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學經濟的,對于飛機研制,我是個百分之百的門外漢。我現在以一個外行的身份,從經濟和戰略的角度,作幾點簡單的補充,供同志們參考。
所謂軍民通用型干線飛機,就是指以運10飛機為基礎的干線民航飛機,亦即遠程民航飛機;升空重量超過一百噸、飛行高度達一萬公尺,續航距離達一萬公里,可實現洲際飛行。所謂軍民通用,是指這種民航飛機可以成為特種軍用飛機如空中指揮機、空中加油機、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等軍用特種機的最佳載體。而且,在軍民通用的干線飛機的研制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搞大型軍用運輸機也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一、要不要搞大型干線飛機
搞軍民通用的大型干線飛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言以蔽之,它是我國成為現代化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強國的必不可少的關鍵性條件和標志。搞不搞大型干線飛機,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我們必須從戰略的全局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民用干線飛機制造業是綜合性高科技機器制造業,產業和科技關聯度很高,是一個大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的一大支撐點,是一個大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第二、當代世界上大國之間的競爭和角逐,歸根結蒂,是陸、海、空、太空四個領域的競爭和角逐。對這四個領域的控制力的強弱,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存空間的大小。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研制自己的大型干線飛機,仰賴外國,她不但沒有染指遠洋遠空的能力,就是自己的領空、領海甚至領土也沒有能力保衛。這就是弱國強國的分野所在。我們的南海問題、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之所以遲遲沒有解決,與我們沒有自己的大型干線飛機的制造工業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我們就不能妄稱為大國強國,我們就不能摘掉弱國的帽子,我們在國際上就要繼續受欺侮。我們中華民族就沒有真正地站起來。
第三、從戰后時期國際競爭的格局來看,干線飛機研制領域歷來是大國的必爭之地。在戰前時期,這是美國一家獨霸的領域。戰后初期,蘇聯搶占了一席之地。60年代西歐的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聯合起來,力爭加入這個行列。現在,這三家瓜分了這個產業。我們中國經過70年代10年的奮斗,在80年代伊始將運10托上了藍天,從而跨進了這個產業的門檻。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干線飛機的研制被擱置下來,沒有形成產業。我們注意到,美國、蘇聯和西歐都是發達國家,而且,西歐國家雖然是工業和科技發達的工業國家,但是,他們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擠進這個俱樂部。由此可見跨入這個門檻之不易。我國中國是唯一的跨入這個門檻的發展中國家,而且是在文革時期的困難年代中跨入這個門檻。這顯示了中國的科學家們的聰明才智,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我們感到無比驕傲的所在,也是我們感到無限遺憾的所在。
第四、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西歐國家。西歐國家在戰后時期與美國結成反共反蘇同盟,對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蘇聯進行冷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關系極為密切。從西歐國家搞干線飛機(包括協和和空客) 的經驗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兩點:即在美蘇之間的冷戰尚未結束的歷史背景下,西歐國家與美國,相互作為盟國,第一,為什么西歐國家不屈不撓堅持要搞干線飛機,第二,為什么美國千方百計地要阻撓自己的盟國搞干線飛機?結論只有一個,干線飛機的研制是西歐國家擺脫美國控制、實現政治經濟軍事獨立的重要條件。
凡此種種,就是干線飛機的重大的政治意義之所在。
二、能不能搞大型干線飛機
如果說70年代搞運10飛機的難度非常大的話,那么在運10成功升空以后20多年的今天,在運10的基礎上搞大型干線飛機,或者說搞新運10飛機,決不是什么挾泰山超北海之類的大難事,而是探囊取物,有必勝的把握。這20多年的徘徊,用得著兩句古話:“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理由有六:
第一、運10飛機實際上已經研制成功,它的順利升空多次順利轉場運行,包括連續7次飛拉薩完成運貨任務,標志著運10的問世是一次完美的突破和輝煌的成功,就像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升空和順利返回是一次完美的突破和輝煌的成功一樣。飛機飛機,關鍵是飛起來,關鍵是離陸。這是我國卓越的航空專家、運10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同志告訴我們的。駕駛過幾乎所有型號飛機、并且親自駕駛過運10飛機的我國飛行專家空軍指揮學院徐伯村同志對運10飛機的性能贊不絕口,稱運10是國寶。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這一點,這是一個奇跡。對此,我們應當有客觀的充分的認識。如何認識和估價運10 的巨大成就,關系到我們今天研制大型干線飛機的方針和路線。關于運10飛機的優點,專家們已經有詳盡的論述,無須我這個外行多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即我們現在搞新運10,并不是要重起爐灶,重新突破,而是在運10的突破的基礎上繼續前進,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第二、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的科技專家和廣大員工,通過90年代與外國權威飛機制造廠家的合作,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新的長足的進步,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第三、運10飛機的基本班底仍然在,他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新運10的研究,并且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包括軍用特種飛機的設計方案。
第四、現在國際合作的條件比當年搞運10要好多了,一些國內技術暫時尚未完全成熟的材料和部件如發動機之類,可以到國際市場上采購,安裝在我國有整體知識產權的飛機上,同時加緊研究國產化技術。這樣做,不影響我們的知識產權。
第五、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如果說當年運10因為原定的區區四千萬的試驗費沒有到位而被迫中斷試驗工作的話,那么,在今天,僅僅上海政府拿就準備拿出數以十億百億計的資金,搞干線飛機產業。
應該說,80年代及其以后,特別是現在,搞新運10的條件,比當年航天業和造船業的條件不知道要好多少。航天業和造船業能夠克服困難,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就,搞新運10理應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總之,我國干線飛機的研制事業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國家決策立項。
