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的“自豪”卻是國家和人民的災難!
前些日,從新浪財經看到《吳敬璉:憑什么說主流經濟學家誤導了中國改革》一文。吳敬璉在文中坦言“中國的經濟一直是被全世界矚目的成就”、“全世界都承認20里中國經濟發展得非常好”等等 。看得出,吳敬璉對中國的經濟很“自豪”不已。殊不知,吳敬璉引以為豪的中國經濟可能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20幾年來,中國的經濟確實比其以往多增長兩個百分點左右,但我們要看看為了多追求這兩個百分點,我們付出多少沉重的代價:
1.為能多這兩個點的增長,我們不惜從一個比較公平的國家一躍變成世界最不公平、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其危險系數已遠遠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階層差距已成一條鴻溝。少數富者紙醉金迷、花天酒地;而8億農民、上億民工、數千萬下崗職工及數千萬的城市無業貧民者等占人口近70%的窮者基本買不起房,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甚至無隔夜之糧。經濟增長的成就是主要長到少數人口袋里,而大多數人的增長則微乎其微。或許我們還沉醉解決了所謂的“溫飽”問題的“自豪”之中,但如果我們不是自欺欺人的話,應該看到大多民眾的“溫飽”其實是建立在不求房、不求學、不求醫的“三不求”之上而來,而一旦有這普通的“三求”,其“溫飽”線立將與他離得很遠,甚至讓他比20年前還痛楚!
2. 為能多這兩個點的增長,我們國債累超3萬億以上,地方財政赤字1萬億以上,不少地方財政已處于瀕臨破產邊緣。加上國家銀行里的不良資產和拖欠的養老金,我國綜合債務高達8萬億以上。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是國家財政收入的2.5倍以上。GPD多增了兩點,債務多增了n個點?
3. 為能多這兩個點的增長,我們不惜通過無休止的擴大投資來拉動,并造就大量的泡沫過剩產能。鋼鐵過剩1.2億噸,在建7000萬噸;鐵合金行業開工率僅為40%左右;焦炭行業產能超出1億噸,在建和擬建各3000萬噸;電石行業有一半能力放空;汽車產能過剩200萬輛,在建和籌建能力分別為220萬輛800萬輛……手機、空調、彩電、VCD、服裝等等,無不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適度過剩未必壞事,但嚴重過剩則將未來數年內化成數萬億的不良資產呆在銀行里,將可能使我們成為下一個因經濟泡沫化而長期陷入蕭條的日本。
4.為能多這兩個點的增長,我們基本放棄了對科技的投入,荒廢了老一代人辛辛苦苦打造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20幾年來在主要高科技領域與世界的距離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被拉大了。市場上基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高科技產品,在出口領域更是外企的一統天下。04年來自美國的《外交》雜志稱:從93年到2003年間,外企在我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統治地位愈加明顯,其中在我機械產品出口所占的份額從35%上升到79%,在電子電信設備出口所占的份額從45%上升到74%,在電腦設備出口所占的份額從73%上升到92%,等等,這種情形幾乎存在于中國所有的高科技工業部門。任何一個稍懂尊嚴的中國人,當看到這種數據后都應細細品味這份“自豪”的滋味!
5. 為了多兩個點的增長,由數千萬人的鮮血、生命及老一輩革命領袖集體心血共同鑄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價值觀,在追求GDP的20幾年里幾乎被毀于一旦。舉國腐敗,遍地匪賊,假貨泛濫,各種黃賭毒遍地開花……
……
為多增兩個百分點的GDP,我們的付出是否真的值得?
