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轉基因主糧問題的真相與危機
民心
目 錄
7 張啟發的BT轉基因水稻對人體是否有毒?
1 世界各國對待轉基因食品的態度
美 國
【核心提示】目前全球沒有任何地區商業種植轉基因小麥,因為消費者和食品行業強烈反對轉基因小麥。歐洲、日本和其它亞洲國家一直強烈反對轉基因小麥。
1.美國轉基因主糧小麥未獲商業化種植
據美國西部資源組織委員會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發展轉基因小麥的努力獲得成功,那么美國小麥價格可能會下跌40%,甚至更多。這份報告稱,歐洲、日本和其它亞洲國家一直強烈反對轉基因小麥。如果美國商業種植轉基因小麥,那么這些國家的買家可能會從其它地區尋購小麥。美國硬紅春小麥價格可能會跌40%,杜倫麥價格可能跌57%。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經學家稱,在美國推廣轉基因小麥是一種非常冒險的行為。任何的轉基因小麥距離商業推廣仍需要數年的時間,因為孟山度公司、道氏公司以及其它研究機構仍在通過基因修正及其它方式來改善小麥。由于農戶轉播經濟效益更高的農作物,因而近幾年來美國小麥播種面積逐年下滑。一些小麥行業人士已經要求孟山度公司和種子公司研發更好的小麥種子。目前全球沒有任何地區商業種植轉基因小麥,因為消費者和食品行業強烈反對轉基因小麥。孟山度公司2004年取消了商業推廣Roundup Ready春小麥的計劃,當時該行業擔心新型小麥可能傷害美國出口生意。孟山度公司去年表示,已經開始一種新型的轉基因小麥研究,使小麥作物更能夠抵抗干旱,單產更高。(來源:美國西部資源組織委員會WORC報告 2010年1月)
2010年2月9日,來自26個國家的233個消費者和農民團體已經加入了“全球反轉基因小麥”(Definitive Global Rejection of GM Wheat)聲明,以阻止轉基因小麥的商業化,并提醒孟山都生物技術公司對(小麥)這一主糧農作物的轉基因改造不能被農民和消費者接受。233個團體簽署的這份聲明是由15個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的農民和消費者團體最先發起的。(來源:美國西部資源組織委員會WORC報告 2010年2月)
2.對健康和環境有風險?轉基因在美國遭到阻擊
——專訪“綠色和平”科學顧問杜琳·斯德賓斯基教授
記者:目前在美國,有沒有主糧作物進行了轉基因商業化種植?
杜琳·斯德賓斯基:至今沒有一個主糧進行轉基因商業種植。美國大面積種植的只是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木瓜,都不是人類的主食,而且,大豆和玉米主要用于飼料。美國人吃的食品,的確有一部分屬于轉基因食品,但一丁點的轉基因大豆油、玉米粉,跟你面前的一整條面包、一大盤意大利面全是轉基因食品,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小麥是美國人和加拿大人的主糧。孟山都公司曾向美國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提出申請,進行轉基因小麥的商業化種植,但遭到農民協會的強烈反對。農民團體發出公開信,要求孟山都公司撤回申請。因為農民清楚,轉基因小麥根本沒有海外市場,歐盟和日本將拒絕進口轉基因小麥,轉向其他進口來源。加拿大政府看到國內一面倒的反對聲音,加上環境風險的考慮,極可能作出駁回申請的決定。孟山都公司認為,如果被一個如此重要的國家政府駁回,那對他們極為不利。于是,今年上半年,他們主動同時從加拿大和美國政府撤回了申請。
記者:這么說,在美國,轉基因食品也遇到很大的阻力?
杜琳·斯德賓斯基:是的,轉基因公司一直遭到反擊,而且反擊的力度越來越大。這一年來,加州有3個縣進行了全民公決,決定禁止在自己的縣里種植轉基因作物。這是從歐洲學來的。在歐洲的一些地方,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轉基因食品,將自己的地區劃為“非轉基因凈土”,現在這種方法也傳入了美國,而且會繼續傳播開去。有一家美國企業在加州做一個藥用轉基因水稻的田間試驗,遭到當地農民的反對,被農民們踢出了加州,轉到了密蘇里州。現在,加州農民已在接觸密蘇里州的農民,讓他們警惕這個公司的行為。
記者:美國的轉基因科學家和轉基因生物公司,是不是很希望看到中國的轉基因水稻能夠商業化種植?
杜琳·斯德賓斯基:那當然。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人經常拿中國種植轉基因棉花的例子到處宣傳,說發展中國家從轉基因棉花中得到了好處,如果中國再商業種植轉基因水稻,那會是他們很有力的宣傳武器。再說,轉基因小麥的商業化種植申請失敗后,還沒有一種主糧是轉基因食品,他們很希望看到有一種作為主糧的轉基因作物被廣泛種植。
目前來看,因為水稻的種子市場比較分散,國外大的種子公司還很難從中國稻種市場上得到直接利益,但是,大企業的目光是長遠的,從轉基因小麥的申請失敗來看,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害怕他們推出的產品,再遭到農民和政府的反對,因此,他們很高興看到中國的科學家來推動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生產,由中國科學家本身來承擔風險。一旦商業化種植成功,這些大的外國生物技術公司再來染指這個產業,通過大量收購有專利權的中國生物公司,來壟斷種子市場。
(作者:劉鑒強 來源:《南方周末》 2004年12月10日)
3.加州三縣投票公決禁止種植轉基因
據加州農民網消息 2004年3月2日,加州門多西諾縣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轉基因作物和動物的縣。H號法令得到56%的選民投票支持。
2004年8月9日,加州三一縣成為美國第二個禁止轉基因作物和動物的縣。
2004年12月2日,加州馬林縣就是否禁止轉基因作物和動物舉行全民公決, B號法令獲得56.55%的選票支持。(來源:加州農民網)
4.美國超市大豆制品基本是非轉基因的
徐開彬
雖然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轉基因大豆每年達幾千萬噸,占中國大豆市場的70-80%,中國的大豆油、豆奶、豆腐大多都成了轉基因大豆的制成品,可是,美國的超市大豆制品卻基本上是非轉基因大豆制成的。筆者于今天在美國一超市購物時順便用手機拍攝了一些照片,這些豆奶、牛奶、豆腐、雞蛋包裝盒上都印有“ORGANIC” (有機產品)字樣,如 “ORGANIC SOYMILK”(有機豆奶),“ORGANIC MILK”(有機牛奶),有英文和韓文的豆腐加有“USDA”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首字母縮寫)認證的“ORGANIC”(有機)或者“NON-GMO”(NON-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的縮寫,非轉基因)字樣,最后兩張是“ORGANIC EGGS”(有機雞蛋),完全不是轉基因大豆制品,讀者可以從這些照片的包裝盒上看到這幾個關鍵字。
美國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在美國本土主要是用于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再就是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中國,去喂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
最后,筆者也轉一家美國網站對未來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食物市場趨勢的預測:
標題:今年更多的美國農民種植非轉基因大豆
更多的農民決定種植非轉基因大豆,轉基因大豆種植的畝數出現下降,自1996年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大豆較低的期貨價格,具有吸引力的非轉基因大豆的溢價,不斷上漲的轉基因大豆種子的價格,都使得美國農民今年開始更多地種植非轉基因大豆。來自于大豆協會、大學與糧商的代表一致認為,對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在增加,使得農民更多地種植非轉基因大豆。
原文鏈接:http://www.non-gmoreport.com/articles/mar09/farmers_planting_non-gmo_soybeans.php
(作者系旅美學者,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助理教授)
5.美國人主食不吃轉基因食品
作者:亦明 來源:天涯社區
玉米在美國主要用于飼喂牲畜及作有機燃料(美國人喜歡吃的青玉米,極少是轉基因的),大豆和Canola用于榨油。
所謂“美國食品”,指的是貨架上的成品或半成品。例如,披薩餅中含有豆油,而根據美國大豆60-70%以上是轉基因大豆,則可以大致推測這個披薩餅有這么大的可能“含轉基因成分”。由於很多食品都含有豆油,結果就得出了這么個“大約莫”的60-70%。依此類推,假如蛋糕里含有玉米粉,則這個蛋糕就有和當年轉基因玉米占玉米總量百分比相應的可能“含轉基因成分”。
實際上,說一個食品含有 “轉基因成分”,就是意味著它或者含有轉基因本身(DNA),或者含有轉基因的產物(蛋白質),或者是轉基因的目的產物(如含有某種特殊脂肪酸)。而豆油中則既沒有核酸,也沒有蛋白質,它怎么能夠被說成“含有轉基因成分”呢?(含有特殊脂肪酸的轉基因大豆很少。)所以說,用“美國市場上的食品70%都含轉基因成分”來證明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欺騙。
實際上,這句話的英文是這樣的:“Recent estimates suggest that more than 60% of food products on US shelves may contain at least a small quantity of some crop that has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最近的估計表明,美國市場貨架上超過60%的食品可能含有至少是少量的轉基因作物。http://www.geo-pie.cornell.edu/crops/eating.html)”。說“60%的美國食品”含有“至少是少量的轉基因作物”,是準確的、科學的說法,而把它們說成是含有“轉基因成分”,并且故意刪去“至少是少量的”這幾個字,那就明顯是在進行欺騙。
確實,大豆、玉米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美國人的食品中的輔助食品。這些植物的轉基因產品在美國食品中,即使是真的含有“轉基因成分”,在比重上也可以說是“極為少量”的。如上面所舉的蛋糕的例子——玉米粉在蛋糕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而且人們也不拿蛋糕當主食。而大米、玉米是亞洲人的主食,是人們每天都要大量攝取的食物。
(亦明:方舟子在轉基因問題上肆無忌憚的欺騙 來源:天涯社區)
歐 盟
1.歐盟解禁轉基因食品之路仍很漫長
【核心提示】自1998年以來,歐盟便沒有批準過任何一種新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從而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禁令”。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態度,引起了美國等轉基因產品生產大國的強烈不滿。2003年5月份,美國還與加拿大、阿根廷等國聯手,將官司打到了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委員會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70%的歐洲人不想吃轉基因食品,94%的歐洲人希望能自己選擇是否購買含轉基因物質的產品。
