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月烏有之鄉經濟形勢研討會紀要
烏有之鄉學術部根據記錄稿整理
2010年新年伊始,烏有之鄉分別在1月24日、31日兩次舉行經濟形勢研討會,分別邀請韓德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楊帆(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學教授)、叢亞平(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樹東(美國某知名金融機構副總裁)、楊萬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副主編)、向松柞(太平洋證券研究所所長)以及張宏良(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昌平(著名三農問題學者)、余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高梁(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仲大軍(著名經濟學家)、楊思遠(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許健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經濟編輯室主任)等學者,一起分析與展望2010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預測經濟走向,學者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既在達成不少共識,也在許多問題上表達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真正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
關于2010年國際經濟形勢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國際經濟形勢仍然難以走出低谷。一向堅持大蕭條論的韓德強認為,危機還會有第二波,各國的救市措施僅僅推遲了危機,掩蓋了危機,但并沒有真正消除危機。
還有與會學者認為,世界經濟蕭條的時間至少要持續十年以上。他認為,從歷史的經驗看,1929年爆發的美國經濟大危機就持續了10年以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恢復到1929年之前的水平。
黃樹東認為,美國經濟難以很快復蘇,美國經濟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就業問題。他認為,從現在到2013——2015年左右,美國會維持8%以上的失業率。就美國的經濟結構而言,失業率高的話,消費肯定是疲軟的,消費疲軟,投資也不會好。從美國目前來看,從經濟危機到現在,房地產以前的很多投資肯定不存在了,而且大部分金融資產的投資也不會存在了,因為金融泡沫破滅以后,就暴露了經濟的深層根源,這樣的話,對投資就有很大的影響,美國的經濟因此難以很快復蘇。
楊萬東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美國將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恢復制造業。他說,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現在都在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美國雖然說這些年對實體經濟比較忽略,但還是始終都在關注高科技的,實際上美國一些有心人在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一些新興技術,比如新能源,已經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技術成果。所以美國現在為什么要舉起碳排放的大旗呢?因為它在低碳這塊的技術儲備最近十幾二十年已經成熟,美國經濟這些年主要依靠房地產和金融衍生工具拉動,但現在美國已經找到了替代機制。奧巴馬政府和布什政府在對待氣候變化的態度完全不同,這與其產業基礎、技術基礎的變化是相一致的。而在歐洲,英國是低碳經濟的最早倡導者,法國、德國已經做了一些低碳的立法了,即他們已經從技術層面轉到了立法層面。歐美替代產業就是現在所謂的“新能源”、智能電網、生物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空間技術、材料科學等等。所有這些意味著要它要回到產業技術變革的道路上,因為資本主義這一二百年的發展,主要是產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科學上的突破作為其支撐的。美國經濟的復蘇,不是簡單的復蘇,不是重拾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比如鋼鐵、紡織之類的產業,而是要通過技術的創新來重新奪回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權。美國的世界金融的主導權有可能要失去,金融主導權一旦失去,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就很難得到有效保證,而美元的地位如果保證不了,美國的國際霸主地位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而美國又是不甘心走到世界第二甚至更靠后的地位的,所以美國必須在新的產業發展上找到一個依托,未來十幾年,即使美國不再是第一超級大國了,但它必定還會在第一俱樂部里,甚至比現在還要歷害。
楊萬東指出,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以現在最新的技術為依托來實現產業振興。產業振興現在做了一個大的規劃,但框架還很粗糙,很難落實。再一個,產業規劃也必須和地區發展規劃相一致。現在各個地區都在做各種各樣的發展規劃,例如黃河三角洲開發、皖江開發。把條條做完了,現在該做塊塊了。中國就必須從這個角度來為金融找到一個實體產業發展的注入點。中國現在的金融業是什么情況?看起來不錯,總量增長很快,因為貨幣創造能力確實很強,我們的儲蓄總量每年是以10萬億元左右的速度往上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找到產業支撐點,那將會是大泡沫,而且肯定要破滅。
關于2010年中美經濟關系
中美貿易摩擦將加劇,是與會學者的共同看法。
黃樹東認為,美國今年將舉行中期選舉,在此前后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會很嚴重,貿易摩擦也會增加,會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高潮,而且對保護主義他們是只做不說的,但保護主義的規模和程度是和過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現在人們完全低估了這種可能性。前段時間的哥本哈根會議,表面上一個氣候問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哥本哈根會議的目的就是要在世貿的框架上面建立另一個框架。
黃樹東說,他的判斷是美國經濟復蘇會很艱難,而且這個艱難的成本有可能要體現在其他國家身上,具體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會增強。美國國會眾議院已經立了法,要建立碳關稅,你的碳的消費量大的話就要收你的稅,就是找的借口。哥本哈根爭的就是這一點,爭的就是怎么樣在全球范圍內,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為保護主義尋找合法的借口。
