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周日文學沙龍活動
主題:點評曹征路中篇小說《豆選事件》
時間:10月7日下午2:30——4:30
地點:北京大學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
主辦:烏有之鄉網站(http://www.wyzxsx.com) 左岸網站(http://www.eduww.com)
下面是烏有之鄉網站范景剛先生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范景剛:我先給大家講一下今天這次活動的背景。在前一段,9月份的時候,我們烏有之鄉請過《文藝理論與批評》的編輯李云雷先生做過一次關于新世紀底層文學的興起的講座,開始關注底層文學的問題。那時決定,我們烏有之鄉網站要和左岸網站合作舉辦一系列的關于底層文學方面的一些討論活動。我們感覺到,底層文學作為文學領域的一種新生事物,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它是適應了中國新社會進入新世紀之后社會轉變需要的。它關注底層弱勢群體的命運,關注這個人群自身的思想上的,精神上的覺醒,思想上的一種覺悟。這個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的進步有巨大的歷史意義的。然而這樣一種文學思潮剛剛興起,還比較微弱。我們希望通過我們自身的一些努力,一些探討,能夠把文學領域里的這個新生事物推薦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和關注。因為它實際是跟國人的命運是有關系的,這是我們關注這一個系列的來源。今天我們就開始,以后每次討論一個具體的文學作品。實際上每一個文學作品都會引出很多的值得深入關注思考討論的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來進行一些探討。我們今天就從曹征路的小說《豆選事件》來開始今天的這一次討論。我想先做這樣一個介紹。
這個文章我也看了,我想先簡單發表一個自己的一些感受,然后再請大家一起來討論。
我感覺到這個題目《豆選事件》很有意思。沒有看小說內容之前感到這個題目挺奇怪的,豆選首先想起來的就是延安時期,那時候中國的農民最早接觸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農民不識字不會寫選票,那個時候就是拿豆子,用這種辦法豆選出自己的領導人。這個題目讓我一看想起來的就是這個故事。看下來之后,我感到這個題目起得特別好,它有一語雙關的意思,有諧音。第一個“豆選”,“豆選,豆選,大家都選”。在村里面實際上實行的直接選舉,普選,海選,所有的村民都來參加選舉,有這樣一個意思,有這樣一種民主選舉的形式,讓大家 都來參加,有普通對群眾的整體動員,有這個積極的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豆選,豆選,先斗后選。”這個更是直指了這里面深刻的本質,實際上這個選舉過程當中出現的斗爭,這是現在的中國社會矛盾的結構性的一種反映,特別是在底層,實際上沒有這個選舉的時候,這個矛盾已經積累下來了,已經有掌權者侵害了這些村民的利益,斗爭已經展開了。這個選舉來了之后,他們想就利用這個形式,民主選舉是這一場斗爭的全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實際上斗爭在此之前已經展開,只是想最后通過這個選舉進行合法性的斗爭來實現村民最終的利益,保障自身的利益。所以說這個選舉不是沒有矛盾沖突,沒有斗爭的程序,更不是一種娛樂,實際上包含了深刻的斗爭的精神,沒有這種斗爭,這種利益實現是很困難的。所以這個題目我感覺是非常有意味的,值得琢磨,它富有哲理和生氣,這是題目上我覺是很好的。
再一個感受,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問題。方繼武在這個斗爭的過程當中,他碰到的一些問題,有他自己的一些反思。他的對立面就是掌權的方國棟這一家勢力都很強,方國棟的父親是原來的老支書,方國棟的弟弟方國梁是他們鄉的副鄉長,還有一個弟弟是在省里面當一個處長,還有一個弟弟在美國讀博士,所以他們家整個是“精英聯盟”,有掌權的,有知識分子。這個家勢背景在農村是很顯赫的,很不得了的,一般的村民是非常害怕的,大家確實不敢跟他們斗,都很害怕。再加上說現在鼓吹各顧各,沒有人敢挑頭,咱們中國有很多的這種古話“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糟”什么的有很多。其實方繼武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他自己陷入了一種困惑,怎么辦。他自己發現真正需要把大家組織起來,要進行斗爭的時候,維護大家利益的時候,發現需要有一種集體主義精神,他深刻感覺到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可是大家人心是散的。人心是怎么散的,集體主義精神是怎么沒有的,他不知道,他不明白,這是他的一個困惑。
