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影評沙龍
時間: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中午12:30——14:30 觀看電影《摩托車日記》
下午14:30——16:30 影評沙龍:圍繞《摩托車日記》展開評論
地點: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1號北京大學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
主辦:烏有之鄉網站,左岸網站(www.eduww.com)
網址:www.wyzxsx.com 電話:010-62760856
附〈摩托車日記〉簡介
《摩托日記》是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根據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記拍攝的劇情片。1951年,29歲的阿爾貝托•格蘭納多和23歲的恩內斯托•格瓦拉成為旅伴,兩人騎一輛“諾頓500”摩托車從阿根廷出發,穿越南美大陸,行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途經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地,但旅程卻沒有想象中美好。他們眼前所見的,盡是貧苦大眾遭強權剝削的慘況;一場關乎人性斗爭的風暴,在他們的心中靜靜地開始革命。一個旅程,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而這個人的改變,卻改變了整個世界。在旅途中,格瓦拉堅持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感受。旅途結束之后,恩內斯托•格瓦拉改名為切•格瓦拉,前往古巴投入到革命之中。
下面是烏有之鄉志愿者通訊員寫的會議簡要。
《摩托車日記》影評沙龍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這次的影評活動。今天我們放了一部電影《摩托車日記》,它講的是拉丁美洲的一位青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大學畢業后和朋友一起在南美洲的一次旅行。這次旅行之后,格瓦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轉變,走上革命道路。之所以選擇放這部片子是因為這里面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國革命走到現在,切•格瓦拉當時面臨的社會問題現在是否存在?格瓦拉當年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在今天還有什么意義?希望大家圍繞這些問題各抒己見。我們以此來紀念切•格瓦拉犧牲四十周年。
下面介紹我們今天到場的嘉賓:電影導演周國瑾老師,北京大學中文系韓毓海教授,自由評論家郭松民先生。那首先請周導發言!
周國瑾:這部片子是巴西的一個導演根據切•格瓦拉當初的日記作為素材拍攝的。整個劇的發展邏輯是一個比較線性的?;旧嫌羞@么一些主要的情節。
第一個情節是出發前的準備,他寫出了計劃:目標是穿越他們從書本中認識的拉丁美洲,方式是順其自然。這里面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就是他剛開始計劃實際上是一種帶了一種探險性質,旅游性質的,切•格瓦拉并沒有一個考察人間疾苦、了解社會的動機。出發之前家里人送他,這都很生活化。
第二是旅行的起點就很浪漫——和女朋友約會。后來他們到了秘魯的集市上問東問西,讓我們看到了這兩個青年也是很生活化,他們也關心自己的肚子,關心自己買不買得到便宜貨。在這里就開始出來一個情節:會完女朋友以后,切•格瓦拉就宣稱他身上有了十五塊美元了,然后他的另外一個朋友一路上就想盡把辦法要騙他把這十五塊錢拿出來,這是特意設計在電影里面的,這條線我到后面還要說。緊接著一路上都是這種很平淡也很浪漫的就過來了,雖然他們路上也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都是太小意思了!
第三個情節有了起伏就是突然到了一個地方就出現報紙了,報紙上把他們吹噓為穿越美洲的英雄,各自領域的專家,而且治好過七千個麻風病人。他們倆一看就覺得把他們倆吹得太厲害了,但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方便——他們拿這個報紙去敲詐人家,人家不愿意給他們修車但當他們拿出報紙就免費修了,并且修車人的妻子還邀請他們參加當地居民的一個舞會。在舞會上又發生了一些事情使他們被一大屋子跳舞的居民追打。這個情節說明了切•格瓦拉和我們所有處于青春期的青年一樣好玩,喜歡熱鬧,容易被異性吸引。他們逃出舞會后就馬上把摩托車取出來開,結果估計是剎車被老板給取掉了,所以兩個人開著沖都前面把摩托車干脆摔壞了。這個以后開始有一些變化了——他們進入一個酒店和兩個女孩搭訕,她們聽說他們是穿越拉丁美洲的,就很崇拜他們,還請他們喝酒,花言巧語的阿爾伯特說根據我們阿根廷的規矩,餓著肚子是不能喝酒的。為了混飯吃又編了一套有意思的話,這些都讓人感覺這個片子很耐看。在交談過程中有個女孩說他父親是消防隊長,邀請他們去她家住。從這個地方開始,已經切入切•格瓦拉要面對的現實,在消防隊長家住下來以后,他們見到一個快死的老人,切•格瓦拉從身上取出他自備的不管什么事但也無傷害的藥片給他的家人,其實解決不了什么問題,僅僅出于安慰,因為這個病人的神態和情狀已經深深打動了切格瓦拉!
