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后,陳云成了國家領導核心的重要人物,是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的得力助手。
陳云曾在“文革”中受到沖擊,復出工作后極力反對“兩個凡是”。他認為堅持“兩個凡是”的人不適合在黨和國家的了的崗位工作。1980年汪東興、陳錫聯等一批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他的建議下辭職,轉入二線工作。
當年,陳云意氣風發,是堅硬的改革派。然而,按照中央干部年輕化的要求,幾年后也退居二線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建設初見成效。但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開始泛濫,有些人暴露出全盤西化的意圖。他們瘋狂地宣傳新自由主義,打著改革的旗號,簽署憲章,試圖搞顏色革命。
陳云等老同志開始意識到,某些人走的路已經偏離了他們設計的軌道。
按照陳云的理論,在改革開放中,公有制必須占據主導地位,并形象地比喻說:計劃經濟是籠子,市場經濟是鳥。
但是,有些人卻與其背道而馳,大力推行國企私有化、醫療教育住房產業化,而且在經濟政策上無底線地向美西方國家妥協。
他痛心地說:中國離開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必將亡黨亡國。
在一次會議上,有人又開始散布資產階級言論,李先念悄悄對陳云說:“文化大革命”時期,毛主席說黨內有走資派,你看他像不像?
陳云說:什么像不像,他就是走資派。他的思想、生活和政見,證明他是地地道道的走資派。
其實,在社會實踐中發出如此感慨的何止陳云一人。
在“文革”中被打倒的彭真晚年非常懷念毛主席,并堅決反對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并列,強調要以“四項基本原則”為綱。
同樣在“文革”中受到沖擊的王震將軍,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曾直言不諱地說:毛主席比我們早看出了五十年。
有消息說,王光美在十年的牢獄生活中,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主席的著作。出獄后,她面對社會變化感慨道:毛主席比少奇同志看得遠。
曾在“文革”中受到冤屈的黃克成大將看到別有用心的人詆毀毛主席,不禁勃然大怒,說:如果硬說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勞更大,那只能說是開歷史的玩笑!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幾十年過去了,社會的變化更加令人眼花繚亂,老同志們的話至今常被人想起來。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他們今天還健在,不知對毛主席當年所做的一切該如何評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