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不應該把中國的銀行股權賣給外國人
左大培(2008年6月26日)
5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稱收到了美國銀行的通知,后者將根據其在3年前的協議中所獲得的權利,于6月5日前向中央匯金公司購入60億股的建設銀行H股,交易價格為2.42元港幣。而建設銀行H股當日收盤的股價則達6.65元港幣,折價率為63.6%。消息傳出,輿論嘩然,一時批評“賤賣建設銀行的國有財產”成了一股熱潮。
本人認為,對“賤賣建設銀行的國有財產”所作的批評是完全正確的。我無保留地支持那些反對向美國銀行賤賣建設銀行國有股權的人,因為這種賤賣就是簡單地向美國的金融機構贈送財產,使中國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不過我要強調,向美國銀行賤賣建設銀行股權的要害,不在于是否賤賣了中國的國有財產,而是在于向外國金融機構出賣中國的銀行股權。本來就不應該把中國的銀行股權賣給外國人,這是賤賣建設銀行股權問題的要害。
將建設銀行股權賣給外國金融機構,賤賣會直接造成中國人民財產的損失,損害中國人民利益,這是不用說的;但是在最近幾年的經濟形勢下,就是建設銀行股權對外國人沒有賤賣,只要是賣給了外國人,就也會對中國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的損害。
最近4年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過多,對中國的中央銀行造成了極大的過多增加貨幣供給的壓力,把中國逼上了通貨膨脹的道路,嚴重地威脅了中國的宏觀經濟穩定。而任何向外國人出售中國企業所有權的行為,都會進一步增加中國的外匯儲備,加劇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因此之故,將建設銀行的任何股權賣給外國人,都會對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造成危害,而且售價越高,賣的越不“賤”,增加中國的外匯儲備就越多,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這樣說絕不意味著應當賤賣建設銀行的國有股權,而只是意味著,根本就不應當向外國人出售中國的銀行的股權;在最近這幾年中,只要向外國人出售了任何中國企業的所有權,就必定會對中國人民的利益造成嚴重的損害,無論這種出售是“賤賣”了還是沒有“賤賣”,都是如此。
問題在于,美國銀行購入建設銀行9%的在外流通股并取得最高可以獲得建設銀行上限為19.9%股份的權利,依據的是其在2005年6月和8月分別與建設銀行及其大股東匯金公司簽訂的協議。而在簽訂這些協議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暴增了將近3年,外匯儲備過多及其威脅宏觀經濟穩定的后果已經顯露。在那樣的情況下強行向外國人出售建設銀行股份,就肯定會損害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危害中國人民的利益。這個責任是絕對不可能推卸掉的。
有些人為這樣向外國人出售中國的銀行股權尋找理由,說是這樣把銀行股權賣給外國人之后中國的銀行利潤大大增加,這就證明將銀行股權賣給外國人對中國有好處。其實,會作經濟分析又懂得中國金融業的實際的人都知道,最近幾年中國的銀行壞賬減少,利潤大增,首先是因為中國在這幾年中處于一個宏觀經濟繁榮期,企業利潤普遍比較高,連國有企業的利潤也都比較高;其次是因為十多年來中國銀行業的治理整頓收到了成效,那些損害銀行資產以肥私的一代經營者被趕下了領導崗位,經營腐敗行為得到了有力的震懾;還因為國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向中國的銀行注入資金,打消壞賬,國家為此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這樣所造成的銀行利潤和資產增加,本來與外國人入股中國的銀行沒有任何關系,卻被某些人當成了讓外國人入股中國的銀行的理由。這樣為外國人入股中國的銀行辯護,如果不是因為經濟分析的水平太低,那就一定是由于其它的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導致這些人竟然這樣混水摸魚,貪天之功為外國老板之功,挖空心思地為外國的銀行唱頌歌。
外資掌握中國的銀行股份對中國人民利益所造成的損害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是實實在在的金錢利益上的損害。一直到20世際90年代中期,中國的銀行歷來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銀行界一直抱怨國家財政對銀行挖得太狠,不僅要把銀行的所有利潤都變成國家財政收入,而且往往把不是利潤的資金回收都當成利潤收繳。顯然,國家財政收繳銀行利潤越多,公眾的稅負就可以越輕。而外資占有了中國的銀行股份之后,銀行的利潤必定會相應地流向外資的所有者——外國人,減少國家財政從中國的銀行業所收繳的利潤,反過來增加全中國人民的稅負。