小說的另一個故事講了方繼仁的爺爺——方大勤,是他們村六十年代時候的一個老支書。1960年的時候咱們國家趕上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比較困難,他們村里的人都出去要飯去了。而這個方大勤,這個書記,他是在家守衛的,沒有出去逃荒,自己在家看守著村集體的種子糧,他自己守著這些糧食卻餓死了,沒有吃集體的糧食。后來他們村里的人從外面逃荒要飯回來之后,最后看到這個場面,他們村里人才產生了集體主義精神,開始講集體了,懂得了什么是集體,熱愛集體。這個故事我看了非常受感動,讓我聯想到的是小崗村,小崗村是一個什么樣的景況,我覺得村支書餓死前的方家嘴子恐怕就是小崗村的情況。有了這個支書被餓死了之后,大家才擺脫了小崗村意識,才真正有了集體主義精神。看來,集體主義精神在每個人都只追逐自己利益的情況下是不容易產生的,必須有些人能夠超越個人利益,為集體利益而犧牲,甚至達到極至犧牲生命,才能夠激發出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集體主義精神普遍盛行,應該說跟中國革命死了那么多的革命先烈是有關系的。而人心是怎么散的掉的,這個小說里沒有講這個過程,但是我想這個背景應該是清楚的,就是在推崇小崗村意識推行家庭承包制之后人心就散掉了。大體說來,推行這種家庭聯產承包,搞分產到戶,分田單干,沒有集體的保障,那人心就散掉了。最后這個村子,方繼武所率領的村民又怎么樣斗爭有了這種集體精神呢?最后也是以死人為代價,這里面就是菊子最后的自殺。她的自殺,方繼武從被行政拘留釋放之后,方繼武知道菊子死了,看見大家給菊子送葬,大家都是麻木不仁,是在感到無奈的時候去送葬的。這時候如果沒有方繼武的覺醒,恐怕這個人就白白死了,沒有什么意義。方繼武的意識到了人不能這么白白地死去,死得應該有價值,他給大家講到集體主義精神,要來抗爭。最后雖然說選舉是方繼仁當選村長,成了鄉里的人大代表,不是方繼武。但是方繼武這一系列的抗爭,包括菊子的抗爭,這種都對方繼仁是很深刻的觸動,才有了方繼仁最后的覺醒,方繼仁最后在鄉人大會上的講話,最后他是越講越有精神,越講越來勁,最后他有一句話,他講:“從前活矮了,現在老子站起來了,老子不比你矮。”最后他就覺悟了,他覺得他已經對方國棟這一家不怕了,他有了民眾的支持,他有了正義和道理,他已經敢于抗爭了,我覺得這整個過程,講的集體主義精神,人心是怎么散的,人心又怎么合到一起的。這個是有很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的,今天有很多的上訪的民眾,工人農民自身的權益受到很多侵害,在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這種抗爭當中,肯定都需要有集體主義精神,而集體主義精神從何而來?就是要有那么一些先進人物敢于犧牲,敢于斗爭,才能夠激發起更多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力量去維護正當的權益。這是我的一些感受,我先談這些。
最后補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篇小說是新世紀社會主義啟蒙的一個作品。方繼武身上表現出的民主意識其實是一種追求公平正義的斗爭精神,僅僅只是為了自身利益他不值得那樣去做,他是為了一個“理”,為了一口氣。在斗爭的過程中,他遇到了重建集體主義精神的問題,這時歷史和現實走到了一起,社會主義時期方大勤的死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菊子的死從新世紀社會主義重新出發的方向上看具有了同樣的意義。方大勤的死讓具有小崗村意識的村民開始產生了集體主義精神,開始了講集體。菊子的死,在方繼武的努力下,使村民產生了新時期的集體主義精神。選舉僅僅只是民主斗爭的一個環節,一種方式,而不是民主的全部。認清這點至關重要,這是區分民主浪漫主義和民主現實主義的一個標志。在討論中,選舉不值得受到太多重視,否則就容易陷入民主浪漫主義的陷阱。另外,方繼仁覺悟的轉變值得注意,第一,他不怕副鄉長方國梁了,他敢于站起來做人了,不覺得比方國梁矮了;第二,他當上村長后既怕又不怕的心態,展示了民主條件下人民公仆應有的心態,這是有積極意義的,應當是新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第三,小說開頭有方繼仁反思自己人生心態的內心描寫,就是什么是“成功的人”這個問題。小說提出了人生意義的這個最深刻問題,給人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間,但是小說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這倒是新文化建設需要真正面對的深刻問題。最后,他總結說,這篇小說在三個層面上有其深刻的意義:第一,揭示社會問題,引起人們反思,這是李昌平先生指出的最為深刻的社會意義;第二,啟蒙民主精神,鼓舞人們斗志,這是新世紀新時期新條件下社會主義重新出發的新啟蒙,這是范景剛先生指出的一個思想意義;第三,為抗爭人群指明斗爭前進的方向,這是人們的期待,需要思想家重建宏大敘事的整體視野,這是小說還顯薄弱的地方,這是當前整個左翼思想界的現狀所決定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