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 法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國家安全戰略,主要著作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印度國家發展潛力及其評估——與中國比較》等。
編者按 海權,對國人來說,是一個從鴉片戰爭開始認識,但到今天在理論上仍未被充分消化、在實踐上又迫切需要理論回答的問題。本欄目主持人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由海權概念切入,力圖提出符合我國新世紀現代化實踐的海權觀點,并回答我國海權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分兩篇發表,上篇討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制海權問題,下篇討論我國海上戰略力量的發展方向。
經濟全球化催生海權革命
主持人:自海權理論創始人塞耶·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及相關著作發表近百年來,海權問題成為軍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學人廣泛地將英文seapower的概念轉譯為漢語“海權”。那么,如何理解海權?
張文木:海權是一個客觀存在,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經驗基礎上會有不同的理解,建立在西方歷史經驗之上的seapower不能概括“海權”一詞的全部語義。從理論上說,人類中的個體或群體都有共享包括大氣層內外的所有地球資源的權利,海洋是地球上除陸地資源外的最重要的資源,這樣就引申出“海洋權利”(searight)的概念;當主權國家出現后,“海洋權利”就成了“國家主權”概念內涵的自然延伸。但是,權利永遠是要有力量來捍衛的,這樣便從主權的“自衛權”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衛性質的“海上力量”(seapower)的概念。馬漢說:“光有法律而沒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與否不取決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賦予。”海上力量是海洋權利自我實現的工具。作為國家權利的海權,是只有主權國家才有資格享有的海洋利益。權力,特別是海上權力,則是一種強制力量,在國際社會中只有聯合國或聯合國授權國家和機構才具有資格使用這種力量。這里需要區分“海權”與“制海權”(commandofsea)兩個概念。二者雖都與漢語“權”字相聯系,但意思大不一樣。海權是一種屬于法權范疇的概念,而“制海權”中的“權”則是指一種由“權勢”引申出的“有利的形勢”的意思,不能將二者混用。
主持人:理論總是應時代需要而生。推動海權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呢?
張文木:這就是資本全球化。人們以為全球化是近些年的事,其實,它在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工業革命成功以后便開始了。全球化是指處于高勢能地位的資本向處于低勢能的外圍市場擴散,并不斷制造新的外圍市場的過程;通過資本優勢獲得高額利潤,并由此不斷形成壓迫外圍市場的新優勢。英國是“資本的母國”(馬克思語),當然也是資本全球化進程的源頭。
主持人:有數據顯示,1918年前50年間,世界經濟年增長2.1%,比19世紀上半葉年均增加一倍。按不變價格計算,1800年至1900年間世界經濟年均增長1.54%。資本的擴張使西方國家在全球政治中日益居于優勢地位,居于資本中心并控制較多世界貿易和資源,在世界財富增長中占據較大的份額,而在世界財富增長中占據較多份額的恰恰是擁有強大海軍和廣泛制海權的國家,如英國等。這是什么原因呢?
張文木:與中世紀不同,全球化時代國家財富的增長與國家海權的擴張是同步上升的。這是因為,海洋是地球體的“血脈”,是將國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將世界財富送返資本母國的最快捷的載體。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財富的關鍵。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制海權理論便應運而生。比較成型的制海權理論由塞耶·馬漢提出,他的主要著作有《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軍戰略》等。馬漢認為,國家的強大、繁榮和商業貿易與國家制海權息息相關。他說,“以戰爭為其表現天地的海軍則是國際事務中有著最大意義的政治因素,它更多地是起著威懾作用而不是引發事端,正是這種背景下,根據時代和國家所處的環境,美國應給予其海軍應有的關注,大力地發展它以使之足以應付未來政治中的種種可能”。
主持人:美國人開始也沒有海權意識,他們是騎著馬打仗的。在二戰前美國的海軍盡管發展很快,但其軍事作戰主體觀念還是基本上囿于騎馬舞大刀的陸戰決定論。那么,人們的作戰觀念是如何發生轉變的呢?
張文木:二戰前,作戰觀念發生了兩次革命。先是陸權革命,它使人們認識到控制地面要塞是戰爭成敗的關鍵;后來是海權革命。與陸地不同,海上航行沒有國界障礙,在公海上是暢通無阻的。從軍事角度看,與陸上運輸比,從海上集中調動裝備、軍力等,所需時間應是最快的。比如從“9·11”到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美國調運兵力裝備時間不到1個月。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與陸地防務相比,在廣闊的海上擁有基地,可大大減少戰時所用守備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運輸線,就可以最機動的方式集中最優勢兵力在海外某一區域實施作戰。而在陸上取得每個軍事勝利都得部署大量守備兵力以鞏固成果,同等數量的部隊,海上比陸地使用起來會更加高效。海軍可以在一國沿海自由運動并擁有廣闊的打擊面,而陸軍則不能,陸軍只有靠其數量擴大其防衛面。這正如鴉片戰爭中,中方防備英國的陸軍遠比進攻的英國海軍多,英方能夠及時調動,并在必要處可隨時隨地集中使用,而中國陸軍則要處處修炮臺、修兵營、增加駐防。正是人類的經濟活動與世界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系,人類才產生了海權觀念。
主持人:巴頓將軍特別反對傳統的陸戰作戰方式,他推崇坦克集團軍在飛機配合下的大縱深立體戰爭。這種作戰方式與海權革命有何關系?
