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討劉國光講話
切實解決傾向性問題
——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第6次研討會
2005年12月30日,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舉行了第6次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深入研討劉國光講話、切實解決傾向性問題》。出席研討會的30余名海派經濟學者分別來自各高校、黨校、社會科學院、企業等單位。研討會由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炳炎教授主持。在會議上作重點發言的有:沈立人、奚兆永、何干強、李炳炎、劉東和、陳東林等專家教授。現將主要發言稿發布如下:
應該科學地評價國有企業
南京財經大學 陶用之
人們往往認為國有企業“效益低下”,而“效益”又主要指國有企業的利潤指標。其實,這是不完整的,應該怎樣評價國有企業才是科學的呢?
首先,要看到國有企業體現的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效益。
在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部門的國有企業,其產品大多屬于“公共物品”或“非公共物品”。現代西方經濟理論認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征,所以,生產公共物品是無利可圖的(或者說是很難贏利的)。因此,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私人企業就不愿意生產公共物品。如果只有市場機制的調節,就不會有人愿意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沒有公共物品,人們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滿足。所以必須有一個行為主體來承擔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務,這個行為主體就只能是政府。由政府投資創辦并經營一些企業,來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這樣就有了國有企業。這些觀點,正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為國有企業存在和發展提供的理論依據。在我國,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部門的企業都是國家投資創辦并經營的,它們是我國國有企業的最主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就是“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產品性質的這種特征,決定了這些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非贏利性,它們的效益往往不是通過自己的財務指標體現出來。
其次,要全面地把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進行比較。
有的人在責難國有企業時,往往喜歡把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作比較。一是比財務指標,顯示在這方面非公有制企業比國有企業好;二是比速度,說這些年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快,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結論是:非公有制優于國有制。
其實,國有企業為社會所作的貢獻大大超過非公有制企業。單就財政收入來說,相當一段時間,統計數據顯示,國有企業的財政收入貢獻率卻一直保持在70%左右。其他如為社會經濟發展付出的成本支出,更是難以計算。
如何科學地評價國有企業,是一篇大文章。在我國的一些人對國企和公有制提出種種非難的時候,西方世界卻有一些學者在為國企辯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理查德·赫明指出:“國營企業經營不善,并非簡單地是由于國有,而主要是其經營環境和經營方式造成的。如果只是將國有改為私營,而企業的管理方式照舊,也不會提高其經濟效率”。
世界銀行專家勞倫特說:“對于如何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有人簡單地提出私有化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結論。不實行私有化而通過其他途徑,也可以改善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
德國柏林經濟學院教授普雷烏在他寫的《轉軌制國家的私有化及對中國的啟示》一文中,把“國有企業等于低效率企業;私人企業才是有效益企業”,“私有化意味著效益自然提高,或必然會提高”,列為“錯誤的觀點”。
世行專家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幫助巴基斯坦設計了一套對國有企業的效益進行全面考核評價的辦法,其核心指標是“公共利潤率”,用來計算企業財務成果指標不能反映的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如稅金和利息等。筆者沒有看到更詳細的有關資料,因而不能對這套方法做出具體一些的介評,但是從這一信息中我們卻至少可以得到一點啟發:社會應該科學地評價國有企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