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仰缺失 紅色自會傳承
——記《紅色搖籃》劇組與烏有之鄉網友見面會
三冰
當很多人紙醉金迷、眼里只有人民幣的時候,有一群人確在放飛理想、高聲歌唱,他們找到了光亮、找到了信心、找到了激情和勇氣,因為在他們心中有一份紅色信仰。2010年4月10日晚,在人們熟知的烏有之鄉,《紅色搖籃》劇組的導演及主演和觀眾們見面了。
(自左至右:毛澤東飾演者王霙、彭德懷飾演者張秋歌、賀子珍飾演者張晶晶、導演金韜、主持人司馬南)
紅色緣起: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科學就是麻煩。”由于話筒沒有調試好、聲音傳不出來時,金韜導演的一句臨場發揮贏得了滿堂彩。金導神情略顯疲憊,但他的嗓門卻高亢有力,眼睛里透著智慧的光芒。他為了參加烏有之鄉這次觀眾見面會,放棄了住院檢查治療,直接從上海飛到北京。
《紅色搖籃》是金韜導演紅色三部曲的第三部,紅色三部曲的其他兩部分別是《長征》、《井岡山》,而這三部曲,皆取得了巨大的收視成功。“這不僅是藝術的成功,更是因為那段不朽的歷史和偉大的精神,才是紅色三部曲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的真實原因。”主持人司馬南如此評價。
“拍攝這樣的重大題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這段歷史?這有很多種解釋,但隨著我們國家民主進程的不斷推進,觀眾對歷史的知情權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才使得我們這些藝術家從改革開放以來的若干年中,漸次地逐步地把歷史的本來面目呈現給廣大觀眾。我想最根本就是兩個字:真誠。因此,我們要真誠地面對那些足以讓我們自豪的歷史,也要真誠地面對烏有之鄉的鄉民。”金導道出了拍攝紅色三部曲的初衷。
“作為扮演者的我,對賀子珍是極其崇拜的。雖然大家在《長征》和《井岡山》中看到過賀子珍的形象,但我能在1929年到1934年演繹這位偉大的女軍人,我十分榮幸。當我拍攝完《紅色搖籃》后,我發現我的人生觀又上了一層樓。”曾扮演過楊貴妃、陳圓圓等美女角色、在《紅色搖籃》中扮演賀子珍的的女演員張晶晶表露了她的心路歷程。
“我是從1989年開始扮演毛主席的,但是讓我最深刻,能夠讓我記住的就是我和金韜導演合作的《井岡山》,這部片子奠定了我演青中年毛澤東的基礎,接下來跟中央電視臺拍攝《紅色搖籃》,我是非常感謝金韜導演的。說實話,我對創作別的角色沒什么興趣,但是一旦讓我扮演毛主席,我就非常有激情。”毛主席的扮演者王霙對毛主席有著極高的評價,“這部戲講述的是毛主席一生最艱難的一段,是他走‘麥城’的一段,從1929年第一次反圍剿算起,到第三第四次反圍剿時毛主席已經被左傾冒險主義排斥出了領導核心,被邊緣化了。我要把握毛主席此刻所思所想,是我扮演體會毛主席最難得一次,是我藝術創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這部戲讓我感受到了毛主席內心的強大和不屈的精神。”
“我隨時在準備著《紅色搖籃》吹響軍號,今天在這里,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好像是戰前的動員工作。在演出之前,我到彭老總家鄉去體驗了生活,從而對于彭老總這個角色有了深刻的認識。”彭德懷扮演者張秋歌對他的角色進行了闡述,那份豪邁溢于言表,“馬鐙是我生命的起點,馬鞍是我生命的搖籃。”
(《紅色搖籃》導演金韜在發言)
(毛澤東飾演者王霙在發言)
(彭德懷飾演者張秋歌在發言)
(賀子珍飾演者張晶晶在發言)
創作理念:時代需要具有高尚的價值觀
“拍攝這部電視劇的原則是:以史為鑒,傳承精神,尊重人民,追求崇高。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知道的相對真實的歷史告訴大家,讓大家懂得用歷史對照今天的現實,這是以史為鑒;五千年文化,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人民會有很多的迷失和迷茫。現在國學班很多,都在講文化,都在講文明,可是我們發現在十五億的大國,說價值的多了,說價值觀的少了;什么是文化?假如文化不能表達價值觀,或者表現得低俗和粗糙,那樣就不是我們要弘揚的價值觀。