三、我國干線飛機的市場前景和國際競爭力
我國研制的干線飛機的市場前景怎樣?這個問題實際上歸結為國家競爭力問題。我們的對手是波音和空客,有人認為,人家都壟斷世界市場了,我們的干線飛機怎么能競爭得過人家,沒有市場。
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是片面的。我認為,中國國產干線飛機,只要技術上過關,就必定具有任何對手都不敢小覷的競爭優勢。
第一、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我國航空工業特別是上海民用航空工業已經擁有研制國產干線飛機的技術的和管理的經驗和能力。這是前提。
第二、我國的制造成本特別是工資成本遠比西方發達國家競爭對手為低,這是波音和空客所不可比擬的。因此,只要實現了國產化,實現所有零部件至少是大部分和主要的零部件的國產化,我們就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
第三、上海航空工業基地的國際信譽。在與美國權威制造商合作的過程中,上海航空工業基地以出色的業績獲得美國航空當局頒發的世界上唯一的生產許可證延伸,從而建立了可寶貴的國際信譽。這為上海航空工業基地將來研制和生產的干線飛機的走向市場特別是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匯率優勢。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分析人民幣對美元從而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的匯率,人民幣的匯價是嚴重低估的。盡人皆知,本幣低估,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就有價格優勢,從而具有競爭優勢。
因此,我國的民用干線飛機,只要實現了國產化,只要技術過關,就完全有能力在國內外市場上與波音、空客之類一決雌雄。
四、提高警惕,謹防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破壞。
西方壟斷飛機制造商及其后臺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政府為了占領我國的市場,向來視運10飛機為眼中釘。因為運10飛機研制成功并且產業化,西方壟斷飛機制造商就會喪失中國的市場,而且使它們現在控制的國際市場受到威脅。因此,將運10飛機扼殺在搖籃里,是它們一貫的方針。其主要手法是通過代理人的搖唇鼓舌,誘使我們放棄自己的獨立知識型號飛機的研制,與他們合作。他們控制核心技術,我們搞一些邊緣的技術和部件轉包業務,充其量搞組裝業務。如果我們以這種合作方式為滿足,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建立自己獨立的民族飛機制造產業,從而永遠做他們的附庸。20年來,我們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嚴重的經驗教訓。最近,據說波音公司又找上門來要與我們合作生產大飛機。對此,我們要百倍地提高警惕,特別要對其代理人提高警惕。對外合作是可以搞的,但必須以獨立自主地搞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型號前提。這是我們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合作所可能得來的專項技術,才有合成的載體。對外合作與自主研制才能相得益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記取丟掉自己的運10,以對外合作取代自主研制而蒙受巨大損失的慘痛教訓。
五、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兩彈一星精神,運1 0精神,大大加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步伐。
老科學家王大珩院士曾經深刻地指出,運10飛機的科技難度和研制成功的意義,不下于兩彈一星。因此,完整的提法應該是兩彈一星一機。其實,在毛主席周總理領導下,在高科技和國防建設方面,當年中央做出了五大決策:原子彈、導彈、核潛艇、衛星和載人航天、民航大飛機。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內,都取得了成功,從而創造了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奇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毛主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外國人有的,我們要有,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的中華民族的志氣和骨氣。兩彈一星精神、神州五號精神、運10精神,都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毛主席說,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沒有這種精神,我們就將一事無成,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就無往而不勝。
我熱切地期望中央就大型干線飛機的研制盡快立項,期望盡快坐上我們自己研制的大飛機在藍天翱翔。我更熱切地期望我們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偉大精神的指導下,根據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建立成百上千的高新技術課題研究組。希望把其他方面可用可不用的錢,特別是大建樓堂館所、大吃大喝、揮霍浪費、貪污盜竊的成千上萬億的資金節省下來,投入這些課題組。這樣,廣大的中國科技人員特別千百萬莘莘學子和青年科技人員就有了施展才華、鍛煉成長的舞臺,就可以不斷地出成果、出人才、出科技。這樣,日積月累,俟以時日,我們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就決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了。
相關文章
- 張勤德視頻:兩種不同的群眾路線觀——在烏有之鄉紀念“七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 毛主席警衛隊長陳長江視頻:毛主席一生為黨為人民——在烏有之鄉紀念“七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 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李長征視頻:高級干部要認真學習馬列毛——在烏有之鄉紀念“七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 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徐非光視頻: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現狀——在烏有之鄉紀念“七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 天津師范大學教授郝貴生視頻:群眾路線教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在烏有之鄉紀念“七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 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所原主任張文茂視頻: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成熟的標志——在烏有之鄉紀念“七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 一次被曲筆的平常旅行
- 烏有之鄉紅色之旅俄羅斯一行圓滿回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