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研究必須明確主體堅定主義
——訪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永佶
---- 杜 文/文
中國經濟學研究者首先應該明確中國經濟的主體,即生活在中國經濟矛盾中并要求解決這個矛盾的中國勞動者,研究中國勞動者的利益和意識,并為其服務;其次,應該堅定主義,中國的經濟學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必須在社會主義引導下,以中國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和意識概括為基點
近期,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說中國內地的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一時間輿論大嘩;而另一位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因科龍事件獲得了民眾廣泛尊重和認可。同郎咸平這樣的香港經濟學家相比,內地的經濟學家似乎在現實經濟問題上顯得平庸而又缺乏鋒芒,內地經濟學界真實情況如何、如何發展中國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研究未來發展情況如何?對此,本報記者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永佶進行了專訪。
記者:丁學良認為中國內地合格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您怎么看?
劉永佶:丁學良是以美國主流派經濟學的學術標準來評價中國經濟學家的,有明確的門戶之見。其實,美國經濟學的評判標準是很簡單的,往往通過經濟學研究者曾研修了哪些課程、在那些知名的經濟刊物上發表了多少文章作為尺度,以此來衡量這個經濟學研究者是不是合格。在中國內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并不在丁學良的評價之列,因為它的標準對這部分經濟學家是不適用的。因此,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沒有必要更多地在意他的言論和觀點,更沒有必要生氣。但中國有一部分經濟學家是在丁學良教授評價之內的,而這些經濟學家在丁學良的眼中很少是合格的。
丁學良的判斷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些美國主流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者是失敗的。從這個角度看,我贊成丁學良的觀點。說這些經濟學家的失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在理論上,這些經濟學家不顧中國實際情況,照搬美國理論,大力提倡私有化,倡導中國的改革以私有化為目標,并影響到中國的一些重大決策。從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這是很失敗的,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中國的經濟秩序,擾亂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問題。強調私有化導致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目前已經逐漸地浮出水面,危害性已經顯露。
其次,在個人品行上,這些經濟學家受到了業內人士和社會的質疑。很多經濟事件已經表明這些經濟學家偏離了經濟研究的初衷,背離作為學術研究者應該遵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原則,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同時也獲得了個人利益。
第三,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這部分經濟學家是很不嚴謹的,奉行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方法。他們往往不顧現實情況胡亂地把中國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較,提出一些不符合中國現狀的主張,熱衷于對某些行業做不恰當的評估和預測,缺乏實地調查,玩弄數據,缺乏學術的嚴密性。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這同他們的個人品行是密切聯系。
記者:您認為要如何發展中國經濟學?
劉永佶:中國經濟學不是外國某一學派的派生物,它是由中國學者以系統的理性思維對現實的經濟矛盾概括所形成的范疇為主干,揭示并論證中國經濟矛盾的學說。20世紀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有一些人開始探討“中國經濟學的體系”,但其路數依然是以外國某一些學派的體系為本,視中國經濟學為其用,是外國學派的分支,不是研究中國的經濟矛盾,而是將中國經濟現象作為例證,證明其所宗的外國經濟學說的正確,并試圖以此來為“發展中國經濟”提供對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矛盾的科學,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當作一門科學,應當從分析矛盾出發,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中國的經濟學,不是把美國或前蘇聯的經濟學拿過來,演繹這些國家的經濟學的原理、公式,以建立中國的制度或解決中國的問題。事實上,中國在發展經濟中,照搬蘇聯模式曾經吃過大虧,走過一段彎路,所以,20世紀末逐漸擯棄了蘇聯經濟學理論指導的模式,轉而向美國經濟學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但是,學習美國經濟學目前存在很大的問題。經濟學不像物理學、化學等學科可以直接從國外舶來,而是需要從現實基礎上進行研究。
中國的經濟學應該研究中國的經濟矛盾,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目前,中國經濟學研究客體條件是具備的,所需要的是經濟學研究者這個主觀條件,經濟學研究者應該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矛盾,論證中國應采取的經濟發展途徑,并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提供思路。因此,強化主觀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中國的經濟研究者主觀上應該從哪方面加強?
劉永佶: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者首先應該明確中國經濟的主體性問題。這個主體就是生活在中國經濟矛盾中并要求解決這個矛盾的中國勞動者,主要包括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中國經濟學應該研究這些人的利益和意識,并為其服務。其次應該確定主義,中國的經濟學是社會主義經濟學,是在社會主義導引下,以中國勞動者經濟利益和意識概括為基點,對中國的經濟矛盾的揭示和論證。第三,要學習、掌握、創造科學方法論,即內生外化的辯證系統抽象。第四,要明確中國經濟學研究主題,這個主題就是探討勞動者社會主體地位的實現和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第五,在明確主體、主義、主題基礎上提出中國經濟矛盾的概念體系。第六,在中國經濟矛盾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這里強調的是,明確主體性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人們看到的大多數經濟學著作,絕大多是以對經濟矛盾的“客觀”論證形式出現,很少有關于研究主體利益和意識的概括。這些作者往往也是以獨立思想者的面目出現,似乎不代表任何群體,以主觀認識再現“客觀”對象,而實際上卻只代表與自己利益相同的群體和集團。這就給人以這種假象:經濟學似乎是同物理學、化學一樣只是個體研究者對“客觀經濟規律”不帶任何主觀意志的論述。其實,那些聲稱是“客觀經濟規律”的代表所謂“客觀公正”的論述,正掩蓋著自己的利益傾向。比如,將勞動和勞動力說成與物質資料一樣的“生產要素”或等同“資源”,將勞動定義為“負效用”,將人與物同樣“貨幣化”等等,如果經濟學研究主體是勞動者,決不會是這樣來規定的。如果用這些理論指導經濟實踐必然導致不良后果。
記者:未來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情況將如何?
劉永佶:可以這樣認為,中國經濟學研究可能出現繁榮的局面,中國也可能成為世界經濟學研究的中心。理由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存在的種種經濟矛盾,尤其是制度性矛盾的存在。而美國等發達國家這些層次的矛盾目前是不突出的,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相對來說是比較成熟的,經濟發展相對平穩,各種矛盾都不是很尖銳,只做簡單的協調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中國的各種經濟矛盾是復雜的、尖銳的,這就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中國經濟學研究可以走向繁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