2003年12月8日,歐盟委員會有關允許一種轉基因玉米上市的建議遭到歐盟一專家委員會的否決,顯示歐盟在解禁轉基因食品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意味著歐美圍繞轉基因食品的貿易摩擦還將繼續下去。
對歐盟國家來說,轉基因食品問題因為事關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因而成為一個頗具政治敏感性的議題。雖然歐盟各國對轉基因作物并沒有明文禁止,但自1998年以來,歐盟便沒有批準過任何一種新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從而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禁令”。
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態度,引起了美國等轉基因產品生產大國的強烈不滿。美國人一直指責歐盟出于保護市場的目的,阻止轉基因產品的進口與銷售。今年5月份,美國還與加拿大、阿根廷等國聯手,將官司打到了世界貿易組織。
為平息美國的不滿,同時也是為了在“打官司”時有更多的法律依據,歐盟于10月份通過了兩項關于轉基因產品上市許可和標簽的新條例,允許符合條件的轉基因食品在其市場銷售,從而在法律上為解除歐盟的禁令鋪平了道路。但是,歐盟一些國家對轉基因產品的疑慮并未消除。
根據新條例,一種轉基因產品要想上市,必須獲得多數歐盟成員國的同意。今年11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建議,要求批準瑞士先正達公司生產的代號為“Bt-11”的轉基因玉米可在制成罐頭后在歐盟市場銷售。由于這是歐盟新轉基因產品管理條例通過后的首次申請案例,因而被廣泛認為是歐盟解禁轉基因食品的“試金石”,備受各界關注。
雖然歐盟委員會在投票前呼吁各國應在“科學”的基礎上作出決定。但是,在由歐盟15個成員國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中,歐盟委員會的建議只獲得英國、西班牙等6國的支持,法國、奧地利等6國投了反對票,而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則棄權。該建議因而遭到否決。
應當說,此次投票結果有些出乎意料。此間分析人士大都認為,歐盟沒能在轉基因食品問題上取得突破,主要還是因為歐盟大多數消費者仍然對轉基因產品感到“恐懼”并充滿戒心。歐盟委員會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70%的歐洲人不想吃轉基因食品,94%的歐洲人希望能自己選擇是否購買含轉基因物質的產品。
此外,歐盟與美國在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上的巨大差距,也是歐盟不愿意完全開放轉基因產品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美國是在轉基因技術研究方面投資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播種最廣泛的國家,占到了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66%。相形之下,歐盟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大豆、玉米和油菜等,耕種面積僅占世界轉基因作物面積的0.3%。
歐盟在轉基因產品問題上的保守態度,肯定會使歐美在轉基因問題上的爭執繼續下去。實際上,早在歐盟剛剛通過新的轉基因條例不久,美國政府便直截了當地表示了不滿,并明確表示在世貿組織的轉基因官司還要接著打下去。歐盟此次投票表決的結果,只會讓美國人更加認定歐盟新條例只不過是一種表面文章罷了。
根據歐盟的相關規則,“Bt-11”轉基因玉米上市的申請將提交到歐盟農業部長理事會進行討論,那就至少要花費3個月的時間。對等候在歐盟市場外的轉基因食品生產商來說,歐盟的轉基因食品解禁之路還很漫長。(作者:田帆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3-12-10)
2.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正在退縮
作者:威廉·恩道爾 來源:《糧食危機》后記
在我撰寫這篇后記時,迄今為止對轉基因生物全球擴散持最強烈反對意見的歐盟正在退縮。2006年9月,WTO部分公開了2003年美國總統布什訴歐盟在批準轉基因生物時存在事實上的暫停一案作出的裁決。WTO的法官指出,鑒于歐盟委員會在應訴期間改變了將一系列不同的轉基因品種進行商業應用的審批程序,所謂的暫停或官方禁止因而也就不存在了。遺憾的是,這正是事實。
由瑞士農業部官員克里斯汀·哈伯利主持的WTO三人特別法庭,初步裁定歐盟自1999年6月至2003年間,在審批轉基因生物產品時存在“事實上”的暫停,這與歐盟聲稱不存在這種暫停相矛盾。WTO的法官們認為,歐盟沒有履行歐盟自己的規定,導致其在履行WTO的義務方面發生了“過分的延誤”,因而“有罪”。
根據泄露出來的文件,這個秘密的WTO特別法庭還裁決,提交給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由歐盟政府進行種植特定轉基因植物正式審批的27個特定轉基因產品中有24個被過分延誤了。
WTO特別法庭還建議由WTO爭端解決機構(DSB,世界貿易的警察)呼吁歐盟采取實際行動,“以依照其根據(WTO的)《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規定應履行的義務行事”。這個協議在逃避動植物衛生檢疫方面聲名狼藉,允許農業綜合企業運用WTO至高無上的貿易強權踐踏關注國民健康和安全的國家主權。歐盟如拒絕按照WTO的要求行事,其后果可能是支付每年數億美元的罰金。
歐盟委員會,這個設立在布魯塞爾并掌控著25個成員國約4.7億公民日常生活的強大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不怎么靠譜的官僚機構,在轉基因生物問題上意見不一。來自丹麥的農業委員是轉基因食品的堅定支持者,而來自法律嚴禁轉基因生物的希臘的歐盟環境部長則堅決反對轉基因生物。整個歐盟的農民自發組織了“非轉基因生物”區域,并對政治家施加壓力,要他們不向WTO的要求低頭。民意調查一再顯示,當問及轉基因生物時,超過60%的歐盟公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在寫作本書時,轉基因生物這部重型戰車是否能在全球范圍內被叫停還沒有明確結果。保守的德國新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決意要緩和與小布什的華盛頓之間的冷淡關系。2007年2月,她的內閣召開會議討論扭轉政府審慎的轉基因生物政策,將轉基因生物作為“未來科技”進行推廣。保守的農業部長施霍夫鼓吹從根本上削弱前政府的《基因植物法》。施羅德政府曾經通過法律規定:如果轉基因種子污染了鄰近的農田,種植轉基因種子的農民或企業對非轉基因生物地區的破壞負有賠償責任。這一與美國和加拿大關于轉基因生物的法律責任相對立的規定,已經成為阻止在德國和歐盟大部分地區進行大面積轉基因生物種植的主要障礙。多個規模數千人的農民團體迅速組織起來對此表示反對。這種類似的抵制活動正在波蘭、克羅地亞、奧地利、匈牙利、英國、法國以及整個歐盟范圍內蔓延。
3.孟山都MON810轉基因玉米遭到歐盟多個國家的封殺
【核心提示】1998年,歐盟國家允許商業種植MON810轉基因玉米。但近年來,轉基因玉米遭到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封殺。
2009年4月,德國農業部長Ilse Aigner對孟山都公司的MON810抗蟲玉米頒發了禁令,這種玉米是歐盟唯一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德國現在加入了希臘、匈牙利、盧森堡、奧地利和法國的隊伍,Aigner啟用了歐盟頒布的保護條款。孟山都宣布將對禁令提出訴訟,如果其不能通過司法檢察,德國將被處以700萬歐元罰款。(2009-05-20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周報 )
法國政府于2008年1月11日宣布,當年暫停種植MON810型轉基因玉米,這是法國迄今種植的唯一轉基因作物。法國總理府發表公報說,法國政府將啟動一項歐盟例外條款,暫停種植這種轉基因玉米,等待歐盟司法機構對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許可重新評估。目前,希臘、奧地利和匈牙利等歐盟成員國實施了這一例外條款。(來源:新華社巴黎1月12日電)
2009年12月22日,法國生物技術最高委員會宣稱,該機構經過研究認定,種植轉基因玉米“弊大于利”,這一表態使得法國取消轉基因玉米的種植禁令更加遙遙無期。
除法國外,德國、奧地利、希臘、盧森堡和匈牙利五國也對MON810轉基因玉米下了禁令。(來源:新華網 2009年12月22日)
瑞 士
瑞士全民公決禁止農業在五年內應用轉基因技術
新華網日內瓦2005年11月27日電(記者 李潔) 瑞士27日舉行全民公決,通過了一項5年內禁止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和禁止進口轉基因動物的提案。
根據官方公布的統計結果,55.7%的選民支持這項禁令,44.3%的選民投了反對票;這項禁令的支持者在瑞士全部26個州都占到了多數。滿足了多數選民和多數州支持的雙重條件,全民公決的結果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使瑞士對基因技術的限制成了全歐洲最嚴格的。
瑞士議會2003年曾通過一項法令,規定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在瑞士種植及交易轉基因農作物,但環保人士、消費者團體和農民團體征集了足夠多的簽名向政府施壓,提出5年禁令的提案并要求舉行全民公決。
公決結果公布后,禁令的支持者說,他們的勝利顯然說明瑞士的消費者和農民喜歡不含基因技術的產品,農民們相信“不含轉基因”的標簽更能凸顯瑞士產品的質量。
而政府、企業界和主要政黨都反對這一禁令,并認為現在實施的有關轉基因的法規已經非常嚴格,能提供足夠的安全保證。(來源:新華網 2005年11月28日)
俄羅斯
【核心提示】俄羅斯目前未批準任何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俄羅斯轉基因食品主要來源于進口。95%以上的俄羅斯人同意拒絕使用轉基因產品。2005年11月12日,俄羅斯著名反食用轉基因產品專家、俄羅斯生物學家伊麗娜·葉爾馬科娃走馬上任,當選為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副主席。
1.俄羅斯不種植轉基因作物
作為世界科技大國(包括生物科技)的俄羅斯在轉基因作物問題上卻呈現出了另一種狀態。農業在俄羅斯國家經濟當中一向所占比重不大,雖然多年進口糧食(多為工業用糧和飼料糧,人吃的只進口少量大米)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觀,但農業的壓力似乎并不十分緊迫。例如由于人們生活中習慣了“糖煮水果”這道飯后甜點,俄羅斯的蘋果改良一直進展不大。馬鈴薯在俄羅斯歷來享有“第二面包”之稱,也許正是因為其太重要了,所以俄羅斯不僅至今對轉基因馬鈴薯表示質疑,而且也未允許任何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于俊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03年12期)
2.95%以上的俄羅斯人拒絕使用轉基因產品
《科技日報》莫斯科2008年10月19日電(科技日報駐俄羅斯記者 張浩)近年來轉基因技術在全球發展迅速,俄羅斯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也緊跟世界生物技術的腳步快速發展,但俄羅斯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卻嚴重滯后。
有關資料表明,盡管俄羅斯很少種植轉基因作物,但轉基因食品的進口額一直處于增長狀態,這些轉基因食品主要有大豆、土豆、玉米和紅菜等。
