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釘子戶事件討論會上的發言
范亞峰
-------------------------------------------------------------------------------------
主題:重慶釘子戶事件的社會意義——兼評《物權法》及江平言論
嘉賓:鞏獻田、張宏良、郭松民、范亞峰、陳永苗
時間:2007年4月7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 烏有之鄉書社
-------------------------------------------------------------------------------------
很感謝有這樣一個機會來討論這么重要的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熱點問題。我記得去年十月份來到烏有之鄉,以后到現在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也引起一個分歧,但是我個人對這個變化有很高度的評價,就是說在這之后烏有之鄉組織了很多左和右的關于原罪的對話,這個對話當中有很多爭論和分歧。但是,左和右走到一起對話,我認為是近年思想界最為重要的一個變化,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變化對中國未來影響的意義超過了我們的想象。2002年吳國光先生提出了改革的終結,去年陳永苗有一篇文章就是《改革的死亡》,秋風、永苗和我們又有一個討論“改革和憲政”。我們基本的結論是改革時代已經終結,一個憲政的時代已經開始。今年的重慶釘子戶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個《物權法》的問題,在我看來實際是一個憲政的問題,是一個憲法的問題。馮象先生在北京的演講對于鞏獻田教授去年提出《物權法》違憲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釋,我覺得這個理解和解釋非常精妙。馮教授說《物權法》違反憲法原則引起的軒然大波,表面上是引起了民法學界非常激烈的爭論,也導致了《物權法》推遲一年通過。但實際上從法律規則的角度來講是強調了憲法在中國社會生活當中的地位,迫使民法學界不得不就物權法是否違憲的問題進行一個辯護,這樣的辯護使得《物權法》的修改和通過的過程要慎重考慮《物權法》和憲法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鞏教授對中國的憲法規則的積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在改革共識已經破裂之后,現在想修補改革共識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我們已經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現在和諧社會是一個和稀泥的理論,改革完了之后怎么辦,那我們就和諧,但究竟怎么和諧這個問題沒有講清楚。怎么樣和諧?這需要經過討論形成新的共識,這個新的共識是什么呢?目前來講就是把名義上的法治民主落實到實處。
重慶的釘子戶事件里面有很多問題。最根本的它是一個憲法問題,是一個憲政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看到釘子戶事件當中有很多張力,第一個問題就是說在我看來釘子戶事件最大的一個變化和烏有之鄉左右的對話很一致,左右兩股合流來遏制社會的兩極分化。左右合流參與維權運動這是最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維權游擊戰就有可能使左右合力這樣一個民間的共識,弱勢集團的共識能基本形成,這種也體現出一個很大的問題,所謂的鐵三角在我看來不是鐵板一塊。重慶釘子戶事件表現出來的法律人共同體內部的分歧,乃至分裂,本身就表明了所謂的精英聯盟實施權力實際是很不牢固的,例如,我們知道江平和賀衛方教授可以說是師徒關系,關系非常鐵,但是兩個人在重慶釘子戶事件上持截然相反的立場,這本身就很說明知識精英的內部存在著很大分歧。只要左右合力的共識做不到,就有可能迫使鐵三角面對強大壓力的情況下讓步,重慶釘子戶事件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個互動,經過左右合流從總體上評價,釘子戶事件還是不錯的結果。
釘子戶事件發生在傳統意義上的四川,我們知道四川這個地方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一致蜀未致。所以說在四川地區發生的事件對于整個中國的命運意義巨大,大家都很清楚,辛亥革命的發生就是由四川的保地運動引起的。2003、2004年重大的變數就是2004年10月份、11月份在萬州、漢源發生的事件,所以說在四川發生的事件對于中國未來幾年的命運影響是巨大的,而重慶釘子戶事件看上去是一戶人,實際上這里面折射出來的已經預示了中國未來幾年可能發生的重大的變化的趨勢。
