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天前,人代會閉幕的時候,胡主席和溫總理不約而同地對于目前社會上廣泛進行的“反思改革”大討論表態,提出了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改革,建設和諧社會,讓改革使全體人民受益”的重要指針。
溫總理“改革沒有退路”的講話發表沒幾天,一向以新自由主義旗手自居的南方周末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拋出了一篇《2004-2006改革反思討論始末》的重量級長文,聲嘶力竭地呼喊,并借用了中央領導的發言,怎么樣也要給這次改革反思的大討論劃趕緊劃上一個句號。
所謂改革反思大討論“始末”,在我的理解,末就是結束。從南方周末的意思看,大概是要激動地宣布,這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已經結束了,大家不要再繼續爭論下去了。再看文章的內容,發現不要爭論的原因也很清楚了,那就是這場辯論的結論已經出來了,那就是“要繼續改革的前進,不要反對改革的倒退。”
我向來是相信圖窮匕現的,而根據我讀南方周末的幾年經驗,卒章顯志顯然正是南方周末式文體的最大特點,所以在啃完洋洋灑灑的萬字正文之前,俺先到底下瞅了瞅文章結尾,乖乖:“在許多觀察家看來,爭論關鍵性的認知差異在于,一方認為問題是由于市場化改革所致,因此必須全面后轉;而另一方認為,這是改革不徹底、不配套所致,因此必須加速推進改革,方向不能動搖。”
原來改革反思的實質就是主張要倒退到過去的反動人士和主張要中國更富強更民主的進步人士的爭論啊,那這個爭論還有懸念嗎?還需要爭論嗎?自然要“末”了,自然已經結束了,因為這絲毫不需要爭論。
但是改革爭論的真正面目真的是如南方周末所形容的這樣嗎?我一直在旁觀這場所謂的改革反思的大討論,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左派觀點的邊緣學者們每每針鋒相對地一一批駁和反對新自由主義主流的觀點和文章,而把持著輿論話語權的主流們似乎不屑與左派正面交鋒,他們沒有針對反思改革方向的具體呼聲發出過一篇文章,除了質疑和攻擊左派學者本身和四處派送“反對改革鼓吹倒退”的大帽子外,似乎沒有什么石破天驚的動作。
新自由主義者們似乎把改革看成了他們的禁臠,“除此一家別無分號”,凡是不按照他們的主張實行的東西就不是改革,凡是主張反思改革的人就是反對改革的倒退者。除了他們能代表改革外,反思改革的左派們就被他們不征得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野蠻地放到了反對改革主張倒退的對立面上去了。反思改革的討論被他們描繪成了主張改革的勇士手持寶劍,勇斗反對改革主張倒退的張牙舞爪的惡龍。
在他們的寡頭化精英化市場改革之路之外,似乎沒有第二條改革的方向可供人民選擇,要么你就選擇他們的改革,要么你就是倒退,就回到一窮二白的時代去吧。
對改革定義權的把持,成了他們目前揮舞的唯一武器。只要不按照他們的意思來改,那就不叫改革,就叫倒退。中國人民已經沒有其他的改革之路可走,只能跟著他們一條道走到黑。
南方周末和南方報業集團的其他報紙最近特別喜歡講“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達到目標得等好幾十年,我們必須耐心地等待云云”。“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固然是新自由主義者們可以主張的自由權利,我們無權干涉。
但是幾十年后的中國真能像南方周末描繪的“美好藍圖”一樣令人神往嗎?至少從目前主流精英們們的“改革路線圖”上,我是看不到一丁半點影子的。
其實,一切爭論要真正告終結,靠行政命令、中央領導出來講話(吳市場剛剛這樣強烈要求過)這樣的“告老師、叫家長”式的幼稚模式是不行的,靠控制輿論話語權來強行鼓噪和宣布終結也是行不通的。
跟前兩次改革辯論一樣,要想真正終結爭論讓左派們“閉嘴”,就得讓人民群眾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能讓他們買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學,能夠大著膽子花錢消費也不害怕。如果過上幾年,這樣的改革還是得讓溫總理痛心,讓GINI系數跟火箭一樣攀升,讓中國經濟繼續靠外貿和低層次生產來勉強維持。
那樣的話,關于改革反思的聲音是止不住的,不管誰出來講話,不管你南方周末發多少篇社論還是每天出10期報紙來鼓噪,都是不頂用的。
反思改革討論的終結,必將以目前改革路線的矯正和糾偏來告終,而不是靠著新自由主義者們注冊并把持唯一的改革商標來實現。
現在看來,反思改革討論中提出的種種問題還遠沒有得到解決,關于改革方針和路線的爭論將在網絡這個新興的開放媒體上繼續進行下去,直到以人民群眾路線的勝利而告終。
始末?反思改革的大討論才剛剛開始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