第四個情節掀起了劇本情節的一個小高潮:他們遇到了一對很無助的夫婦,他們告訴他他們的一些朋友都神秘的消失了。這些對切•格瓦拉心靈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撞擊:他第一次對以前的世界感到陌生。他開始知道了共產主義者是替窮苦人說話的,那么這就留下了后面要出現的一個伏筆,后面再為這十五塊錢爭執的時候他說他自己花了,其實這時候他把這15元送給了這對夫婦。
第五個情節是在去秘魯的路上及到達秘魯。兩個人的行為開始轉變,開始找窮人聊天,聽他們訴苦。就有一些老人在這個地方兩個人的話題正式進入了符合主題的一種闡述。并且逐漸的他們從訪詢問苦已經上升到思想上朦朧的考慮革命問題考慮人民受苦受難的問題。
第六個情節他們到達利馬,遇到一個有左傾思想的醫生,還送給了他們一本自己寫的書,他看到這兩個年輕人能夠這樣一路冒險的走來,隱約感覺到是和他有共同語言的人。于是醫生就建議他們去圣巴布魯的麻風基地。送他們上船的時候,這個醫生就問切•格瓦拉是否看了他的書,切•格瓦拉回答他說,看了,晦澀難懂。這點使醫生覺得切•格瓦拉非常坦率。
這前面都是對切•格瓦拉性格等的描寫,為以后做了一個大大的鋪墊。
第七個情節是他們到了一家麻風病人醫院。這時最重要的一筆又出來了,就是切•格瓦拉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主動的向麻風病人醫院的工作人員伸出手和他握手。這說明切•格瓦拉的思想感情已經發生變化了,所以當他看到這樣的人就覺得他們真是受苦受難,主動地握手表示自己心底里面的一種悲憫。還有他看一個女病人,這個女病人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很恐懼。她問切•格瓦拉說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切•格瓦拉回答她一句非常有意義的話:我們人要呼吸,呼吸就意味著活著,那么我們就要讓死神走開。我覺得這個話是對病人最好的一個鼓舞!這已經使切•格瓦拉從同情窮苦人升華到他能夠產生一些火花式的思想來鼓舞人。然后就是他和病人怎么樣融為一體,這些情節都很好的刻畫了切•格瓦拉他思想感情的轉變帶來的他境遇的轉變,就是他和勞苦大眾融為一體的境遇。一個革命者,既然你稱為革命者,那么首先你樹立的觀念是你要解救人,在此過程中你不能夠是一種救世主,悲憫者的姿態,你必須在人民當中。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從后期產生的一個變化,情感變化,我們就可以看出以后所進行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
最后一個情節是醫院所有的病人醫生為他祝賀生日,他為了讓麻風病村的人都跟他一起快樂,不顧一切的游過一個很危險的湖。當這些人為他慶祝生日的時候,當他和他們的歡樂融入到一塊的時候,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拉美國家的分裂是不可能的。這可以說是切•格瓦拉終身的一個信念。
這部片子還有一個很大特色就是整個片子除了他去參加女朋友舞會的情節有點亮色外其余幾乎全部是用冷色的灰藍色調。這種調子本身就有苦難、艱險的涵義在里面,所以這部片子在整個造型的處理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郭松民:我覺得現在存在兩個格瓦拉,一個是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的格瓦拉,還有一個就是作為現實消費主義這樣一個符號,這個格瓦拉的形象被做了一個無害化的處理。我覺得格瓦拉本身是很純潔的,但他作為革命者本身是存在著一定缺陷的,這個缺陷容易使他做無害化的處理。把格瓦拉進行了無害化處理以后又出現了兩個效果,一個是變成一種消費的東西了,另一個是格瓦拉這種革命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我們青年人都按格瓦拉的方式行動它反而會反襯出對不正義這種革命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不成熟的,它某種程度上會成為社會的減壓閥。格瓦拉最后失敗了,我們應該得到的教訓是在搞革命的過程中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去拯救他們的話,最后必然會應脫離群眾而走上失敗的道路。所以,我今天講的主題是;我們要學習格瓦拉的革命熱情但與此同時必須注意方法。
觀眾一:我覺得這部電影就像一條河緩緩流下來,流到最后我們看到一個世俗的格瓦拉死亡了而一個革命的格瓦拉誕生了。他思想逐漸的成熟讓我非常感動。
觀眾二:我認為格瓦拉非常真誠,當革命成功以后,他沒有停止思考而是繼續追尋,這種決不妥協的心態值得我們反思。這部根據格瓦拉的日記改編的電影充滿著人性的思考,為什么有什么我們感受不到的事情格瓦拉卻能感受得到?當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革命就是一個對全體人的關懷。 在當今社會,我們希望一直執著的追尋我們的目標,也許這個目標永遠無法實現,但我們要向格瓦拉一樣去努力。我想這才是我們關心格瓦拉真正的目的。
觀眾三:我認為格瓦拉的革命主要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是他自我的革命,即他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堅定的革命者;的二層革命是社會革命,這點在古巴革命實現以及以后的社會改革上就體現了出來;第三層,我認為也是格瓦拉最為看重的,即人的革命,但在實現過程中,他也認識到了這種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觀眾四:首先,我想給大家介紹一點這部影片的背景資料。這是2004年美國好萊塢資本投資拍攝的一個片子,這部電影對一些政治性很強的東西的確是做了一個處理,拍攝的時候已經刪減了一些具有“革命”意義的內容。其次,我想說卡斯特羅和格瓦拉在很多方面還是有很多分歧的。再次,我認為我們紀念格瓦拉芝的是他的純粹和他炙熱的革命精神,但在革命方法和革命策略上看他其實是失敗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