第一點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左右合力維權,第二就是法律共同體的分裂,使我們看到鐵三角的脆弱性和鐵三角的不穩固性,也使我們看到中國社會轉型的并不是只有一個確定的前景,所以我非常不同意很多人的崩潰論或劫機論,認為中國未來就是一個權貴資本主義前景的看法。因為整個社會的結構取決于資源的分配和規則的積累,胡溫的和諧社會理論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現在社會面臨的是非常微弱的要求兼顧發展和社會公平的政策的趨向、傾向,但這種傾向怎么樣把和諧社會操作到位,最根本意義上不是取決于強勢集團,對強勢集團而言,它維持自身的壟斷地位是它自然而然的結果。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改革共識破裂之后最根本的希望不在于鐵三角本身,而在于民間的左右兩股力量能不能有這樣一個真正的對話,而形成新的共識。那么這種新的共識,民主法治應該是基本的共識,其次就是新文化的建設,也就是說中道的整合。中道的共識、法治民主的共識我認為應該成為兩個最核心的共識,現在中國面臨了兩大問題,一個是政治、法律變革的問題,第二個就是新的文化建設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民主法治和中道應該是兩個新的主流共識。
第三點在這個事件當中,正好像北大法學院院長提到的,重慶釘子戶事件嚴格講它根本不是法院的力量,在這里面看到了法律的無力和無理,以及互聯網民意的力量,這點是實質。現在的中國事實上真正能夠制約權力的不是司法,司法本身沒有硬起來,也不能硬起來,司法嚴重的腐敗問題,使得整個法院系統和檢察院系統即使想硬也硬不起來,一個是它內功不行,第二現在即有的諸侯式的權力結構使得現在的司法根本就不是江平先生所強調的這樣一個公正的司法,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以現在這樣一個并非獨立的司法所制訂出來的這樣一個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從這個意義上來的話,這樣不合理的裁決、決定它沒有被執行,本身而言是符合現代法治的精神,而不符合表面上的法律精神。所以說秋風先生今天一篇評論我看提得非常尖銳也非常到位,就是說是服從法律還是服從法治,這個問題很尖銳。而且在這個當中也看出來江平教授也和既往的立場不一致,所以在這個當中我們就發現像吳敬璉先生、江平先生都是非常有張力的人,這個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經濟和法律、政治的關系沒有處理好,我認為是面對矛盾當中沒有處理好這種關系。
既然重慶釘子戶事件的核心力量實際上是互聯網、民意的力量,是媒體監督的力量,在這個當中我們還看到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最后我總結的就是重慶釘子戶事件對于中國整個轉型是一個利好的消息,這一點和下半年以來一系列的變化是一致的。比如,輕判維權運動的重要人物高智晟律師,大家知道去年被抓的高智晟判得非常輕,判三緩五。我們知道高智晟為法輪功辯護這是影響很大的事件,給高智晟判三緩五這是非常輕的,內部的理由就是說為了構建和諧社會我們要輕判。第二個,我們知道今年以來的“禁書”事件,經過復雜的博弈,鄔書林和民間力量在“禁書”事件上形成了有限的妥協和后撤,也形成了了一個相對而言比較良好的互動。
在重慶釘子戶事件當中我們看到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市長唱黑臉、書記汪洋唱紅臉,首先是比較充分地開放媒體監督,然后政府給了最后的期限,先硬了一手,接著主持協調達成了拆遷協議,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在這之后為了防止其他的拆遷戶或者其他問題效仿,我昨天看到了一個報道,重慶的裝甲巡邏車開上了街道,重慶市市委市政府的執政能力可見一般,對于軟和硬兩手的靈活運用在這個事件上我們看得非常清楚,從我們也看到汪洋對這個事件的處理也得到了回報,在釘子戶被拆除的第二天新華網就發了對汪洋的高度贊揚。從這個事件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互聯網民意和媒體可以構成非常現實的力量,而且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給我們一個啟發是什么呢,就是說整個中國政治法律結構和中國的社會結構的轉型,一個官民和諧,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是有可能通過官民互動的形式逐漸演化生成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創造歷史的不是權貴,也不是精英,而是每個公民自己,這是我要強調的。
總結:
非常感謝這樣一個機會在一起坦誠地充分地溝通和交流,今天下午我們的討論從很多不同層面上展開,印象非常深的有這樣幾點,第一點就是無論是什么樣的方法、路徑,無論是左還是右,我們都關注共同的問題,就是中國公民對自己權利和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關注。第二點就是,經過這樣一個對話對重慶釘子戶維護自己權利和利益給予了肯定。對于整個中國社會來講最需要防止的是對法律的虛無主義傾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于憲法的尊重就是對于公民維權的支持。第三個,我們對很多問題,就像鞏獻田教授講的那樣,就是說一些分歧,一些分解,一些看法,每個人都是有限的人,這樣的話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所以我用四句話來說明了我個人對今天下午的感受。我們未來要做的實際上是超越左右、深化維權、凝聚共識、積累規則。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