當外國人看到我們一副相貌堂堂的外表,便不吝贊美。但我們對自己應該有點自知之明,應明白自己其實就是外強中干,骨質疏松;應體察體內已嚴重失去了協調和平衡,臟腑功能已嚴重紊亂甚至衰弱,離久臥病床已為時不遠了。
沉重的債務和過剩產能不斷轉化而來的不良資產將嚴重蠶食著我們子孫后代的血汗,大量民工及下崗失業者的醫療及未來養老毫無著落,其子孫的上學和發展前景也一片迷茫……我們還在高舉著自己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幸?!钡睾戎磥碜訉O的血汗“自豪”前進!科技倒退、債務狂增、階層矛盾激化以及思想價值、社會道德風氣的退化將完全拆斷我們未來的發展后勁。30年河東,30年河西。前30年的9%,可能成就著后30年的0%;前30年單一GDP高歌猛進的成就,可能成為后30年社會動蕩、經濟蕭條甚至全面倒退的主因。這樣的“成就”不能不讓人膽寒?。?/H1>
假如我們不走這條“主流”倡導“全盤西化”的教條主義道路,而在社會主義基礎自我完善。則今天大多數人的生活雖遠沒有少數人的紙醉金迷和花天酒地,但也遠沒有今天的如此悲慘和痛楚;國家債務也不會如此沉重;城鄉、地區及階層之間更加平衡與和諧,社會更加安祥,多數人也能得到更多的尊嚴、平等和幸福;我們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更強,進步更多,成就更大;更重要的是我們提供給后一代的發展后勁也將更加雄厚和堅實。遙望前景更美好!
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只考慮增長的“快”,還要稍加考慮增長的“好”,不能只顧今天發展得如何,還要兼顧明天如何發展。今天的發展若不能助明天更好的發展反而蠶食和摧殘明天子孫的發展后勁,還值得我們“沾沾自喜”嗎?一個長跑運動員,若不去考慮和兼顧后半程如何跑,而在前半程就不顧一切地一味死跑,其在前半程通常會一路領先,此時看臺上觀眾就開始為其歡呼雀躍,擊掌相慶,“自豪”不已。但稍微明白的人都知道,這個運動員的最后得到結果是什么?——失敗!
以吳敬璉為主要代表的主流經濟學家們就是類似于那些無知觀眾而對這般成就“自豪”不已的淺薄群體——這樣的“自豪”人民不要也罷——越昏于這樣的“自豪”,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越容易得到如同那個運動員同樣的“災難性”結果——失??!
羅善蒙/文
[email protected] 13877821782
《羅善蒙:批判李開發 MBO唯一目的是給國企送終》
批判李開發:MBO的唯一目的是給國企“送終”
在12月30日,李開發研究員在新浪財經發表《李開發:我支持MBO 郎咸平嘩眾取寵蠱惑人心》的文章(下稱《李文》),明確支持MBO立場。在MBO因大量掠奪國資而廣受國人聲討之際,李研究員還發表這樣的言論,其堅定立場難得可貴。《李文》中膚淺地列出國企的種種不是,為其MBO找理由,但卻未去深思西方的MBO為什么也走向失敗,未去探導MBO是否有嚴重弊端,會不會給國企帶來更大的傷害和破壞。在要不要MBO的問題上,我們也不能過于感情用事,關鍵要從根本上去深刻了解MBO是否有其嚴重的危害性。我想,只要MBO脫不了以下幾條嚴重弊病,那MBO的結果就只能給國企“送終”。
第一.MBO不具有長期性和延續性。這是由于國企經營者所持的股份象私有財產一樣,具有世襲繼承性這一性質來決定的。舉個例子:假如1999年彭作義在主政青島啤酒時就進行了MBO式產權改革,其中,彭作義個人持15%,其它管理層持10%,國家持75%,到了2001年時,彭作義因突發不幸離我們而去后,彭作義所持15%青啤股份將由誰來繼承呢?這里明顯可以看出,能繼承這份股分的不是國家、企業,也不是下任CEO,而是他的家人。只有他的家人才具有合法的繼承權。至于彭作義主政青啤5年時間就可使他個人及其家庭長期擁有青啤15%股份的巨大財富是否公平合理先不予考慮。現在需考慮的問題是,現在金志國作為彭作義的接任者是否也應持有與彭作義同樣為15%的青啤股份呢?如果也是應該的話,那國家又必須從75%的股分中再騰出15%的股份給金志國,依此發展下去,幾輪老總更替下來國有股便很快就讓個精光了,國企也因此而該壽終正寢了。因此,實行MBO的國企在每逢經營人員增補或更替時,MBO的麻煩就出來了,就難以為繼了。按照這些主流學家的理論,經營者持股有利于提高積極性和增強責任意識,并以此使企業具有向前發展的高效率。那么,要是金志國及新增(或更替)的管理層不能持有相應的股份,他們又憑什么能有高度積極性、有高度責任心地去繼續經營青啤呢?青啤前進的腳步不就此停住了嗎?因此, MBO模式對嚴重破壞企業的長效經營機制,對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具有很大破壞力的,是決不可取的!
