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的偉大:顛覆“市場換技術”規律
- 作者: 云淡水暖(梁.山.彩.樓) [143127:3265], 17:52:14 02/14/2006:
- 論劍談棋 豪杰盡聚 - 華岳論壇 - http://www.washeng.net/
王選大師走了,王選大師的業績永存,昔日辛勤耕耘事,五洲遍開“照排”花,
許多主流媒體用“當代畢生”比喻王選在中國激光照排技術領域的貢獻的歷史地
位,其所帶來的漢字印刷技術的劃時代的飛躍,已經載入中國科技發展的史冊,
據報道,全世界只要有中文出版、印刷品生產的地方,就有王選創立的北大方正
的產品,此產品是各種洋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占領中國幾乎所有機械、電子產品
領域的浪潮中,不多的能夠強勢逆流沖擊世界市場的高科技產品之一。
提到市場,當代的人們不禁會想起一個頗時髦的概念,“市場換技術”,大意是
說中國的技術落后,但有需求、有市場,可以通過市場出讓走出一條“捷徑”,
以比較“高效率”的方式換取到先進技術,應該說,在一定條件下是成立的,但
是,如果自主研發就因此卻步,或者說完全放棄自主研發,一心一意等著“換”
,恐怕就會弄巧成拙了。
與許多技術產品一樣,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也曾經有過“市場換技術”的遭遇。
中國的激光照排技術起步于70年代中期,據報道,1974年,電子部等五單位發起
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748工程”,王選的夫人也
是計算機軟件專家,王選本來因病在家長期休養,聽夫人傳來的消息立馬敏銳地
意識到這是一個發揮自己長期從事計算機技術研發的特長的機會,據中央電視臺
采訪王選的紀錄片介紹,王選早在“大躍進”的年代,就參加了北大一臺中型計
算機的研制,“并為此起了一個火紅的名字:紅旗機。”,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
關的激光照排,當然引起了“工作狂”王選的興趣,“三年紅旗機的經歷,使王
選養成了在一線自己動手的習慣,并且豎立了以后在科學研究中的自信。”。
科技界是比較有“論資排輩”的慣性的,當時王選在北大只是一個小“助教”,
但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要實現世界上公認號稱技術領先的日本人都還未攻
克的漢字字形“數字化”的難關,王選回憶說“所以當我提出來數學的辦法,來
描述字形,使信息量極大地壓縮,當時都是紙上談兵,覺得有些模擬的實驗,所
以人們很難想象,日本連這個第三代陰極射線管照排機都沒有過關的時候,忽然
北大一個小助教提出來要搞第四代,所以基本上是相信的人極少,所以就把我諷
刺成為玩弄騙人的數學游戲,說你想搞第四代,我還想搞第八代。”。
草民沒有想到,在74年、75年的背景下,也是有“優勝劣汰”的,就是若干家科
研單位同時搞激光照排的方案,然后由“748”領導小組篩選,結果王選的方案以
技術構想跨度超前中選(據說其他幾家還在走模仿西方第三代模擬照相技術的路
子),王選當然沒有辜負國家的期望,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才智,一步步逼近勝利
的頂點。
這其中出現了一個插曲,據中央電視臺報道說,改革開放后,國外產品大規模進
入中國,印刷業也不例外,一些國外著名的大公司已經研制出了激光照排樣機,
開始搶占中國這塊巨大的印刷出版市場。“短短幾年,已經有幾十家報社用大量
的外匯購買了這些產品。”,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人民日報》就引進了兩套美
國HTS照排系統,但美國人總是調理不好這臺機器,總是出故障。
可以想象,王選此時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自己的產品還沒有成功,別人的產品
已經搶先占有了市場的橋頭堡,是堅持自主開發,還是跟在引進的產品屁股后面
爬行,王選顯然選擇了前者。結果當然是堅持到底者成,據說,1985年,新華社
第一次采用王選系統排出了新聞日刊;1986年,《經濟日報》在華光機(王選系
統在濰坊計算機廠支持下的產品)支持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組版、激
光照排的中文日報社,并于第二年出版了國內第一張激光照排的報紙。于此,結
束了洋機器在中國照排市場的壟斷地位,國產機一路攻城掠地,把洋品牌趕出了
中國市場。
“有志者事竟成”,如果王選在當時的洋品牌面前“甘拜下風”,萎縮不前,如
果國內業界也采取“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對初生的,還不成熟的國產品牌挑三
揀四,拒不接納,焉知今日的激光照排市場,不會陷入汽車工業、膠片工業的國
產品牌名存實亡的境地,王選為“市場換技術”提供了一個反例,可惜太“孤獨
”了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