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當然離不開在文化上的批判。
如批判宋江的投降主義!
直到今天,依然彰顯著毛主席當年的批判實在太有先見之明,讓普通老百姓深刻地明白,宋江的投降主義是沒有出路的。
中國的地方那么大,人口那么多,總有人性格是懦弱的,總有人為了自己的小團體利益想犧牲民族利益,總有人目光短淺對敵人想當然,所以總會有投降派的出現。
批判宋江,就是批判當時國內的軟弱之人,同時也告訴人民,投降修正,梁山好漢最后的結果多數的下場很悲慘。
對修正主義,對帝國主義,不應該學習宋江,可以暫時失敗,但絕不應該投降。
可惜的是,前些年美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現在又對中國征收54%關稅,依然有不少人發些投降論調,對中國陰陽怪氣。
有些人是壞,有些人是軟骨頭,有些人是無知,不知道談判,那也是斗爭的藝術。
幸好當年毛主席發動批判宋江投降的教育深入人心,知道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
毛主席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當然啦,當然更側重批判方向的問題。
毛主席說,《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結局悲慘。
宋江接受招安為何結局那么悲慘?
可以從招安的路線去分析。
宋江當時接受招安,他的說法是為了梁山兄弟們謀一個前途。“日后但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
這個思想有什么方向問題呢?
梁山好漢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這個“道”就是要反抗壓迫,但最后你竟然去擁抱當年自己反的東西,道義上就先輸了。
而且宋江口中的為兄弟謀一個前途,只不過是為了梁山的領導干部們謀一個前途。
至于梁山的士兵、伙夫、后勤,甚至包括梁山泊周圍百姓,擁護替天行道的當地群眾皆是宋江封妻蔭子,混取編制路上的炮灰和墊腳石。
宋江這種思想不但得不到古代鷹派的擁護,實際上也得不到基層士兵和百姓的擁護,所以宋江在組織路線上只能依靠誰?
他依靠的只能是同樣具有招安思想的舊官僚階級、舊地主階級,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梁山泊里核心崗位的領導權都掌握在招安派手里的原因。
而對于招安派來說,他們想的僅僅是為梁山的領導干部階層謀一個前途。
所以打起仗來,士兵的死活是根本不重要的,梁山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不重要的,更不要說什么解決民生的問題了。
于是在軍事策略上,他們采取的就是和方臘拼消耗,打攻城戰和陣地戰,對于要不要搞個根據地,要不要發展和擴大梁山的力量完全不在他們的思考范圍之內。
在打仗時,想的不是滅敵存己,而是拿下一些山頭,好到朝廷里去做官。
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什么?
梁山有自己軍師力量和團結一致的士氣,這時候朝廷還會有所顧忌,可等他們的力量在與方臘消耗干凈以后,你宋江去為兄弟謀前途的談判條件有什么?
很快就失去成為朝廷統一戰線的價值。
宋江在政治上的路線是錯誤的。
這也是毛主席為何要批判宋江的原因。
毛主席說:“《水滸》要當作一部政治書看。”確實如此,其中有革命元素、反抗精神、修正主義、投機分子、投降路線。
魯智深、武松等人踐踏規則蔑視法律,為什么反而被人民大眾認為是英雄?
因為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對人民壓迫,統治階級制定的法律對人民來說也是反動的,所以他們破壞這個反動的、腐朽的、落后的東西是進步的、高尚的、替天行道的。
當然像李逵的反人類恐怖主義行徑,還有投降路線和投機主義我們必須要批判的。
毛主席說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這個“理”是“替天行道”,這個“道”是人民要生存,要解放束縛,要反抗壓迫。
但從《水滸傳》我們又了解到另一面:古人造反的動機很多,甚至是心懷鬼胎。
有替天行道,有路見不平,有走投無路,有官逼民反,有體制內提升自己議價能力,很多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像張麻子這樣搶有錢人發給窮人的少之又少。
而我們黨作為先鋒隊,是要反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要為人民服務,是要跳出歷史周期律,所以僅僅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行不通,也不應該停留在這。
所以必須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自我革命,否則就像梁山泊這樣,讓投機分子混進內部,最后走上右傾投降主義這條路。
修正主義,帝國主義,都是我們的敵人,他們存在的固有矛盾,使其不想立地成佛,故不會放下屠刀,投降意味著悲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