據俄羅斯輿情研究中心調查,95%以上的俄羅斯人同意拒絕使用轉基因產品。他們表示,食用這類食品對他們的健康沒有保證,有可能對他們的后代產生影響。2006年6月1日,近30名民眾在莫斯科俄羅斯衛生和社會發展部大樓門前舉行抗議活動,打著“兒童食品不要轉基因”、“我們的孩子不是試驗的對象”的大橫幅,反對在兒童食品中使用轉基因產品。2008年4月,俄羅斯西北摩爾曼斯克州的青年組織舉行游行,聲稱轉基因食品會導致過敏癥和癌癥,反對政府引進轉基因食品產品,并要求政府禁止轉基因食品在市場上的流通。也有些商店和超市因擔心轉基因食品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往往表示在沒有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之前拒絕銷售。(來源:《科技日報》 2008-10-21)
3.俄著名反轉基因專家走馬上任
《科技日報》莫斯科11月12日電 世界著名反食用轉基因產品專家、俄羅斯生物學家伊麗娜·葉爾馬科娃走馬上任,當選為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副主席。
2005年,伊麗娜·葉爾馬科娃博士著手研究關于小白鼠在食用轉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狀況,發現基因食品影響了小白鼠以及它們后代的健康。這一研究結果為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活體動物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此,伊麗娜·葉爾馬科娃這個名字聞名于世。
根據伊麗娜·葉爾馬科娃博士的實驗數據,在小白鼠交配前兩周以及在它懷孕期間,喂食經過遺傳基因改良的大豆,一半以上的小白鼠剛出生后就很快死亡,幸存的40%%生長發育也非常遲緩,它們的身體都比那些沒有喂食經過遺傳基因改良的大豆的小白鼠所生下來的幼崽小。同時發現,喂食含有基因食品的母鼠和幼鼠攻擊性和焦慮癥狀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
俄國家基因研究會執行主席阿列奧納·沙洛基娜表示,葉爾馬科娃的實驗將推動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盡快籌集資金,開啟一項名為“安全測試”的國際行動,目的是研究轉基因產品對哺乳動物的影響。葉爾馬科娃強調,每年俄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都會發布很多關于轉基因產品潛在危險的報告和論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國公司卻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證據,而對這些報告和論文表示置疑,宣稱轉基因產品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因此,研究人員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獨立測試實驗,找到證明轉基因食品有害性的的確鑿證據。在這一點上,葉爾馬科娃與俄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為了這一目的現在聯合了起來。他們希望讓事實說話,因為科學實驗的結果勝過一切言詞。
葉爾馬科娃認為,一些西方的大型跨國公司將俄作為轉基因產品的實驗場。甚至,在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中,美國直言不諱地向俄羅斯提出了開放轉基因食品市場的要求。她堅信,只要轉基因產品無害性還未被證明,那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風險就會增加,不育癥、過敏癥、慢性中毒,以及基因突變等疾病將隨時可能會將人類逼向絕境。(來源:《科技日報》 2005年11月15日)
日 本
【核心提示】日本對轉基因作物實行嚴格管理和慎重對待。根據“Angus Keid Group”發布的調查,82%的日本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持否定態度。2006年8月,日本禁止進口美國轉基因大米。
1.82%的日本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持否定態度
在日本,現代生物技術在植物育種中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為保證農業轉基因生物 (GMO)的環境安全,農林水產省(MAPP)在1989年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評價指南,該指南指導從事GMO工作的申請人對GMO進行潛在環境風險評估。如果農林水產省認同其評價結果,將批準申請人進行田間試驗。在日本第一例通過環境安全評價的是轉基因抗病毒番茄,十多年來,已經有60例轉基因植物通過農林水產省的環境安全評價,這些轉基因植物是由日本公司、研究機構及國外公司研究和開發的。目前,日本只批準了轉基因康乃馨的商品化種植。
盡管日本政府對轉基因作物、食品和飼料進行安全評價,但由于全球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日益擴大,日本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仍然心存疑慮。一些民間組織如消費者組織對轉基因作物持反對立場,并發起了一系列反對轉基因作物、食品和飼料的抗議活動,各種媒體在相關報道上也起了重要的負面影響。一些記者甚至科學家也加入到了抵制轉基因作物的行列。
根據“Angus Keid Group”發布的調查, 82%的日本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持否定態度。最近由日本一所大學的研究者開展的調查表明,對轉基因食品持肯定態度的消費者的比例已由1997年的45%降至31%。東京市政府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總之,過去的兩年里,不愿意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的比例明顯上升,目前這一比例為90%左右。
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的否定態度已開始影響日本的食品加工業。例如,幾乎所有的釀酒商已開始停止使用轉基因產品釀造啤酒;相當一部分生產傳統日本食品如豆腐的公司開始使用非轉基因原料,并標記上“沒有使用轉基因大豆”。因此,要求對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作物分開貯運的呼聲越來越高。(王青立等:“日本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管理” 來源:《世界農業》 2002年5期)
2.日本封殺美國轉基因大米
2006年8月22日消息:自檢查發現美國長粒大米內含有未能批準的痕量轉基因成分后,日本衛生部已經暫停進口美國所有長粒大米。這種轉基因大米由德國拜耳公司發現,隨后該公司通知了美國官方。目前這種轉基因大米并未在美國得到銷售批準,但是其他含有同樣蛋白基因的轉基因大米得到了銷售批準。(來源:農業部中國農業信息網 國際動態)
2006年8月,美國農業部對外宣布在美國市場上發現有未經批準的轉基因稻米LL601流通,歐盟委員會隨即通過控制措施,要求進口自美國的大米出具不含有轉基因稻米(LL601)的證明書。而在10月,歐盟委員會又進一步要求對進口的美國大米進行強制檢測,而不是先前的隨機抽檢。由于該控制措施極為嚴格,可以說,目前歐盟實際上已停止從美國進口所有品種的大米。日本衛生部則在8月就宣布暫停進口所有美國長粒大米。(來源:2007年01月15日 第一財經日報)
印 度
【核心提示】由于遭遇強烈抗議,印度暫停引進轉基因茄子。現階段,棉花是唯一一種在印度獲得商業化種植許可的轉基因作物。
印度政府9日決定,在進一步研究結果問世前,暫停商業化種植一種有“美國血統”的轉基因茄子。“在獨立科學研究得出令公眾與科學家滿意的結果前,出于對人類健康與環境長遠影響的考慮,我們決定暫停引進BT茄子,”印度環境和林業國務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說,“(引進BT茄子)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眼下)公眾持消極態度。”
拉梅什說,現階段,不會封殺這種轉基因茄子,但暫停引進并不意味著有條件接受。
德新社說,轉基因后的BT茄子可以抗擊病蟲害,其種子由美國孟山都公司與印度麥克公司合作研發。印度基因工程審查委員會去年10月批準引進種植這種轉基因茄子,委員會認為這種轉基因茄子符合生物安全標準,可以減少使用殺蟲劑,增加收成。不過,印度引進BT茄子引發科學家與人權組織的強烈抗議,印度11個邦政府說,他們不會引進這種轉基因茄子。現階段,棉花是唯一一種在印度獲得商業化種植許可的轉基因作物。(來源:新華網 2010年02月11日)
2 阿根廷:全球第一個轉基因實驗品
根據威廉·恩道爾《糧食危機》一書摘編
【核心提示】到2004年,阿根廷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僅次于美國,全國48%的土地被用來種植轉基因大豆,其中90%以上是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大豆品種,而種植這種種子一定要用孟山都公司提供的農藥。由于種子和農藥都要從美國公司購買,以及孟山都公司在專利費上所持的強硬立場,僅僅十年時間,在技術進步的名義下,阿根廷的糧食自給能力逐漸喪失,整個國家的農業經濟徹底受控于外國權勢集團。
阿根廷成為第一個實驗品
到20世紀80年代末,一個由接受過遺傳學訓練的、虔誠的分子生物學家組成的全球網絡已經形成。與此同時,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的一個龐大的轉基因項目也正式啟動。該項目的實施地點選中了阿根廷,在那里,戴維·洛克菲勒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大通曼哈頓銀行已經與新任的總統卡洛斯·梅內姆建立起了密切的關系。阿根廷的農業用地被確定為轉基因作物的第一個大規模實驗場,阿根廷的人民也因此成為轉基因作物的第一批活體實驗品。
到2004年,阿根廷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3400萬英畝(約1375.9萬公頃),在種植面積上僅次于美國。轉基因農業的歷史和阿根廷的“大豆革命”,是一個國家在“進步”的名義下全面失去糧食自給能力的典型案例。
1991年,早在美國批準和開始進行田間實驗好幾年之前,阿根廷就成了開發轉基因作物的秘密實驗室。這個國家的老百姓變成了這個項目的活體實驗品。
委員會總是秘密碰頭,討論結果也從未公之于眾。它只是充當了轉基因種子跨國公司的代言人。這毫不奇怪,因為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來自孟山都、先正達、陶氏益農等轉基因生物巨頭。
1996年,在決定許可種植孟山都的轉基因抗農達大豆之后,阿根廷隨后發生了一場革命,它被倡導者們贊頌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阿根廷轉基因大豆革命的結果,至少在一個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這個國家的農業經濟被徹底改造了。
20世紀70年代,在債務危機之前,大豆在這個國家的農業經濟中所占地位微不足道,種植面積只有9500公頃。在那些年月里,一個典型的家庭農場種植多種蔬菜和糧食作物,還養些雞,有的還養有少量的牛,來生產牛奶、奶酪和牛肉。
在改種孟山都大豆和采用大規模生產技術四年之后,到2000年,轉基因大豆的播種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到2004年,面積擴大到1400萬公頃以上。大型農業收割機械大量砍伐森林,并掃蕩由當地農民占據的土地,以便為大豆種植提供更多的土地。