雖然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如果在文化和價值觀上缺失,不能對世界產生影響,那很可悲,于是我們要回過頭來尋找,在我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令我們自豪的民族精神,這是傳承精神;毛主席說:為人民服務,不過在后來這個宗旨在歷史的進程中缺失了多少,但是在那個年代我認為大家還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為人民后邊什么其他的附加的東西服務,正是有了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真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有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這是尊重人民;我讓王霙把毛主席的崇高演出來,同時我們也要追求崇高,我不是特別崇高的人,在座各位也不敢說自己多么崇高,但是我們要追求崇高。”金導用他帶有磁性的聲音和良好的口才從四句短語開始,層層推進,為在場的聽眾展示了時代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精神和價值觀,也讓我們看到了支撐紅色三部曲背后的價值觀。
金韜導演不僅是一位導演,更是一位有著深邃思想的哲人。“中國不大有史詩,所以我研究了中國歷史,我認為紅軍的歷史正是史詩誕生的基礎,我的紅色三部曲,不敢說是史詩,但是是最靠近史詩的作品。《紅色搖籃》時期正是毛主席兩次失去權力,中國共產黨出現轉折時期,這和史詩相同,那怎樣才算史詩?一、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歷史轉折關頭的重要過程;二、史詩中的人物一定能夠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令人尊敬的精神,同時對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命運至關重要;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思想、情操和精神,一定不止于這個時代,必將對后世產生作用;四、這個時代一定是波瀾壯闊的,這個國家、民族和人民,對主要人物所處的實踐的投入,應該是空前的;這樣的實踐的發生,對這個國家歷史的發展要具有巨大的預言性。既然這段歷史有巨大的預言性,那么我們就要對這段歷史努力地塑造起來。其實拍片子真正辛苦的是心智,就是如何將我們想到的、邏輯認識到的東西拿給觀眾,那就叫有思想的藝術,有藝術的思想。”
“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情懷,有這樣的品格,有這樣的追求,有這樣的舍得,把一堆錢拿去拍革命歷史題材的導演,還真的不多。”主持人司馬南也給予了金韜導演極大的贊譽。
“為什么我們拍長征,我們要到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去拍?你到那會有許多真實的感受,這也表現了我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尊重。王霙拍井岡山的時候,有個毛坪,毛坪有個八角樓,里面有一個簡單的椅子和一個簡單的桌子,上面放著一方非常簡單的硯,毛主席就是在這寫了《井岡山的斗爭》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第一次到那,誠惶誠恐,上面有一個天罩,有八個口,傳說紅軍的八角帽,就是根據它來的,采光非常好,白天不用開燈,毛主席就是在天罩上透出來的燈光下寫文章,我們剛一去的時候,這叫圣地,不敢動。我告訴王霙,這就是你的家,等王霙融入到了這個環境,他的氣質和精神才能接近當年的毛主席。”金導對于毛主席的扮演下足了功夫。
“第一、毛主席一直是煙不離手,他的每一種抽煙的方式,思想都是不一樣的;第二、毛主席愛吃辣椒,就是時刻體現著一種湖南人的習慣,這是毛主席動作的習慣性;第三、毛主席是書不離人,他一輩子博學多才。有人評價毛主席為什么能夠取勝時說毛主席了解中國,他把人民放在心里,所以說中國永遠有毛澤東時代。”毛主席的扮演者王霙也表達了他對毛主席的熱愛、崇敬。
“當黑白電影里董存瑞一喊:‘為了新中國,前進!!!’,我眼淚下來了;當王寶強一喊:‘為了新中國,前進!!!’,我樂了。”金導幽默的說。
眾口評價“紅色經典”:“沒有斗爭,開什么會啊”
(延安精神研究會理事、胡喬木女兒胡木英在發言)
(白求恩式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陽早、韓春的兒子陽和平發言完畢劇組成員為之熱烈鼓掌)
