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烏有之鄉”關于《色 "戒》現象的采訪
冼巖
1、您看過電影《色 "戒》了嗎?對它有一個什么樣的總評價?
沒看《色 "戒》。實際情況是,看了大約5分鐘,實在看不下去。所以,我不是評論《色 "戒》一劇的合適人選。但看過一些評論,可以對此說說。
2、從鄭蘋如歷史真實的原型故事、到張愛玲的小說《色 "戒》、再到李安導演的電影《色 "戒》,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您是否都清楚?當前,中國媒體普遍關注電影《色 "戒》并且主要是一片叫好聲,這儼然成了今日中國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對此三者的關系,我從有關評論文章中有所了解。主流媒體對《色 "戒》的“一片叫好”,主要體現了輿論界的三種趨向:一是商業對輿論的主導作用,這是最明顯的。一切服從商業炒作,再爛的片子(如央視《笑傲》),上來時也是一片叫好聲,隨后才逐漸有人開罵,表達真實的看法。二是自由主義的啟蒙卓有成效,尤其它是對于國家、民族等“宏大敘事”的觀念性顛覆。三是知識分子對官方及其言說的普遍反感,殃及了與官方言說有所重合的一些觀念或敘述。
3、關于電影《色 "戒》,中國的主流媒體上幾乎看不到批評的聲音,但網上的聲音卻截然相反,批評的聲音很大,您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自由主義在整個1980年代直到1990年代前期,作為唯一擁有現實說服力的觀念體系,征服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那一代知識分子今天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包括媒體。他們掌握了主流話語權,所以其它聲音只能在網絡等大眾平臺上宣泄。
1990年代中期以后,思想界開始真正出現多種聲音,或者說原來微弱的不同聲音開始放大。自那時到今天,整體來說自由主義的思想版圖在逐漸收縮,思想界由自由主義的一統天下向多元格局演變。時至今日,自由主義在一般民眾中已經不占優勢。作為執掌主流話語權的精英,當然不愿意在網絡上與強大的反對聲音相糾纏,而樂得固守在自己的主流陣地上。于是出現了主流媒體與網絡聲音“截然相反”的奇觀。
當然,另一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業利益只能主導主流媒體,不能主導網絡的聲音。
4、必須承認很多人對《色戒》是相當推崇的,尤其是在精英階層中間,為什么會這樣?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撇開純文藝的因素,就觀念而言,原因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三點。
5、您對原著者張愛玲及其作品有何評價?您是否了解張愛玲的作品從小說到電影從港臺到大陸逐步熱起的歷史過程?您如何看待中國大陸近年來長盛不衰的張愛玲熱?
對此我了解不多。就我所知而言,“張愛玲熱”其原因既有其作品確實具有人性表達的獨到價值的因素,也有其作品對“宏大敘事”的顛覆和消解迎合了思想界主流即自由主義觀念,從而受到追捧的因素,后者夸大或放大了前者。
6、您對我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有何評價與建議?按照我國現行電影審查的法律制度,如果審查部門介入此事,禁止電影《色 "戒》公映,您認為是否屬于“權力濫用”?有人認為現在允許電影《色 "戒》公映屬于審查部門“失職”甚至“權力濫用”,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當下中國,包括影視在內的表達自由不是太濫而是太少。對于公權力介入思想觀念或文化藝術領域,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它可能對一個社會的開放與進步產生足以致命的窒息作用。只有兼容多樣,才可能孕育進步的活力和動力。對觀念的問題,只能用觀念的方式解決,即進行觀念的批判。所以,對《色 "戒》不滿的左翼人士,應該要求的是平等的話語權,而不是呼吁公權力禁止《色 "戒》。左翼既反感自由主義利用權力或資本進行的話語壟斷,更不能因此而謀求自己的話語壟斷。各種觀念、聲音,都應該有表達的權利。自信真理在握的一方,應該有信心在平等的戰斗中戰勝對方,而不是謀求剝奪對方參與戰斗的權利。
7、有人說這是純粹的藝術,無關政治,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東西,純粹只存在于個人觀念之中。文藝作品只要問世,就必然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客觀上就與多方面有關,包括政治。這一點不以創作者的主觀意愿為轉移。
8、有人說這部電影歌頌的是愛情和人性,無關政治和愛國等,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這個問題和前一問題一樣,縱然創作者本意是“歌頌愛情和人性”,但它在客觀上涉及了政治領域和愛國觀念,當然要承受來自這些方面的批評。
9、有人喜歡拿這部電影和前蘇聯的《第四十一個》做比較,您認為這兩部電影有何異同?
對《第四十一個》沒有印象。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認為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應該是什么?
對這個問題不同思想傾向的人會有不同回答,我自己的看法是:主流價值觀應該包括公平、正義、民生、人權、愛國等基本價值。但更重要的是,要允許主流之外的價值觀也有存在、表達的權利。觀念的勝負只能取決于觀念本身的競爭,這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價值文化得以涵養的前提,也是一個社會能否保持進步活力的關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