阿根廷農業的多樣性——一壟壟玉米地、麥田和廣闊的牧場——被迅速改變成了種植單一農作物的地區,就像埃及的農作方式在19世紀80年代被棉花取代并被摧毀一樣。
到2004年,這個國家所有農業用地的48%被用于種植大豆,其中90%~97%種植的是孟山都的轉基因抗農達大豆。阿根廷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毫無控制的轉基因實驗場。
1988~2003年間,阿根廷的奶牛農場減少了一半。破天荒第一遭,牛奶不得不以比國內高得多的價格從烏拉圭進口。隨著機械化的單一種植大豆的農作方式迫使數十萬農民離開土地,貧困和營養不良現象大量出現。
在風平浪靜的20世紀70年代紐約的大銀行進入之前,阿根廷的生活水平是拉丁美洲最高的國家之一。官方公布的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人口比例1970年僅為5%,到1998年,這個數字陡升至30%。而到了2002年,又激增至51%。以前在阿根廷聞所未聞的營養不良現象,到2003年上升到約占3700萬總人口的11%~17%。
在因國家拖欠債務而引發的全國性嚴重經濟危機當中,阿根廷人發現,他們已經不能再依靠小塊土地生存。這些土地已經被大片的轉基因大豆所占據,甚至堵死了種植能維持生存的一般作物的出路。
在外國投資者和孟山都、嘉吉等農業綜合企業巨頭的支持下,阿根廷的大土地所有者有條不紊地采取行動,從無助的農民那里奪取土地,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得到了國家的支持。
農民們突然接到通知,他們的土地已經劃到了別人的名下。通常,如果他們拒絕“自愿”離開,武裝團伙就會偷走他們的牛,燒毀他們的莊稼,而且威脅他們還要吃更多的苦頭。轉基因大豆出口的巨額利潤的誘惑釀成了全國各地圍繞傳統農作方式的暴力騷亂。
幾年之內,超過20萬的農民和小農場主被逐出自己的家園,為大型商業化農業大豆種植商讓路。
孟山都用欺騙手段進行征服
由于阿根廷的國家《種子法》并不保護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種子專利,當阿根廷農場主在下一季再次使用其種子時,從法律上說孟山都不能要求他們支付專利費。
但是,收取這種專利費或者說“技術許可費”,是孟山都市場營銷方案的核心。美國和其他地方的農場主必須與孟山都簽訂具有約束力的合同,同意不得再次使用收獲后保存的種子,并且每年要向孟山都支付新的專利費。持民族主義立場的阿根廷國會,拒絕通過新的法律授權孟山都通過由法院施加嚴厲罰款的手段來強制征收專利費。
為了在阿根廷擴展大豆革命,農民們最初以優惠條件購買所需的種子。在最初階段,孟山都故意放棄“技術使用許可費”,以盡可能加速其轉基因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的擴散,特別是盡可能擴大與這些種子一起使用的、擁有專利的草甘膦農達除草劑的使用。銷售抗草甘膦種子的市場營銷戰略背后的險惡用心是,農民們被迫購買專門與種子相匹配的孟山都除草劑。
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土地已經增加了14倍,而孟山都的抗農達大豆種子的走私現象遍布整個潘帕斯平原,并進入巴西、巴拉圭、玻利維亞和烏拉圭。對于其種子非法傳播的現象,孟山都公司卻坐視不管。孟山都的合作伙伴嘉吉公司自己就受到了非法走私轉基因大豆種子的指控,說它將轉基因種子與非轉基因種子混在一起,從阿根廷走私到巴西。
最終,在1999年轉基因大豆引入三年之后,孟山都公司正式要求農民們為種子支付“延期專利費”,盡管事實上這一要求并不符合阿根廷法律的規定。孟山都聲稱,收取專利費是必要的,因為它要收回用于轉基因種子的“研究和開發”的投資。由此孟山都發起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宣傳運動,目的是將自己裝扮成農民們濫用和“盜竊”行為的受害者。
2004年初,孟山都緊鑼密鼓地對阿根廷政府施壓。孟山都宣布,如果阿根廷拒絕承認“技術許可費”,它將在進口大豆的地點諸如美國和歐盟強制收取專利費。在這兩個地方,孟山都的專利都是得到承認的。這一措施意味著,阿根廷商業化農業的出口市場將受到毀滅性打擊。而且,孟山都進一步威脅說,將阻止阿根廷銷售所有的轉基因大豆,并聲稱在所謂的“黑市”中銷售的85%以上的大豆都是由農民們非法再次種植的。之后,阿根廷農業部長米蓋爾·坎波斯宣布,政府與孟山都公司達成了協議。
阿根廷農業部擬成立一個由其管理的“技術補償基金”。農民們不得不向糧食儲運加工商或嘉吉公司等出口商支付幾乎高達轉基因大豆銷售額1%的專利使用費。這種使用費在加工場所收取,農民們除了乖乖付錢之外毫無選擇,因為他們必須加工自己的收成。然后,這筆使用費再由政府返還給孟山都公司和其他轉基因種子供應商。
盡管農民們提出強烈抗議,但“技術補償基金”還是于2004年底開始實施。
到2005年初,盧拉總統領導下的巴西政府也舉起了白旗,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首次使種植轉基因種子在巴西合法化。到了2006年,阿根廷、巴西,加上由孟山都轉基因大豆主導的美國,占據了世界大豆產量的81%以上,因而保證了世界上豆粉喂養的所有動物實際上都在食用轉基因大豆。
結果是,由于經濟危機惡化,饑餓遍布這個國度。由于擔心糧食危機引發騷亂,在孟山都和嘉吉、雀巢、卡夫食品等國際大豆用戶的幫助下,阿根廷政府向饑餓的人群提供免費食品。因此,用大豆制成的食品被到處分發,其中伴有培育更大的國內大豆消費市場的動機。
一場全國性的推廣運動開始了,它鼓勵阿根廷人用大豆來替代新鮮蔬菜、肉、奶、蛋等健康食物。杜邦農業科學公司建立了一個組織,并給它起了一個聽起來很健康的名字“生命蛋白”,目的是宣揚人類應食用大豆,盡管原來種植大豆的意圖是作為動物飼料。作為這場推廣運動的一部分,杜邦向數千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窮人分發大豆強化食品。在所有國家當中如此眾多的人口直接食用大豆,這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到目前為止,阿根廷人在很多方面都成了活體實驗品。
政府和私營公司大肆鼓吹大豆食物對健康有巨大的好處,可以代替牛奶或肉類蛋白。但是,這種宣傳純屬謊言。它故意忽略了這樣的事實:以大豆為基礎的食物不適合人類長期食用。而且研究已經證明,與用母乳或牛奶喂養的嬰兒相比,用豆奶喂養的嬰兒的過敏癥發生幾率會大大提高。他們并沒有告訴阿根廷人,未經加工的大豆和經過加工的大豆均含有一系列有毒物質。如果大豆作為人們食物中的主要成分,這些物質會損害健康并可能導致癌癥。他們絕口不提,大豆含有一種抑制劑——胰蛋白酶,瑞典人的研究已經將這種物質與胃癌聯系起來。
在農村,大規模單一種植大豆的農作方式的后果更是可怕。因為農達把除了經過基因改造能夠“抗草甘膦”的孟山都大豆之外的所有植物都殺死了。
200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噴灑不僅殺死了附近農民的莊稼,他們養的雞也死掉了,其他牲畜尤其是馬匹也受到了嚴重影響。老百姓則因除草劑出現嚴重惡心、腹瀉、嘔吐和皮膚損傷等癥狀。有報告稱,轉基因大豆種植田附近產下的動物出現嚴重的器官畸形,香蕉和甘薯也變得奇形怪狀,湖里突然漂滿死魚。有些農戶報告說,鄰近的大豆田噴藥之后,他們孩子的身上出現了奇怪的斑點。
對珍貴的林地的破壞更大。這些林地被推土機推掉,以便大規模種植大豆,這種狀況在巴拉圭附近的查科地區和永加斯地區尤為嚴重。森林的破壞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急劇增加的醫療問題,包括黑熱病,這是一種通過沙地蒼蠅傳播的寄生蟲病,治療費用極其昂貴,而且會留下嚴重的疤痕和其他畸形。在恩特雷里奧斯省,120多萬英畝(約48.6萬公頃)森林到2003年被全部夷為平地,而到這個時候,政府才終于頒布毀林禁令。(摘自威廉·恩道爾《糧食危機》 第八章 P148)
3 轉基因種子優勢之疑
1.轉基因種子的優勢之疑
【核心提示】轉基因棉花會出現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次生害蟲頻發,農藥用量加大;二是其他病害易發,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人員經過歷時7年的跟蹤調查后發現,這些農戶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經濟效益最大,但情況從第四年開始發生逆轉。
方立鋒并不認同農業部在給本刊記者回復中闡述的轉基因種子優勢。他說,即使以轉基因棉花為例,它也使棉農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轉基因棉花會出現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次生害蟲頻發,農藥用量加大。一方面,棉鈴蟲的抗性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江蘇沿海地區農研所的調研發現,次生害蟲日益嚴重,并成為棉花的主要蟲害。次生害蟲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持續大量的農藥投入,并且使用的農藥將越來越多。
二是其他病害易發,無法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江蘇省種植轉基因棉花的實際案例表明,轉基因棉花更容易得黃萎病和枯萎病,造成的減產嚴重。揚州大學的科研小組研究得出,轉基因棉花不能更好地應對高溫條件。
據2006年8月4日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所發布消息:中美兩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歷時7年的聯合研究表明,盡管Bt轉基因棉花能有效控制棉鈴蟲,但長期種植會導致其他害蟲肆虐,這使得中國種植的Bt轉基因棉花長期經濟性不如預想。
由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的這一項目,是世界第一個對轉基因棉花種植狀況進行長期跟蹤和評估的課題。科學家調查的Bt轉基因棉花是第一種投入商業種植的轉基因棉花。它因在棉花基因組中插入蘇云金桿菌(Bt)基因而得名,能分泌毒素殺死棉田最主要的害蟲棉鈴蟲。早先的一些小規模研究表明,轉基因棉花能有效提高棉田單產、降低殺蟲劑用量,有較好的經濟和環保效益,因此已陸續在美國、中國和印度等多個產棉國推廣。
中美兩國科學家對中國481戶棉農的長期研究揭示了問題的另一面。研究人員經過歷時7年的跟蹤調查后發現,這些農戶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經濟效益最大,他們的平均殺蟲劑用量比種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
但情況從第四年開始發生逆轉。轉基因棉花盡管抑制了棉鈴蟲,但它無法殺死盲蝽等其他害蟲,導致盲蝽侵害棉田。當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殺蟲劑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種植戶高了3倍,而他們的收入卻低了8%。到第七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所使用的殺蟲劑,已明顯高于普通棉花種植戶,加上轉基因棉花種子成本也較高,使棉花種植戶的收入大幅下降。
康奈爾大學教授、這一研究的美方負責人平斯特拉普·安德遜說,早先科學家曾認為Bt轉基因棉花可能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棉鈴蟲產生抗藥性,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轉基因棉花無法對付的“次生害蟲”會造成更大的危害。他認為,只有盡快開發出抑制其他害蟲的方法,才能讓Bt轉基因棉花產生明顯的效益。(來源:《瞭望》 2010年第6期)
2.轉基因植物真的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嗎?