張文木:有人說巴頓的觀念是超前的,其實不然,他只不過跟上了那個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的時代,坦克集團軍在飛機配合下的大縱深立體戰爭,可以說是海上作戰方式的運用。當時還有一個認識超前的人物,這就是戴高樂。戴高樂在軍事學院讀書時寫了一本書,講的大致是集團軍大縱深作戰。他提出未來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法不同。作戰前鋒力量主要不是人力,而是坦克群集團軍配合飛機的立體式聯合作戰力量。并且作戰時也不主要是正面攻堅,而是縱深到敵人背后席卷過來。希特勒打法國時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二戰前,戴高樂這本書在法國沒有被認可。書出版以后,在德國卻很有影響。
獲得制海權意味著獲得歷史主動權
主持人:馬克思·韋伯說過:“部署一打艦只在一定時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廢止的貿易協定更有價值。”對此,如何理解?
張文木:這話對我們理解貿易與海軍的關系絕對是有幫助的。保衛海外能源自由貿易權利的能力,取決于海外軍事投送能力的遠近。沒有海上軍事投送能力,海外貿易的保護就只是一紙空文。全球化不能不包含著自衛手段的全球化。進入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安全是“邊界安全”與“安全邊界”的統一:前者是主權安全或領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無限的,也就是說,安全邊界越遠大,邊界安全就越有保障。主權安全即邊界安全是一個國家生存的概念,而發展則在時空上是無限的,它涉及世界一切地區,還包括外層空間和深層海域,由此便派生出涉及發展利益的“安全邊界”的概念。安全邊界就是利益邊界,而聯系全球各地區的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海洋,所以,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高的國家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
主持人:近代歷史表明,率先獲得制海權的國家,也就在相當程度上獲得了歷史的主動權。
張文木:是的。從軍事史來說,制陸權與制海權是造就古今大國興衰的重要杠桿。中世紀國家是依靠地區性的和封閉條件下的資源配置維持的。在這樣的資源配置中居于主導地位的國家,就是地區性貢賦體系中的中心國家,并由此保持其大國的地位;而保持這樣地位的國家的軍事前提就是強大的制陸權。比如古代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都曾是這樣的國家。到了近代,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后,市場和利潤成了生產的主導力量,資本及與此相應的包括市場資源在內的資源配置在全球范圍鋪展開來,此時國家興衰取決于其在資本全球化和資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其間,居于主導地位的國家可以獲得較多的市場和資源,從而獲得大國必需的物質條件。比如,現在的北方七國,在世界資源和市場的分配中占據主要份額,才使其成為大國。既然世界資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紀的地域性封閉性質并轉化為世界性的開放性質,而海洋又是暢流世界各個角落的最便捷的載體,那么,從軍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戰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權,就成為大國控制世界資源并據此保持其大國乃至霸權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樣,新興國家也正是通過優先發展海軍并爭取與大國平等分享海權利益而進入大國行列的。近代歷史表明,率先獲得制海權的國家,也就在相當程度上獲得了歷史的主動權。比如英國與西班牙的海上較量,美國與英國、西班牙的海上較量,勝利的一方也就成了主導歷史方向的國家力量。
主持人:制海權在當代社會有何新發展?
張文木:在21世紀的今天,建立在衛星信息監控技術和導彈遠距離精確打擊與準確攔截技術的制海權,仍是國家興衰的決定性的杠桿。航空母艦是實現制海權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艦不應被理解為一支戰艦,而應被理解為一個最具機動性質的國家海上作戰大平臺。航空母艦可以比陸地運輸更快的速度,根據戰爭需要,將集海陸空一體的作戰力量及時推進到作戰海區。
主持人:目前,有人認為,隨著導彈遠程精確打擊技術出現,航母就成了海上毫無自衛能力的“活棺材”,因此,發展航母應為發展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所代替。對此,您有何看法?
張文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并不是導彈技術的產物,而是外層空間衛星及以此為載體的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而現代航母本身就已與現代衛星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并據此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問題是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本身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義,對于世界范圍的制海權而言,則意義不大,它解決不了關于海外商業爭執、資源進口線受阻及海外商人和僑民保護問題。一句話,航母不是一般的戰艦,它也不僅僅屬于海軍,它是一個集海陸空及一切最先進軍事技術為一身并在全球范圍最具機動性質的作戰平臺。它本質上是國家作戰力量而不僅僅是海軍作戰力量的標志。人物素描:趙和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