一些人說,建設銀行和其它中國各大銀行向外國人出售股權,是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最終將中國各大銀行變為上市公司,以便增強這些銀行領導層盈取利潤、資產保值增值的動力。但是,即便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也根本不需要引進外國的戰略投資者,甚至不需要引進任何私營的戰略投資者。我早在2002年就對中國人民銀行當時的行長戴相龍指出,我們可以建立許多個象過去的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那樣的國有財產經營機構——基金或控股公司,然后由它們來作中國各大銀行的“戰略投資者”,持有銀行的所有國有股。如果怕這樣的國有財產經營機構“一股獨大”,還可以讓多個國有財產經營機構分別持有一個銀行的股份。只要允許我們全國人民對國有財產經營機構實行有力的監督,我們就能夠逼迫國有財產經營機構發揮有效的大股東的作用,通過它們來使中國各大銀行的領導層具有足夠的盈取利潤、資產保值增值的動力。
建設銀行的發言人為向美國銀行“出售”其股權辯護,使用了那些主張向外資贈送中國企業的人最喜歡援引的理由——說外資入股使中國的企業能夠得到高精尖的“核心技術”。該發言人說,美國銀行一成為建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建設銀行就得到了美國銀行的許多“核心技術”,建設銀行的利潤因此而大幅度提高。2005年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簽訂投資協議時就規定,美國銀行“在建行若干業務范疇向其提供戰略性協助”;其后美國銀行在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及管理等7個領域向建設銀行提供了“戰略性協助”,并向建行派駐了約50名人員;據稱“雙方在戰略協助上完成了30多個項目”。
這種說法還真蒙住了許多不懂銀行業務或沒有頭腦的人。就連最激烈地批評“賤賣建設銀行國有財產”的人,也多半對此不提出反駁,好象賤賣建設銀行股權后真能從美國銀行傳授“核心技術”上得到什么好處。而我則恰恰要在這個問題上揭露真相:賤賣建設銀行股權所獲得的美國銀行的“戰略協助”,絕不可能使中國人民從所謂的“傳授核心技術”上得到任何好處;相反地,美國銀行向建設銀行傳授的技術,無論其是否“核心”,都更可能是危害中國人民的“垃圾技術”、“坑人技術”。
退一萬步說,美國銀行即使真有什么保證盈利的萬能法寶“核心技術”,中國的企業也休想靠出讓多少股權得到它。這種保證盈利的萬能法寶,中國的銀行別說出讓個10%、20%的股權,就是出讓100%的股權、變成美國銀行的全資子公司,也別想學到它。你只需問問美國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國的那些子公司,它們是否拿到了可口可樂飲料的核心配方,你就可以從否定的回答中得知,對這種作為盈利法寶的核心技術,美國的企業不可能傳授給任何別的企業,包括自己在國外的下屬企業。
至于那些并不能保證盈利的銀行經營技術,包括所謂的“核心技術”,其實都很容易獲取,而且獲取它的代價通常都比出讓自己的股權要小得多。世界各大銀行為推銷自己的業務,都要開辦許許多多的講座和培訓班,它們在業務上的那點“核心技術”,聰明人參加幾次培訓就可以明白,甚至跟它們發生幾次業務往來就可以想出來。實在不能通過這樣的培訓和往來學習其經營技術,我們還可以通過“挖人”來學習,通過高薪聘請有過在這些銀行中工作的經歷的人來學習真正對我們有益的經營技術,而根本不必付出股權上的代價,向這些外國銀行出讓股權。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各大銀行最近幾年的經營表現已經說明,美國的所有銀行包括向建設銀行入股的那個“美國銀行”,都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保證盈利不虧損的“核心技術”。美國的銀行頂多有一些能使本銀行在短期內有較高利潤的經營技術,但是這些技術不但不能保證其長期中不虧損,甚至可能導致其長期中虧損。證據就是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所暴露出來的美國各大銀行經營上的嚴重問題。
據美國銀行自己2008年1月發布的數據,其次按減記已高達52.8億美元,并拖累2007年盈利急跌95%。諸如花旗銀行等其它的一些美國大銀行,有的更是在2007年出現了嚴重的虧損。老實說,若不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怕金融業崩潰而不顧通貨膨脹危險強行連續降低利率,美國銀行可能會在2007年陷入巨額虧損。美國的這些大銀行包括美國銀行要真有那種保證盈利的“核心技術”,它為什么不運用這些技術來防止自己的利潤急跌甚至虧損?實際的事實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美國的任何銀行包括那個“美國銀行”在內,都根本沒有什么保證盈利不虧損的“核心技術”。它們要真有這樣的“核心技術”,就不可能出現2007年這樣悲慘的利潤急跌和虧損了。
象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這樣的美國大銀行,連自己都不能保證盈利,連自己的壞賬都控制不住,它們的經營技術怎么可能保證中國的銀行不出壞賬、有很高盈利?指望從這種銀行學到高盈利無壞賬的“核心技術”,顯然是犯傻;想靠低價送股權從這種銀行學到高盈利無壞賬的“核心技術”,那就更不僅是犯傻的問題了。