2004年10月,美國生物技術信息網(BioTech InfoNet)報告,題為《美國遺傳工程作物及其農藥使用:第一個九年》(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and Pesticid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rst Nine Years)。( http://www.biotech-info.net/Full_version_first_nine.pdf)。主要結論:“‘轉基因植物減少農藥的使用’這個說法沒有根據”(Pesticide Reduction Claims are Unfounded)。它提供的具體數據:三大轉基因作物,玉米、大豆、棉花,在1996-1998三年間,減少了農藥使用量2060萬磅,但是從1999到2004年六年間,這些植物的農藥用量卻增加了1億4千3百萬磅。也就是說,九年之間,轉基因作物的農藥用量凈增1億2千2百萬磅。(來源:美國生物技術信息網報告 P39 2004年10月)
4 跨國公司及中國科學家利益集團
轉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
【核心提示】據恩道爾《糧食危機》一書介紹,洛克菲勒基金會及其旗下的研究機構,孟山都公司、陶氏化學、杜邦等農業化學巨頭和美國政府是發動“轉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控制世界糧食生產,最終控制世界。
洛克菲勒基金會
1.控制世界糧食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栽培起來的得意門生,截至1973年,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他完全掌控著。
——基辛格在嘉吉公司和其他糧食貿易集團的支持下開始了他的侵略性糧食外交政策,他把這種政策稱為“糧食武器”。
2.發動轉基因革命
——在發動轉基因糧食作物“基因革命”以及這場“革命”向全世界擴散的過程中,美國政府充當了主要推手,這一點毋庸置疑。政府與孟山都、陶氏化學、杜邦等農業化學巨頭一唱一和,就好像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融為了一體。
——在整個綠色革命的進程中,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和中央情報局在對外政策目標方面通力協作,攜手并進。
——在整個基因革命的演進過程中洛克菲勒基金會都處于核心地位。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革命,這個基金會在制定改變人類飲食方式的戰略和手段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甚至能讓全世界斷糧。
3.控制世界人口
——1974年,美國政府的少數要員收到了《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這份報告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提出,由基辛格起草完成,其主旨是實施“世界人口行動計劃”以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數量。
——到基辛格受命起草《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文件的時候,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研究所與研究中心網絡已經逐漸為控制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研究與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精心培養轉基因科學家
——約翰三世的農業發展理事會還為經過精心挑選的幾所亞洲大學聘請了美國大學的部分教授來培訓新一代的科學家。最好的科學家會被選送到美國攻讀農業科學的博士學位。從跨出美國大學校門之日起,這些科學家就會遵循洛克菲勒的農業發展觀而賣命工作。這個精心構建的網絡將在日后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全球傳播轉基因農作物應用的戰略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與福特基金會的慷慨資助,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就能夠做到將第三世界的農業科學家和農學家送到美國去“學習掌握”現代商業化農業生產的理念,并將其帶回他們的祖國。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為在自己的祖國推廣美國的商業化農業建立了一個非常珍貴的具有影響力的網絡,而且這些活動都是以發展科學和高效的自由市場農業為名開展的。
下面介紹一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或資助的主要研究機構。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
世界最大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聯盟———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成立于1971年,是一個戰略聯合體,由國家、國際及區域組織、私人基金會組成,為15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提供經費,與各國農業研究系統、民間機構、私人部門有合作關系。自1984年中國加入CGIAR以來,在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CGIAR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在農業發展政策、種質資源交換、新品種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CGIAR已成為中國農業科技合作領域的重要伙伴。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IRRI)是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一個下屬機構。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創辦,并得到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贊助。
中國水稻研究所(CNRRI)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由國務院于1981年批準在杭州建立,由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洛克菲勒基金會共同投資的受農業部和浙江省雙重領導,中國農業科學院管理的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水稻研究所。“九五”期間,合作伙伴由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美國洛氏基金會等國際組織(機構)以及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等國家科研單位,逐步擴展到歐盟、東南亞以及國際性大公司。(來源:中國水稻研究所網站)
孟山都公司
孟山都公司就世界上第一號轉基因公司,總部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它是轉基因種子的主要供應商和化學除草劑草甘膦(孟山都稱其為農達系列除草劑)的世界最大生產商。
——孟山都創立于1901年,最初生產硫酸等工業化學品。它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多氯聯苯(PCBs),并向其他企業發放生產這種產品的許可證。后來證明,這種東西會造成嚴重的大腦損害、生育缺陷和癌癥。
——孟山都曾參與高毒性二英的生產,并生產一種基于二英的致命毒劑——橘劑,這種毒劑曾在越南戰爭中使用。正如一個專業報告所指出的:“從1962年到1970年,美國軍隊在越南噴灑了7200萬升除草劑,其中大部分是橘劑。超過100萬越南人暴露在噴灑之下,另外還有超過10萬美國和盟國士兵。”
——2007年初,英國調查人員披露的英國政府內部備忘錄和證據顯示,孟山都公司曾向威爾士南部一個未劃定隔離線、會滲漏的采石場傾倒約67種化學藥品,包括橘劑派生物、二英和只有孟山都才能生產的多氯聯苯,這個采石場沒有取得接納化學廢料的許可,造成30年后地下水和大氣的污染。
(恩道爾:《糧食危機》)
中國轉基因研究的關鍵性人物
中國轉基因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機構為主,以張啟發、范云六、陳章良、賈士榮、黃季焜等科學家為代表。這些機構和科學家們都與洛克菲勒財團有聯系。下面介紹幾個代表。
張啟發
2009年11月27日,在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種植后,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這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主糧可進行轉基因種植的國家。其中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種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等科研人員培育而成,是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
“張啟發,男,博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其后于該校從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兼任亞洲水稻生物技術合作網絡指導委員會主席。”(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網站)
1.中美國院士
2007年5月1日,張啟發院士又榮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教授還擔任美國Rockefeller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從事農業教學科研工作26年來,主持承擔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項目等二十余項重大(點)研究項目。(來源:新華社及《科技日報》報道資料)
“1988年夏天,……這項國家863高科技生物課題、美國洛氏基金會資助課題‘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標記鑒定和定位的研究’取得可喜進展。”“1990年張啟發參加了用分子標記方法研究水稻雜種優勢遺傳基礎的角逐。這一研究課題很快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1992年被列入美國洛氏基金國際水稻生物技術計劃重大項目。”(來源:《科技進步與對策》 1999年01期作者:魯大安 張春強)
2.被打造出來的院士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農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將張啟發等一批有潛力的青年人送往世界科技前沿深造,張啟發歸國之時,當時的校長孫濟中教授就認定這個小伙子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生命科學研究方法,是華農的未來。
“一窮二白。缺水,建水塔;沒電,買發電機。總而言之,砸鍋賣鐵,舉全校之力為張啟發搭建科研平臺。專門為張啟發組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與此同時,跨學科抽調一批嶄露頭角的學者給他充當助手,并專門開辦7年制本碩連讀的生物技術班,培養后備科研隊伍。
“校方甚至專門為張啟發配備了一位實驗室總管——他過去的老師、曾經當過科技副縣長的章榮德,因為老章既懂業務又懂管理。在張啟發的周圍,孫濟中不止一個,章榮德也不止一個,他們共同造就了張啟發。”(來源:《湖北日報》 2004年4月14日)
其實準確地說,張院士不僅是華中農大打造出來的院士,更是世界銀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基金會打造出來的。更進一步說,張院士更可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推行轉基因革命的急先鋒。
3.變身轉基因科學家
2000年10月,張啟發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發表了一篇論文,最終成為‘轉基因科學家’的領隊。
Jumin Tu, Guoan Zhang, Karabi Datta, Caiguo Xu, Yuqing He, Qifa Zhang, Gurdev Singh Khush & Swapan Kumar Datta. (2000). Field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elite commercial hybrid rice expressing Bacillus thuringiensis -endotoxin. Nature Biotechnology 18, 1101-1104.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報告Bt轉基因的水稻恢復系明恢63及其雜交后代汕優63在田間既抗蟲、又增產。雖然這項研究所使用的轉基因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范云六,水稻材料明恢63和汕優63是謝華安培育出來的,并且田間實驗是在武漢進行的,但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卻是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Swapan Kumar Datta。
4.涉及多項國外專利
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張啟發研究的轉基因抗蟲水稻Bt63涉及多項國外專利。
“轉基因抗蟲水稻Bt63在研發過程中,至少涉及到11 項國外專利。這些專利包括了技術(如合成植物基因和準備方法(EP0413019)等)與基因(如合成殺蟲晶狀蛋白質基因(US5380831)等)。
“這些專利都在包括美國、歐盟、日本與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注冊。專利持有人包括孟山都(Monsanto,美國),拜耳作物科學(Byer Cropscience,德國) 和先正達(Syngenta,瑞士)等國外生物科技公司與科研機構。(來源:綠色和平,2008年4月,國外專利陷阱中的“中國”轉基因水稻)
5.秘密會議:轉基因水稻的首次亮劍
2004年9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咨詢組(成員包括張啟發)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對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提出“在繼續擴大抗蟲棉種植的同時,重點推進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年第五期)
2004年11月底,國家農業部召開的一個討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會議,12月1日會議結束,但是官方沒有公布會議內容。2004年12月9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文章《轉基因稻米:13億人主糧后的利益懸疑》,披露了會議的內容,并指責這些轉基因科學家有謀取私利之嫌。