第二. MBO模式阻礙企業廣納賢才、吐故納新?,F在,長江前浪推后浪,新的優秀人才不斷涌現,不斷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們企業理應不斷地把好的新鮮血液補充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層上來,才能保證企業的長期平穩發展,但MBO卻恰恰阻礙了這種新陳代謝的循環發生。比如,某一國企老總剛上任兩年便適逢了企業的產權改革,該老總因此持得企業10%的股份,其它管理成員持15%的股份,佘下75%歸國家。但過幾年之后,該老總及一些管理層,工作上雖然拼命不減,但其水平和思路已經落后了,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要求了,企業經營狀況也因此而每況愈下。這時候如何好?是繼續留用這些無能的管理人員而任憑企業一步步往下滑呢,還是撤職不撤股地進行人員更替來挽救企業呢?若采用后一種方式,那被撤的管理人員持了那么多股份,不在其位而能享其利,豈不變成了不勞而獲?另外,新的繼任者應持股份又從哪來?因此,在這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進行MBO的國企會造成現有的經營人員固化,極大障礙著優秀人才尤其是關鍵人才的動態優化配置,嚴重違背著時代發展的規律,對國企長遠發展無疑是致命的,是死路一條!
第三. MBO激勵所產生的作用在客觀上是極其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MBO的目的是激勵提高經營者的積極性并以此帶來高效率。在一些人看來,人的積極性似乎是無限的,因而產生的作用也是無限的。但是,美、日、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數萬家私有企業相繼倒閉,我國每年破產倒閉的私有企業也為數不少,有些老板甚至因此而跳樓自殺,這其中的很多企業是經營者與所有者合二為一的,其利潤基本上歸經營業主所有,為什么還逃不掉破產倒閉的宿命呢?難道是這些老板們的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所致嗎?我們在進行MBO之前不能不對這種現象進行深刻的的剖析和思考。這里我們舉個假設,若當年通用電氣公司象我們一樣“聰明”地給韋爾奇MBO 5%或10%股份,韋爾奇是否就可打造出比現在強大數倍的通用公司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韋爾奇個人積極性和能力的發揮已達到或接近他仆人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頂點了。一個經營者積極性再高,一年也只有365天,一天也只有24小時,你不吃不喝不睡一天也不會有25或36個小時給你。一個人積極性再高也只能拼完自己的性命為止。當一個人在工作上已全力以赴并達到其極限或頂點時,你再渴望再通過加大激勵來讓他創造出數倍的財富那只能是一種奢想,原因是他的積極性已經沒有可提升的空間了。在進行MBO實踐的眾多西方企業,結果大多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基本以失敗而告終,其因大概就在這里吧。企業的命運如何,可不是簡單依靠少數幾個管理者的拼命來決定。
再者,物質激勵也并非是提高積極性的唯一主要因素,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瓦特、華盛頓、拿破侖、毛澤東、李時珍、陳景潤、李四光、袁隆平等一系列對國家和人類進步發展有重大卓著貢獻的偉大人物之中,有幾位是依靠金錢物質利益地強大刺激而來?在共和國最艱苦的50、60、70年代,我國的科學家們也都能踏踏實實地(除受政治干擾外)、無怨無悔地為國家和人民作貢獻,揮盡自己的血汗,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這說明了什么?
上述MBO的種種弊端給我們一個結論:就是在國企的MBO改制中,無論是否發生國有資產流失,國有企業也最終難逃走向滅亡的命運。況且,我們推行的MBO多是對人民財產的掠奪,只要稍在良心的人都會站出來堅決反對。
李開發研究員不去思考西方MBO為何走向窮途末路,不 去看看美、日、歐及我國為何也有大量私有企業破產倒閉,銀行為何也有大量不良資產,不去看看世界上70%以上的私有制國家經濟為何基本停滯不前,而一味地在國內大力鼓吹和支持“MBO”,我們只能說其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盡早給國有企業“送終”!
當然,國有企業目前確實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有些表現甚至讓人感到極度惡心和失望,這其中有些是國企的固有弊端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人為故意造成的,完全可以這么說:國企的“災難”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羅善蒙/文
[email protected] 1387782178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