引起全社會的討論以來,“市場化改革”的提法及其功過一直備受爭議。筆者查閱中央和國家公布的一系列重大文件,只有見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就是沒有見到所謂的“市場化改革”的提法。在一些主流媒體上幾乎能夠天天見到,而所謂的主流精英們也都在口口聲聲地要堅持的“市場化改革”究竟從何而來?難道搞了十幾年的“市場化改革”,現在竟然查無出處?這豈非咄咄怪事?筆者曾向一些朋友了解,也都稱不知此事。這簡直就成了一個無解之謎。
筆者在江澤民總書記于2002年11月8日代表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十六大所作的報告中見到這樣一段表述:“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顯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目標”,是從1992年下半年的十四大開始的。
在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在總結“五十五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中的第二點就是,“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發揮同來。”在該決定的第四部分“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中又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始終站在時代前列領導和謀劃改革。”
由此可見,作為中國執政黨的中共中央對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是始終明確的。也就是說是中國的改革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的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要加強的也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這種具有明確定義的“改革”與語焉不詳的“市場化改革”顯然有著本質的區別。
現在的問題是:
1,所謂的“市場化改革”提法究竟從何而來?究竟是什么人在這一事關全局和全國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政治問題上“偷梁換柱”?
2,一些主流精英們為何明知中央決定中的提法,卻偏要有意去掉“社會主義”四個字,究竟意欲何為?他們要堅持“不動搖”的究竟是什么性質的“改革”?
3,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與以“市場化”為改革目標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又是什么性質的不同?
4,這些主流精英們大都身在體制內,而且不少還身居高位,他們究竟為何能對“市場化改革”的提法如此異口同聲而又振振有詞?
5,為何長期以來國內的一些主流媒體竟然能為一些主流精英們的這種明顯與中央不一致的提法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
6,一些身為中共黨員的主流精英們的這種行為是否與中央保持了政治上的一致?他們的這種行為與黨章中的規定是否相符?
其實,筆者通過這次閱讀發現,只要仔細讀一下中央的各項決定,就可以看出一些主流精英們是如何進行“偷梁換柱”的。他們所進行的“去社會主義化”也遠非僅此一例。由此看來,一些人對“姓社”和“姓資”的爭論如此忌諱,而且竭力主張要“不爭論”,看來的確是另有隱情。各位主流精英們,不妨說出來讓大家聽聽,如何?
2006年3月27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