“張啟發是轉基因科學家,這次北京會議,就討論了他的一個轉基因水稻品種。”(來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
6.湖北非法種植Bt轉基因水稻事件
2005年4月13日,綠色和平組織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非法轉基因水稻污染中國大米》。該報告說:綠色和平于2005 年2 月到2005 年4 月期間,分別四次到湖北省進行實地深入調查,結果發現:“湖北多個地方的種子市場、農技站和種子站已經在非法售賣還沒有通過安全審批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Bt 基因的抗蟲轉基因大米已經污染了湖北的大米市場,并很可能銷售到湖北以外的市場,污染大米、米制品和加工食品;種植轉基因水稻的農民一般不知道這是轉基因品種,只知道是抗蟲的;我們綜合估計湖北去年最少有950-1200 噸轉基因大米已經流入市場。”
綠色和平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和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得出結論:“非法銷售的轉基因水稻可能就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等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轉Bt 基因抗蟲稻,而且我們有理由認為華中農業大學可能就是污染源頭。”(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這就是著名的湖北Bt轉基因水稻事件。
“一位專家對記者說,搞轉基因研究的專家很多人并不缺錢,但是他們希望能夠早點將自己的成果推廣,按照現有的程序,很可能很長時間都批不下來。‘有意或者無意的泄露一些種子,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既成事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這些轉基因的種子作為普通的雜交稻種到地方上進行申請,按國家規定只有轉基因的種子才必須由國家批準,這樣難度也就減少了。’”(來源:《鳳凰周刊》2005年15期 總184期)
湖北省農業廳最終在2005年8月發表聲明,宣布對三家種子公司進行處罰,并徹底鏟除田間的轉基因水稻。2006年1月,向全省發布通知,禁止銷售未經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作物種子。(來源:南方日報 2005年08月11日)
陳章良
男,漢族,1961年2月生,福建福清人,無黨派,1982年7月參加工作,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1.效力孟山都公司
2002年“11月9日,在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美國中心,陳章良校長從華盛頓大學校長Mark Wrightom手中接過‘華盛頓大學杰出校友獎’證書。他是華盛頓大學建校以來首位獲得此獎項的中國留學生。他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Roger Beachy教授,同時參加了第一批的轉基因植物研制。”(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
Roger Beachy教授是美國國際熱帶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ILTAB)創始人、主任,曾與孟山都公司合作開發抗草甘磷的作物。ILTAB得到了美國幾個聯邦機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法國的一個公共研究機構(ORSTOM)的資助,它致力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物技術。ILTAB本來位于加州,后來遷往孟山都公司總部外面的圣路易斯唐納德丹佛植物科學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該中心由孟山都公司耗資超8000萬美元而建。(http://www.grain.org/briefings/?id=140)
大概是因為其導師的這種背景,陳章良才有機會得到孟山都公司的青睞。
據報道“l985年1月歐洲分子生物學學報發表了24歲的陳章良的第一篇論文,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大豆蛋白基因成功地轉移到矮牽牛(茄科植物)上,并使大豆蛋白基因在矮牽牛種子里得到表達。……當陳章良取得這項舉世矚目的成果后,華盛頓大學孟山都公司立即把作為一般學生的陳章良吸收進公司給予專家學者的待遇——專門給他一套精密儀器設備,從事基因工程的研究。這對于陳章良來說,正如虎添翼,到公司不久便在去年6月成功地把抗花葉病病毒基因,轉移到煙草、番茄等作物上去,解決了世界上長期不能解決的防治植物花葉病的難題。嗣后,他又把一種能使昆蟲致死而對人體有利的蛋白基因轉移到蔬菜上去,使蔬菜生長期不用農藥噴殺就能達到防蟲害的滿意效果。這些科研成果都有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給孟山都公司獲得了巨額的專利費。”(《華南熱帶農業大學院校報》 56期 1987年10月20日)
2.支持轉基因,繼續與孟山都合作
果然,后來陳章良成為中國最早公開支持轉基因植物推廣的科學家。
2000年8月21日,陳章良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轉基因作物并不可怕》。
2001年2月16日,“中國青年創新論壇·中關村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陳章良作了題為《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的演講,力挺轉基因食品。(《中國青年報》 2001年2月19日)
2008年01月10日,孟山都全球副總裁Jerry Steiner受陳章良邀請到中國農業大學演講:生物技術—未來全球經濟新引擎。(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
3.領軍廣西農業經濟,又見孟山都
2007年2月,陳章良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2008年4月10日,《小康》雜志專門做了一個報道,其中說:
“1991年,陳章良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參加國際基因工程大會。
“同年的美國洛克菲勒國際會議和國際第三屆植物生物學大會上,陳章良又分別公布了北京大學‘蛋白質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
“無論怎樣,如今的陳章良已經意氣風發地領軍于廣西農業經濟的戰略方陣。”(來源:2008年4月10日,《小康》雜志)
2008年6月25日,陳章良在南寧會見了全球第一大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副總裁麥克凡一行。陳章良說,廣西與孟山都的合作已經有7年多,孟山都公司在廣西推廣的“迪卡007”玉米新品種,填補了廣西高產優質、抗旱耐瘠玉米品種的空白。目前,迪卡007在廣西的推廣面積已近600萬畝。廣西希望能夠跟孟山都公司有更深的合作。(來源:南寧日報 2008年6月26日)
另據廣西科技成果網2008年3月14日的科技成果登記,科技項目“抗旱耐瘠玉米新品種迪卡007的引進與產業化開發”取得重要成果,按照“總公司+區域分公司+經銷商+農戶”模式,六年累計推廣應用迪卡007玉米 1026萬畝,完成計劃的513%。
黃季焜
現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于獲菲律賓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政策,資源和環境經濟政策,價格與市場,食物安全和反貧困政策,國際貿易等研究。(來源:中科院農研中心網站)
我們首先注意到黃季焜是學經濟學的,而且是從事農業科技和食品安全政策研究的,地位重要。
“1990年獲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回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1993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同年去斯坦福大學做合作研究。1994-1995年任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建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以來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同時兼任數個國際組織的顧問和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兼職研究員、教授。”(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2004年這一年,黃季焜沒少為轉基因商業化沖鋒陷陣。
據報道,2004年“6月9日晚7時,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新報告廳舉辦了新一期的名家論壇。中科院創新基地研究員、首席科學家黃季焜,圍繞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政策及其對經濟和貿易的影響等方面為在場的師生做了一場詳實而又精彩的報告。”(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黃季焜: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符合國家利益” 2004年7月6日)
2004年11月,黃季焜接受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今日早報記者采訪,認為“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符合國家利益。推遲產業化的政策成本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浙江轉基因稻米產業化發展是推動中國轉基因產業化的重要進程。”(來源:《今日早報》 2004年11月25日)
幾天之后,農業部即將召開會議討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問題。確實,曙光就在一步之外。
可惜后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被擱置。黃季焜也被綠色和平組織揭露鼓吹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涉及私利。
據南方周末報道:“大力呼吁轉基因水稻的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季焜,其夫人是轉基因科學家賈士榮所在的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又同時在賈士榮任董事的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任職。……賈士榮則是多種身份的人,他是轉基因科學家,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又是創世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董事,有商業利益。而現在,他向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會申請轉基因稻米的商業化生產。”(來源:《南方周末》 2004-12-09 )
5 中國轉基因水稻的專利陷阱
【核心提示】中國目前正在申請商業化的8種轉基因水稻,沒有一種具有獨立的知識產權,而且上述8個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28個國際的專利技術。
郎咸平:綠色和平組織有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題目很有意思,叫做《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當然了,就是孟山都等等,中國目前正在申請商業化的8種轉基因水稻,沒有一種具有獨立的知識產權,而且上述8個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28個國際的專利技術,是誰的呢?是孟山都的,德國拜耳的跟美國杜邦的,它們是真正掌控了水稻的核心技術,因此我們這些個所謂的科學專家,我可以告訴你,他們連最基本的核心技術都不掌控,都是孟山都它們掌控的。
李銀:而且我個人有個觀點,我覺得專家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孟山都他們那個做法背后的目的。我舉個例子,孟山都跟湖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包括先正達、拜耳、杜邦,他們都紛紛跟中國的科研機構合作,這個過程就有陷阱在產生,為什么,它的試驗的品種,植株是孟山都他們提供的,比如第一代轉PEPC基因的水稻,是美國大學研究出來的,第二代的轉基因水稻Xa21,這個型號是美國的實驗室出來的,它們都會受到一個叫做《材料轉移協議》的保護,這個協議看起來好像不是專利申請的那種保護,但是你要知道,中國的研究機構跟他們簽這個協議的時候是必須要簽的,這表示什么呢?這個科研材料在科研的時候可以無償使用,一旦商業化,它必須再跟孟山都等提供植株的公司再談判,談判的過程中要保證提供方的經濟利益。這就是掩埋的陷阱在里面。
郎咸平:我想給觀眾朋友們在圖上解釋一下,我們是如何受制于人的,這個就是整個轉基因水稻的研發流程,是孟山都等公司規定好的流程,你一定要按照這個流程走,因此從細胞染色體開始,一直到完成為止,要經過這么多流程。我要告訴觀眾一件事,第一,走到這兒孟山都等等掌控22項專利,走到這兒,孟山都等等掌控7項專利,這兒6項專利,這兒呢15項專利,在基本元件這塊還有9項專利,也就是說當你做完水稻研發整個流程完成之后,要附22項的錢、7項的錢、6項的錢、15項的錢,還有9項基本元件的錢,你知道這是多少錢嗎?如果中國人都開始吃轉基因稻米以后,我們買米的錢有一大部分將要付到這些專利里面。(來源:廣東衛視財經郎眼節目)
6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
1.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2007年,西班牙科學家J. L. Domingo在一篇綜述中寫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信息,目前國際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全部通過了各國主管部門的危險性評估。這些評估沒有表明這些產品對人類健康有任何危險。盡管如此說得如此明確,但在過去七年間發表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的綜述文章沒有發現,或者只發現極少數量的,關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和動物的毒理學/健康威脅進行研究的參考文獻。本文回顧了Medline數據庫中關于轉基因植物的潛在毒性的科學信息。……參考文獻數量之有限,令人吃驚。并且,絕大多數發表的研究結果都不是制造這些轉基因產品的生物技術公司做出的。本綜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證明轉基因植物/食品在毒理學方面安全的科學證據何在? (Domingo JL.Toxicity studi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07;47(8):721-33. )
即時至今日,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由于試驗數據的缺乏,仍舊懸而未決。
2.轉基因會吃進肚子會被消化降解嗎?