而最為重要的是,美國銀行等美國的大銀行的許多“經營技術”,是地地道道的“垃圾技術”甚至害人的“坑人技術”。這種“垃圾技術”、“坑人技術”,在最好的情況下是讓使用該技術的銀行賺錢而坑害社會,在更壞的情況下連使用這種技術的銀行自己也坑害:它讓使用這種技術的銀行短期有很高的利潤而長期形成虧損和壞賬。最近20年來,美國的銀行在“金融創新”的旗號下,研制出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垃圾技術”、“坑人技術”,它們往往被當成“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而到處肆虐。
典型地讓銀行賺錢而坑害社會的“坑人技術”,就是美國的銀行以“資產證券化”名義將次級住宅抵押貸款“打包出售”給其它金融機構。美國的銀行這樣作,不僅加快了自己貸款資金的回收,在短期內增大業務量并增加利潤,而且最主要的是將貸款轉讓出去,從而將債務人不還貸造成損失的風險轉嫁給了購買其貸款資產的其他人,靠讓別人承擔壞賬的風險而保證自己不出壞賬的資產質量。
在長期中連銀行自己都坑害的“垃圾技術”之一是,對那些按其房產的市價獲得了一定金額抵押貸款的債務人,當其房產的市價上漲之后,就可以按其房產增加的價值再獲得一筆貸款。我最初一聽到這種貸款業務就十分反感,認為它會大大增加銀行房產抵押貸款的壞賬風險。道理很簡單:房價能上漲就能下降;當房價下降而債務人拒絕償還貸款時,基于房價上漲而發放的貸款就會成為收不回來的不良貸款。事實證明,這種根據上漲的房價增發的貸款,就是美國的銀行為增加自己的短期利潤而拓展的“新業務”和“新技術”,它在長期中造成的是銀行的虧損和壞賬。
這樣兩種“垃圾技術”兼“坑人技術”相結合,不僅使美國最終陷入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而且使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壞賬牽動了整個美國社會以致全世界,最后把美國的大銀行也都卷入進來。
在長期中連銀行自己都坑害的又一種“坑人技術”,就是美國的信用卡。美國大銀行發行這種本質上是信用貸款的信用卡,本來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賺取利潤。甚至有報道說,美國的銀行為了賺錢,還暗中鼓勵持卡人不及時還款以收取高額的罰息。但是這樣的坑人技術最后害的是銀行自己:純粹是信用貸款的信用卡極易形成高額的壞賬,當前美國的某些大銀行正在遭受信用卡壞賬虧損之苦。
這樣的“垃圾技術”、“坑人技術”讓銀行賺錢而坑害社會,甚至在長期中連銀行自己也坑害,學到它并且使用它不僅對中國沒有好處,甚至可能給中國造成巨大的金融災難。我們不僅不應當去學著使用這些“坑人技術”,而且應當慶幸中國過去沒有學會使用這些坑人的技術,否則中國的金融危機就不知會是什么樣子。中國當前的問題,根本就不是怎樣去學這些“垃圾技術”和“坑人技術”,而是要怎樣才能不學這些技術,怎樣才能真正禁止使用這樣的技術!
我們現在才知道,原來最近幾年建設銀行在引進了美國銀行這個“戰略投資者”之后,一直在那么積極地學習美國銀行業的那些坑人的垃圾“核心技術”。這倒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建設銀行這幾年在一些業務上那么反常:
我曾經聽人說,建設銀行在2007年還給貸款購買第二套及更多套住宅的人以特殊的優惠。這是一個典型的自己賺錢坑害社會的“業務技術”,因為那時城市住宅售價還在快速上漲,而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投機性買房。建設銀行以優惠的貸款鼓勵人們購買第二套以致更多套住宅,為投機買房哄抬房價提供資金和激勵,不僅與中央抑制房價上漲的宏觀調控意圖相對立,幫助遭到全國人民痛恨的房地產商抬高房價,而且最終也會加大銀行業壞賬的風險。
更有甚者,建設銀行這幾年還積極鼓動在中國的銀行業實行“資產證券化”。現在我們終于明白了,這種“資產證券化”到底從何而來:原來這就是美國銀行業制造出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那一套“業務”和“技術”。我完全相信,這肯定是當了建設銀行股東的美國銀行向建設銀行傳授的“核心技術”。
現在我們明白了,最近幾年建設銀行這么積極地開展和要求開展這樣一些怪里怪氣的業務,原來是因為它接受了美國銀行的“戰略協助”,得到了美國銀行那些“核心技術”的真傳!這樣一些業務短期內可能會有助于增加銀行的利潤,但是它將禍患傳播到整個社會,損害了國家的宏觀經濟穩定,最后甚至可能在長期中損害銀行自己。難道我們將建設銀行的股權賤賣給美國銀行,讓中國人民損失了那么多億的財產,就是為了讓美國銀行向建設銀行、向中國的銀行業傳授這種坑害中國人民甚至坑害中國銀行業的“核心技術”嗎?
我認為有必要奉勸建設銀行高層:別再那么迷信美國銀行向你們傳授的“核心技術”了。小心照那一套作把你們送進虧損和壞賬的泥潭!你們為向美國銀行奉送股權所作的任何辯護,這種辯護所使用的任何理由,都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我再重申一句:本來就不應該把中國的銀行股權賣給外國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