向松柞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這里主要有兩大問題:一個是貿易保護,一個是人民幣匯率的壓力。他透露,前段時間他一直在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咨詢委員會的工作,相關部門也知道很快美國國會會重新提出一個法案,要求人民幣升值,如果你不升值它會采取手段對你進行制裁。他認為,中國政府的一個巨大失誤就是在國際外交方面不太重視國際金融、國際貨幣。
楊萬東指出,現在碳排放實際上影響最嚴重的是三類地區和國家:低海拔國家、低緯度國家、小島國家。對此我們要做一個理性的比較和評估,不能完全是情緒性訴求,更不能盲目地跟著西方輿論走。我們同時還要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情況。中國最大的污染影響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這些與中國的能源結構相關聯的東西。但是二氧化硫到底是什么情況?現在我們城市人群是大量的呼吸道疾病、惡性腫瘤、腸道疾病,這些污染,還有農藥等等其他東西,這些東西我們不去重視,天天就盯著一個東西:碳。而碳的效應主要是溫室效應,但是中國難道僅僅是溫室效應嗎?我們的生存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基本人權,這種東西誰來關注?我覺得低碳經濟是一個口號,一個標志,應該給它加入新的內容。
關于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楊帆教授說。他認為通貨膨脹這幾年不會特別嚴重。確實不是總量問題,是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用財政政策解決,就是給低收入者發物價補貼,或者實行價格雙軌制,加上行政控制。
向松柞認為,通貨膨脹是不容忽視的。現在我們的M0、M1、M2的增長2009年都超過了30%,基礎貨幣的增長超過了37%,M1、M2增長速度都超過了32%,這個速度是驚人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我們信貸總量擴張達到了9.6萬億,實際上我們正常的GDP增長到了10%左右時,每年的貸款總量也不過4.5萬億。如果我們承認經濟運行有規律,這個通脹預期是誰也遏制不了的。現在看到的就是通脹預期非常嚴重。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巨大的爭論。我本人認為用CPI、PPI衡量通脹本身就是不合適的,整個世界經濟學界也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是應該把房價、股價含在通脹里面去的。美國學界、歐洲學界也有這一派。現在格林斯潘本人也在檢討當年他為什么會造成次貸危機,就是當年他沒有考慮到房價、股市的資產價格。資產價格應不應該放到通脹里面去?這是經濟學的一個大問題。從最嚴格的理論邏輯來證明,應該是要放進去的 。因為通脹衡量的是什么?人們為什么會害怕通脹?通脹對人們的經濟決策、經濟福利的影響到底在哪里?CPI、PPI詮釋是不合適的。
關于2010年中國經濟形勢
部分與會學者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持樂觀態度,楊帆教授認為,中國有繼續崛起的潛力。現在國債占GDP只有30%,美國都100%了,實在不行還可以發國債,外資還有大高潮要進中國,人民幣可以出境,相當于獲得外國的商業貸款,緩解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有人說房地產現在就要跌下去,我看很難。房地產業沒公開開放,如果把房地產對外資公開開放,又來一個大高潮。
向松柞也作出了類似的判斷。他認為,中國經濟今年繼續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這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對去年,我們看到的公布數字是8.7%,根據相關的分析,這個8.7%如果我們叫三駕馬車實際上是一個721的比例。什么叫721?就是投資貢獻70%,消費貢獻20%,出口貢獻10%。投資里面政府主導的投資大約占了50%,與房地產相關的是50%,這個增長模式在未來的短期幾年內相信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什么講中國經濟會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呢?這是由中國現實情況決定的。因為我們現在還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很多地方還遠遠沒有完成這一過程。你去看廣大農村就會知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維持10%以上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應該維持一個高速增長。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經濟為什么能夠維持一個高速增長?這是任何學經濟的人都應該去深入思考的。
還有一些學者對中國經濟形勢持悲觀態度。叢亞平說,她總體感覺是不太樂觀,覺得2010年會是一個多事之秋。一個是在經濟發展上,資源的配置不是進一步地科學化,而是進一步地低效率化,包括去年的GDP,雖然不惜一切代價達到了8%多,但實際上90%多是靠投資拉動的,這個比例是十分驚人的。中國的經濟問題絕不是僅僅在經濟環節內做動作就能解決的。如果下一步不能夠在經濟內解決,那就只能尋找政治體制上的原因。實際上十七大報告、總理報告也都提到“政治體制改革”這個詞,但確實是沒有一些具體的實質性的動作。
向松柞認為,中國經濟要實現持續發展,一個必須完成的大轉變是,要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轉向消費。美國其實也是“七二一”:消費是70%,投資是20%,出口是10%。第二個大的轉變是,從過度依賴國家投資轉向完全依靠民間投資。現在有一種傾向,2000年以后我們從數字上看得出來,國家主導的投資比例在上升,現在就對“國進民退”有巨大的爭議。我本人主張,在競爭的經濟領域應該是“國退民進”。國家也要進,或者正確的叫法是“國進民進”。國家在哪個方面進呢?國家應該怎樣制定很好的產業政策,解決社會保障的問題、教育的問題、就業的問題,怎么去組織高精尖科技。國家不應該在具體的投資項目、產業里面進。
未來存在著爆發多種危機的可能性。張宏良認為,中國經濟現在實際上是兩難:一方面是產能過剩。現在650種產品,620種是過剩的。比如說鋼鐵,鋼鐵現在額產能過剩1/3,而供求之間超過整體的產量。
另外一方面就是通貨膨脹,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所以現在災難就打到老百姓頭上了,是生活必須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我這幾天跑過市場,我問了一下賣大白菜的去年多少錢一斤,他說是3毛,現在是一塊五,我覺得這就是通貨膨脹,就是消費水平上漲,在這種市場上,老百姓是絕對的弱勢。所以2010年中國的經濟會不會出大問題的,關鍵是老百姓能不能承受得了。現在中國怎么辦?如果繼續像2009年那樣大的貨幣投放量,則通貨膨脹不可避免,反過來,如果停止投放貨幣,則產能過剩的問題又無法解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