核酸營養品中的DNA是裸露的、比較單純的核酸分子,它們在人的消化系統中確實是很快被消化、降解。而轉基因食品中的DNA,是被包裹在植物組織中、在細胞壁內、并且被染色質緊緊地包裹著,它們在人的消化系統中可以存在很長的時間。這一點,已經被科學試驗充分地證明了。[見:1、Martín-Orúe SM, O’Donnell AG, Ariño J, Netherwood T, Gilbert HJ, Mathers JC. Degradation of transgenic DNA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and maize in human intestinal simulations. Br J Nutr. 2002 Jun;87(6):533-42. 2、Wilcks A, van Hoek AH, Joosten RG, Jacobsen BB, Aarts HJ. Persistence of DNA studied in different ex vivo and in vivo rat models simulating the human gut situation. Food Chem Toxicol. 2004 Mar;42(3):493-502. ] 還有研究表明,飼料中的DNA,甚至能夠進入牲畜的肉體之內,甚至血液之中。[見:Deaville ER, Maddison BC. Detection of transgenic and endogenous plant DNA fragments in the blood, tissues, and digesta of broilers. J Agric Food Chem. 2005 Dec 28;53(26):10268-75.]
另外,在人、畜的腸胃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群體。這些微生物,主要是細菌,與食物中的轉基因直接接觸,轉基因分子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這些微生物的細胞之中。這種可能性也已經被科學試驗所證實。[見:Netherwood T, Martín-Orúe SM, O’Donnell AG, Gockling S, Graham J, Mathers JC, Gilbert HJ. Assessing the survival of transgenic plant DNA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at Biotechnol. 2004 Feb;22(2):204-9.] 由於細菌沒有細胞核,并且其基因組沒有染色質包被,所以轉基因與腸胃微生物基因組發生重組的可能性比人類基因組要大得多。[見:Baur B, Hanselmann K, Schlimme W, Jenni B.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freshwater: Escherichia coli is able to develop natural competence.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6 Oct;62(10):3673-8.] 假如這種重組確實發生(目前尚未證實),則轉基因就能夠在人體內長期存在,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有可能與人類的基因組發生重組。
3.幾個實驗數據
2005年,世界最大的轉基因植物公司——孟山督公司——的科學家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不得不承認說:“從科學的角度講,轉基因在自然界中遷移的可能性根本無法絕對排除”(Gene transfer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remains so infrequent as to be theoretical. Whil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re such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such transfer can never be absolutely excluded),[見:Goldstein DA, Tinland B, Gilbertson LA, Staub JM, Bannon GA, Goodman RE, McCoy RL, Silvanovich A. Human safet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 review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s and future transformation selection technologies. J Appl Microbiol. 2005;99(1):7-23.]
2006年,巴西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報告說:在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中,已經發現了三種抵抗草甘膦的雜草(Three weed species have evolved resistance to glyphosate in GRCs);抗草甘膦的轉基因確實轉移到了非轉基因的canola中(Glyphosate resistance transgenes have been found in fields of canola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non-transgenic);當抗草甘膦基因與其他轉基因(如抗蟲基因)聯手進入野生植物中之后,自然生態系統將會受到影響[Glyphosate resistance transgenes themselves are highly unlikely to be a risk in wild plant populations, but when linked to transgenes that may impart fitness benefits outside of agriculture (e.g., insect resistance), natural ecosystems could be affected.][見:Cerdeira AL, Duke SO.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crops: a review. J Environ Qual. 2006 Aug 9;35(5):1633-58.]
4.世界各國轉基因安全事件
1998年秋,蘇格蘭Rowett研究所的普茲泰教授(Pusztai)就在電視上公開宣稱,他的實驗證明,實驗鼠腎臟、胸腺和脾臟生長異常或萎縮或生長不當,腦部萎縮,多個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壞,免疫系統變弱。
1999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John Losey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用涂有轉Bt基因玉米花粉的葉片喂養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
1997-1998年,英國等實驗分析發現轉基因食品導致某些動物健康異常和種植區域出現異常。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顯示,食用了轉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現了肝臟癌癥早期癥狀、睪丸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部分萎縮等異常現象。
1998年,歐盟國家通過法律,把轉基因農產品作業嚴格限制在實驗室環境或封閉區域之內。
2004年先正達研發的轉基因Bt-176玉米爆發丑聞,德國黑森州北部農民從1997年開始試種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補充飼料,2000年當農民開始提高該玉米在飼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聯邦技術研究院踢球植物學研究所海爾比克教授發現,Bt-176中的用來毒殺歐洲玉米螟的Bt毒素,無法分解,最終毒死了奶牛。
2005年5月22日,英國《獨立報》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的一份報告,以轉基因食品喂養的老鼠出現器官變異和血液成份改變的現象。
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一項持續4個星期的實驗表明,被喂食了轉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產生了炎癥,小白鼠發生過敏反應,并對其他過敏原更加敏感,并據此叫停了歷時10年、耗資300萬美元的轉基因項目。
2006年,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和神經生理研究所科學家伊琳娜?艾爾馬科娃博士研究發現,食用轉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頭三個星期死亡,是沒有食用轉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2007年,在奧地利政府的資助下,澤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組對孟都山公司研發的“轉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劑)和轉基因玉米MON810(Bt抗蟲)的雜交品種”進行了實驗。在經過長達20周的觀察之后,發現轉基因產品影響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意大利的科學家在2008年做了一個長期實驗。他們用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喂養雌性小鼠長達24個月,結果發現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臟出現異常。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經過長期周密跟蹤觀察,發現有兩種轉基因玉米種植導致傷害蝴蝶生存,對生態環境安全的威脅程度已經超出可接受水平。為此,歐盟已經做出了初步決定、禁止該轉基因玉米的種子銷售使用。
2007年,法國科學家證實,孟山都公司出產的一種轉基因玉米對人體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
2008年,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長時間喂食轉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同年《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上。
7 張啟發的BT轉基因水稻對人體是否有毒?
此附件根據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的文章整理。
王月丹簡介:男,1972年生,副教授,醫學博士。曾在法國Montpellier大學醫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進行學習和研究工作,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醫學部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兼病原與免疫綜合實驗室主任。講授《醫學免疫學》課程并負責該課程實驗教學的組織和管理。科研方向主要為血液系統腫瘤及其免疫治療,抗感染免疫和免疫信息學與抗原肽疫苗的研制等。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研究1項,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資助計劃”的獲得者。從1996年以來,共在國內外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收錄的12篇,并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4項,獲得授權2項。
1.BT蛋白對人體有毒已是權威結論
蘇云金芽孢桿菌英文名稱: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簡稱BT或Bt。1911年,德國人貝爾奈(Berliner)從德國蘇云金省這個地方的一家面粉廠里的地中海粉螟上又重新分離到一種有很強殺蟲力的細菌,并正式定名為蘇云金芽胞桿菌。從20世紀20年代起,Bt就得到大規模生產并被用來防治歐洲玉米螟,但直到1950年,人們才了解Bt殺蟲活性完全由它在芽孢形成時產生的晶體蛋白即BT毒蛋白所決定。
有人做了個實驗,“對18名志愿者每人每天吞服30億活芽孢,連服5天,4-5周后檢查,一切化驗結果正常,無毒性反應。亞急性和慢性毒性試驗亦末見異常。”(“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螨制劑” 來源: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網站 2008-2-2)
實際上,我國有關的食品管理部門早就知道蘇云金牙孢桿菌對人體是有毒害的。國家官方雜志《食品科學》,早在2007年28卷第3期的357頁就已經撰文,揭示出蘇云金桿菌其實與人體的致病菌蠟樣芽孢桿菌是一種菌,而后者被認為是可以引起致命性嘔吐和腸胃炎的病原體,其產生的熱穩定性毒素可以在30分鐘內引起人體發生嘔吐,并曾經導致一名17歲的瑞士男孩由于嘔吐引起的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而死亡。目前的研究發現,以前的所謂蠟樣芽孢桿菌中70%是蘇云金桿菌,而且目前商業用的蘇云金桿菌菌株(我們的農藥菌株)含有嘔吐毒素和腸毒素基因。所以,目前我國的很多農產品和畜牧產品都受到了這種農藥菌的污染,有些人甚至說被污染的牛奶是特意添加了蘇云金桿菌益生菌的,很多人因此腹瀉,但都被歸結為了乳糖不耐受癥等疾病,從而掩蓋了BT致病的事實。(來源:國家權威雜志《食品科學》 2007年28卷第3期 “蠟狀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污染及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2.BT毒蛋白和三聚氰胺毒蛋白