社會學者周導表達了對《紅色搖籃》的觀點:“你要關注歷史,你就要關注這段歷史。近些年,我們有些非毛化、毀譽共產黨的聲音,所以我們要表現這段歷史很有必要,這個題材就很重要。這部片子激情,大氣,悲壯,有感染力。題材的思想性源于它的社會性,廣泛的群眾性,這樣才能體現它的思想高度。只有懷有深厚的感情,才能演好毛主席。王霙,到了《紅色搖籃》,他成熟了,從容了。張秋歌,對人物的處理很有特色,很有亮點;張晶晶在創作上也花了很多功夫,也是很成熟的。”
胡喬木的女兒胡木英大姐說:“說實話我不太會欣賞,特別是藝術上更不會評論,但是我對這部劇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毛主席一直在探索中國該怎么走,怎樣使人民站起來。近些年有些反毛主席的現象,因為只有把毛主席扳倒了,抹黑了,才能把那個時候的中國共產黨扳倒。因為大家都在探索,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也存在爭論,這很正常,但是現在有些人把這種探索降低為個人恩怨的探討,這太庸俗了。金導你們能相對真實的把那段歷史反映出來,是令人尊敬的。從中國歷史上來說,毛主席才是最徹底的革命者,他是一直在探索。”
文藝理論批評學者張慧瑜說:“我覺得金導創作非常真誠,非常重要,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主旋律,從某種形式上出現了一種困境。到現在這些紅色經典為什么能創造高收視率?這是一種回歸。”
陽和平老師說:“我是北京生的,延安長的,毛主席時代長大的。后來開始了非毛化,我是看了《長征》之后,才給我帶來了希望。我不是藝術家,我不懂藝術。但是從這幾部劇中反映出來的精神,給我觸動很大。毛主席被排擠的時候他沒有像后來的張國燾那樣靠實力去分裂黨,這種精神特別值得左翼戰士學習,從文革到現如今的一些堅持斗爭的共產黨,我看到太多因為意見不合就分裂隊伍的行為。希望把給這個片子出英文版,讓西方左翼看看,包括菲律賓游擊隊看看,對他們會很有益處。至于后來說毛主席是暴君的人,是因為他們不懂毛澤東,理解不了毛澤東。”
臺下的一位網友說道:“我過去學黨史,只知道五次反圍剿大致輪廓,這次我在烏有之鄉從頭到尾地看了《紅色搖籃》,才對那段歷史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但是我們這代人最關心的依然是:中國該怎么辦?當前,新中國已經經過了兩個三十年,如果我還能活三十年,我又該怎么評價接下來的三十年呢?所以我希望金導能帶領劇組的人,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拍攝一遍,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三反一改,抗美援朝,總路線,三面紅旗等等,這期間黨內兩條路線斗爭怎么進行的?包括主席和彭總,進行全景展示。”一句話,引發了臺上臺下的深思。
檢討與展望:前路漫漫
“我要做一點檢討,我一直不愿意把虛假的東西通過藝術再虛假的告訴觀眾,我把我理解的,我知道的,我認為的真實的歷史告訴大家,歷史包括幾部分,歷史過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但是我們做的不夠好,我們努力地去做,比如拍出來以后,你的片子里面關于路線斗爭的問題有民主化的跡象。假如沒有錯誤的東西的參照,你怎么能知道他是正確的呢?對那些在歷史上犯過錯誤的人(思想和路線上),只要他沒有跑到人民的反面,都應該給他以真尊重。那么為什么觀眾會認為他有民主化跡象呢?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就要典型化,這樣就要突出矛盾,展示矛盾進程,我是在舊有的典型化基礎上追求革命激情浪漫主義的凸顯,我擺脫不了自己的文化營養。”金導對《紅色搖籃》的不足,也進行了解釋。
“中國要想改變我們舊的歷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只有一條路,跟著中國共產黨走,但是這個黨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是毛主席創建的那個黨。”司馬南說。
本次活動原定兩個小時,卻由于場上場下互動良好,高超迭出,一直持續了三個小時。在金導講述顧作林那句“我愿意用生命換回毛澤東革命路線的回歸”時,場下高呼毛主席萬歲,給人們留下沉重的思考。整個晚上,有良好的氣氛,有深刻的思想,有高昂的激情,有高遠的渴望。每個參與者,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和希望。回歸毛澤東,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心聲。
(活動視頻與文字整理稿稍后發出,敬請關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