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抗震救災六條建議
楊思遠
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三天,傷亡數字在不斷攀升,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救災工作正在有序展開,并取得了重要進展。為迅速減輕災區人民的痛苦,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現提出如下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可以考慮組織一部分由邢臺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構成的志愿者隊伍參與搶救掩埋在廢墟中的受難者。筆者平日了解到,這些大地震的幸存者有很豐富的搶救經驗,非一般人能比,包括一些參加救災的解放軍戰士。他們口中的救人故事充滿智慧,實為當前汶川抗震所急需。
二、組織一批母親團進入災區,對那些已經失去雙親的年幼孤兒給予母愛,在全國范圍對那些愿意收養這些孤兒的家庭給予特殊政策優惠;組織一批子女團進入災區,對那些已經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給予撫慰和照顧;災后,對于殘缺不全的家庭,由政府出資組織一批家庭服務人員幫助這些家庭度過最困難時期。所有母親團、子女團的成員本著自愿原則從全國挑選,定出適當的收養條件,收養孤兒和老人。唐山大地震后的孤兒,主要分散到河北、天津、內蒙等臨近地區;汶川在西部地區,大地震的孤兒應當盡可能考慮分散到東部發達地區。當然,這中間要特別注意防范那些拐賣兒童的人販子從中漁利。
三、當前國內各地捐款捐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外捐贈也陸續到岸,如何保證這些救命的錢物順利、全部、及時送達災民手中,是每個捐贈者十分關心的問題。建議除了已有的監督機構和機制發揮作用外,全部捐贈款項實行賬目公開,接受全民監督。要使每個捐贈者如果愿意了解就能夠了解到,自己的捐獻通過什么渠道、在什么時候到達災民手中,這些捐贈發揮了什么作用。鑒于時下較為嚴重的貪污腐敗現象,增加監督力量實屬必要。對于那些貪污挪用捐災款的團體與個人必須予以嚴懲。
四、災后縣城的重建,要盡量選取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地震景觀以建立“汶川大地震遺址館”,作為未來旅游項目,發展抗震旅游。要注意構建地震旅游線路,讓景點連成線,形成特色。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以震抗震”,變壞事為好事,讓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由地震自身來買單。各級各地政府、企事業單位和旅游部門要在震后有計劃地組織游客到“汶川大地震遺址館”參觀,了解地震知識和抗震知識,形成以旅游賑災的重建新模式。因此,那種片面強調“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口號應該有所修改,要將有代表性的廢墟完整保留,這既對地震學研究、建筑學研究有科學意義,而且對發展旅游業有經濟意義。唐山大地震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教訓,唐山大地震保留下來的遺址面積太小,難以形成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此外,現在就要注意收集和保存一批珍貴的汶川大地震原始材料,以備充實“汶川大地震遺址館”。
五、要在災后重建中將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充分估計到,利用地震已經形成的破壞性后果,在更高的水平上建設現代化的小城市和小城鎮,切忌原有水平上的簡單重建。有些破壞較嚴重的鄉鎮,干脆進行撤并;有些破壞較典型的景觀予以原封不動保留,原有市鎮可以在保留地震景觀的附近進行重建;破壞性較小的市鎮可以考慮形成新的經濟中心。
六、開展汶川大地震的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包括地震經濟學、地震政治學、地震組織學、地震心理學、地震社會學、地震法學、地震交通學、地震通訊學、地震民族學、地震文化學、地震教育學、抗震歷史學等新學科的研究,將汶川大地震的利用價值充分發揮,為創建預防地震和抗震救災的完整社會制度奠定理論基礎。目前的地震科學大多注重自然科學方面,這雖然不錯,但卻不夠。地震作為一種天災,對人類社會構成巨大威脅,人類應當建立完整的社會制度和機制來對付它。以地震教育來說,我們國家還沒有系統的全面進行地震教育的體系,中小學生也只是在“自然”這門課程中了解到很有限的地震知識。很多公民缺乏抗震意識和抗震知識。汶川大地震為我們上了一課。又以地震通訊來說,現代通訊手段和通訊設施一經地震就陷于癱瘓,反而那些較為原始的通訊工具能夠經受住考驗,所以在地震通訊方面并不完全是技術越先進越好,狼煙和烽火臺、驛道傳信有其合理性。總之,有地震就有地震社會科學。唐山大地震后,我們沒有很好地、及時地、系統地搜集這方面的研究資料,很多學者只能在多年后才想到去從事這項工作,但所得材料因時過境遷而大為失真或不系統。汶川大地震為21世紀地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當前各方面的研究專家進入災區是適時的,電影和電視劇創作人員也應當進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