“作為轉基因稻米的培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改良實驗室)完全肯定轉基因稻米的安全性。改良實驗室在給本刊記者的回復中介紹道,‘我校轉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是專一高效殺蟲Bt蛋白。目前發現,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的腸壁上有這種蛋白質的結合位點,因而該蛋白能選擇性地殺死該類害蟲。而人類腸道上沒有該蛋白質的結合位點,故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人類認識Bt蛋白的來源生物蘇云金芽桿菌已有100余年,安全使用Bt蛋白作生物殺蟲劑有70多年,大規模種植和應用Bt作物已超過10年,目前沒有過敏性反應的報告’,‘實驗室和田間試驗分析結果表明,在生存能力競爭、基因漂移等方面,該品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安全的’。回復稱,有人擔心長期食用轉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小鼠灌胃實驗’的結論可供參考討論:該實驗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用5克抗蟲BT蛋白每天兩次灌食。8天后,各組動物體重和臟器重量無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華恢1號’稻米中抗蟲蛋白含量≤2.5微克/克,要達到5克/千克(抗蟲蛋白與體重的比率)的接受試驗的劑量,體重60公斤的人需要吃120噸稻米。回復稱,按照這個實驗結果推理,如果按照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成年人即使吃‘華恢1號’轉基因稻米657年也應該是安全的。關于這樣的安全論證方式,回復表示:‘這個推理可供大家討論。’并向本刊記者介紹:‘近年來,我們的科研人員長時間試吃了兩個品系的大米,口感良好,而且健康狀況良好。我們也愿意重申,一旦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生產后,我們科研人員的米缸里全是轉基因水稻,到時候歡迎媒體監督!’”(《瞭望》新聞周刊 2月8日)
只是用5g/kg的BT蛋白喂了8天大鼠,就認為安全,其實是很荒謬的。以三聚氰胺為例。
目前三聚氰胺被認為毒性輕微,據1945年的一個實驗報道:將大劑量的三聚氰胺飼喂給大鼠、兔和狗后沒有觀察到明顯的中毒現象。(來源:《東方早報》 2008年09月12日)
如果據此認可BT蛋白安全,那么三聚氰胺也是安全的,可以摻在大米里吃了。如果按照每公斤奶粉添加不超過2.5mg的三聚氰胺,人類每天吃500克奶粉,一個成年人即使吃三鹿奶粉400年,也不應該中毒,那么我們還制裁和查處三聚氰胺奶粉干什么呢?!可是,后來發現:
動物長期攝入三聚氰胺會造成生殖、泌尿系統的損害,膀胱、腎部結石,并可進一步誘發膀胱癌。 然而,2007年美國寵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認為:摻雜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麥蛋白粉是寵物食品導致中毒的原因,為上述毒性輕微的結論畫上了問號。( 來源:《東方早報》 2008年09月12日)
1994年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和歐洲聯盟委員會合編的《國際化學品安全手冊》第三卷和國際化學品安全卡片也只說明:長期或反復大量攝入三聚氰胺可能對腎與膀胱產生影響,導致產生結石。
從1945年到2007年,經過了整整52年,才證明了三聚氰胺的毒性。
所以,我們如果不慎重,那么今天認可的BT蛋白,就可能是明天被后人唾罵的三聚氰胺了。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和子孫負責。所以,這個所謂改良實驗室認可BT蛋白,不過就是認可了又一個三聚氰胺罷了。所以,認可轉基因作物的安全,必須要由專業的生物安全實驗室來認可。
3.轉BT毒素蛋白基因作物食品對免疫系統及其功能潛在影響的研究進展
轉BT基因的作物可以通過裂解昆蟲的腸道上皮細胞而殺死昆蟲。但是有研究表明,BT 蛋白不僅可以引起機體產生IgE和IgG等抗體應答和T細胞應答,具有引起超敏反應的潛在可能,而且還可能造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發育障礙或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這種對免疫系統及功能的潛在影響可能對某些人群或某些發育階段的人群更加顯著。所以,在評價轉BT基因食品安全時,需要從免疫系統及其整體功能的角度進行評估,而不應僅關注其引起超敏反應的可能。(作者:初明 王月丹 來源: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8 轉基因作物的經濟代價
1.中國轉基因棉花失敗案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于1996 年開始引進轉基因棉花種植,目前已有10多年的種植歷史,2007年中國種植轉基因棉花面積達380萬公頃,占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的69%。但是目前,中國的轉基因棉花種植過程中問題不斷涌現,特別是2009年江蘇省的棉花種植受病蟲害影響損失嚴重,部分地區甚至減產絕收。
另據中國農業部發布的消息,2009年中國棉花的生產出現下滑,面積和產量減幅均超過10%。由此可見,轉基因棉花可能是造成此類問題的原因之一。另外,轉基因棉花的問題已經暴露,長期的安全性值得擔憂,也將影響中國的棉花生產。
2.美國轉基因大豆減產案例
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在2008年美國種植的大豆95%是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達3060 萬公頃,產量達8054萬公噸(美國農業部,2009)。同樣在2008年,美國的大豆產量由于產量阻礙造成的損失達400至800萬公噸。
由此造成的損失比美國平均每年出口歐盟(370萬公噸)或墨西哥(360萬公噸)的量還多,甚至可能超過兩者之和。據估計,從2006年到2009年,美國的農民因種植轉基因大豆而減產的量達3100萬公噸。在最近的4年時間里,由于減產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110 億美元(按農場價格9.65 美元/蒲式耳計算)。
3.美國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問題嚴重
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公司巨頭孟山都開發的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被設計為具有抗草甘膦(一種除草劑)的特性,但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高溫和干旱導致其除草劑抗性降低(Cerdeira & Duke2006)。孟山都與農民簽訂協議,在購買Roundup Ready的同時,也要購買孟山都公司出售的除草劑“農達”(Roundup,主要成分為草甘膦)。
根據德州農民的投訴,在2004年和2005年,他們種植的轉基因棉花由于草甘膦危害而損失慘重。此外德州農民還指控孟山都明知棉花會受到草甘膦的危壞,但卻沒有公開此事實。一個農民告訴路透社說“我們感覺孟山都一直都對我們說謊。”另一個人說,草甘膦的危害使得他種植的RoundupReady 轉基因棉花的產量減少了近40%(Gillam,2006)。
4.美國轉基因水稻污染事件
2006年8月,美國農業部的一則公告引發了全球大米市場的震動。美國農業部稱美國的水稻已經被一種由拜耳公司研發的未經商業化批準的抗除草劑轉基因水稻污染。
由此引發的大米市場經濟損失事件層出不窮。整個美國大米行業的最大經濟損失達7.41億至12.9億美元之多,其中包括對國外公司的賠償費用和不確定的針對拜耳公司的法律事務費用。但是,對于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至今沒有清楚的解釋。
5.加拿大轉基因亞麻污染事件
在2009年,從加拿大出口到歐洲和日本亞麻種子中檢測到轉基因污染,引發了市場的崩潰,造成了加拿大農民的巨大經濟損失。歐洲的加工商和零售商同樣也遭受了經濟損失,很多國家的產品也被召回。
2009年9月,從加拿大出口到德國的亞麻籽首次發現轉基因污染,市場也迅速作出了反應。僅僅幾天之后,薩斯喀徹溫省的亞麻發展委員會主席的結論是“亞麻市場基本上已經崩潰”(Kuhlmann,2009)。在年底,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更多加拿大2009年收獲的亞麻仍舊由于缺少買家而儲存。(來源:綠色和平組織報告《轉基因作物的經濟代價》2010年2月25日)
9 神秘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
第一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是在原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的,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擔任主任。第一屆安委會由58名專家組成,涉及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衛生、環境保護、貿易等多個領域,負責安全評價評審、技術咨詢及技術指導工作。安委會任期3年。
“58人組成的負責發放轉基因安全證書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中,三分之二是轉基因科學家,里面涉及的多人是正在申請專利和申請通過者,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員非常少,只有幾個人。”(來源:《南方周末》 2004年12月09日)
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網站有一個《關于成立第一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通知》(2002年5月21日),通知中附有第一屆安委會成員名單,但此網頁已經被刪除,百度快照中仍可看見,附件無法下載。
2005年6月22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安委會成立大會。農業部副部長、第二屆安委會主任張寶文,以及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領導和第二屆安委會委員出席了會議。第二屆安委會成員有74名,增加了食用安全、環境安全、技術經濟、農業推廣和相關法規管理方面的專家。
第二屆安委會的名單在網上搜索不到,只能在專家的簡歷和相關報道中零星找到。
根據農業部網站《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召開第三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立暨2009年第三次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審會議》,2009年12月4-6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安委會成立大會。這個通知本來有附件(百度快照中有“附件”2字),現網頁上已經沒有顯示,但查看源文件中仍可看到。
百度搜索《農業部關于印發第三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的通知》(農科教發[2009]6號),沒有相關結果。第三屆安委會成員究竟有哪些人?在網上搜索,只找到一些零星報道:
“朱水芳所長和林祥梅副所長當選第三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組圖:黃大昉、楊曉光、彭于發做客人民網科技”
……
從報道中我們得知,第三屆安委會成員有60名。
農業部的網站搜索下載到一個文件“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名單(下載地址:http://www.agri.gov.cn/xxgkgzdt/P020080429670927134518.doc),打開文件標題上寫著附件2,顯然是作為某個文件的附件發的,文件最終修改日期為:2009年8月25日, 18:07:23。此名單剛好與網上所傳的41人名單完全一樣。根據由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主辦的中國生物安全網的報道,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成立于2004年11月30日,其編號為SAC/TC276。段武德任主任委員,方向東、施宗偉、彭于發、楊漢春、嚴衛星任副主任委員,李寧任秘書長,汪其懷任副秘書長,秘書處設在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這個報道中還附有標委會名單供下載,這個名單與農業部網站的標委會名單完全一致。
標委會成員是否自動為安委會成員?從網上的報道看,我們只能知道有部分標委會成員也是安委會成員,如彭于發、楊漢春、朱水芳、李寧(中國農大)等。
綜合網上的報道,目前可以確定為第三屆安委會成員的有:黃大昉、彭于發、楊曉光、李寧(中國農大)、楊漢春、黃昆侖、朱水芳、林祥梅、王碩、劉勇、于嘉林、賴錦盛、蔣思文。
羅云波為第一屆安委會委員。李聰、吳孔明、賈士榮為第二屆安委會委員,不能確定是否連任。
據人民網科技頻道報道,2009年12月25日12:30生物技術專家黃大昉、楊曉光、彭于發做客人民網科技訪談,解讀轉基因安全證書。這三名安委會委員可以算是第三屆安委會的代表,出來跟公眾對話。但是整個安委會的名單至今沒有公布,相關網頁刪除的刪除、修改的修改,相關附件不提供或者刪除,這個安委會可夠神秘的。為什么幾屆安委會的名單都沒有公布過?
10 農業部頒布的轉基因安全評價存在漏洞
農業部頒發的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第九條中說:
“按照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危險程度,將農業轉基因生物分為以下四個等級:
安全等級Ⅰ:尚不存在危險;
安全等級Ⅱ:具有低度危險;
安全等級Ⅲ:具有中度危險;
安全等級Ⅳ:具有高度危險。”
最高安全等級“安全等級Ⅰ”是如何確定的?第十一條中說: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受體生物應當確定為安全等級Ⅰ:
1、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未曾發生過不利影響;
2、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極小;
3、用于特殊研究的短存活期受體生物,實驗結束后在自然環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極小。”
注意這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這就是說,只要符合1、2、3任何一項即可確定為最高安全級別“安全等級Ⅰ”!
只要符合“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未曾發生過不利影響”,即使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不極小、實驗結束后在自然環境中存活的可能性不極小,就可確定最高安全級別“安全等級Ⅰ”!
只要符合“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極小”,即使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曾發生過不利影響、實驗結束后在自然環境中存活的可能性不極小,就可確定最高安全級別“安全等級Ⅰ”!
只要符合“實驗結束后在自然環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極小”,即使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曾發生過不利影響、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不極小,就可確定最高安全級別“安全等級Ⅰ”!
確定最高安全級別只要符合1、2、3任何一項!而不確定為最高安全級別卻必須同時不符合1、2、3三項!(來源:人民網 作者:九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