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首至今仍在傳唱的膾炙人口的山歌,唱出了黨在蘇區時期的優良作風和良好形象,唱出了蘇區群眾對黨的作風建設的高度認可。這一時期形成的一心為民、求真務實、艱苦奮斗、廉潔自律、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干部好作風,在黨的作風建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蘇區干部好作風靠的是堅定理想信念的支撐。作風建設是一個由里而外的過程。作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而且是一個有著共產主義覺悟、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政黨,這是蘇區干部好作風形成的核心因素和內在動力。為了給轉移傷病員贏得時間,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裁判部部長江善忠把敵人引向山間的一條絕路,打完了最后一顆子彈,在布褂上血書“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縱身跳崖。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率部突圍時負傷不幸被俘,在獄中寫下氣壯山河的詩歌《帶鐐行》《移獄》《獄中月夜》,表明“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的堅強決心。江西省委婦女部部長李美群“馬前托孤”,忍痛將自己的親生骨肉托付給婆婆,拖著產后虛弱的身子,奔赴革命前線,最后英勇犧牲。被群眾譽為“蘇區包公”的何叔衡,擔任蘇維埃中央政府工農檢察部部長,堅持原則,執法如山,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守蘇區,被敵包圍,跳崖犧牲,實踐了生前“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這些動人故事的背后,體現出革命者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下,革命先輩矢志不移,至死不渝,在根據地的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鑄就了蘇區干部好作風,樹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贏得了蘇區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
蘇區干部好作風是領導干部以上率下帶出來的。一打口號不如一個行動。中央蘇區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嚴以律己、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時時處處都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留下了毛澤東帶領警衛戰士為沙洲壩人民掘井引水、朱德幫助農民插秧收稻、周恩來幫助紅軍家屬砍柴挑水等佳話。“腰纏萬貫的討米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自帶干糧去辦公,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與組織失去聯絡,雖身藏一包作為黨的活動經費的金條,但衣衫襤褸,乞討度日,最終把金條交給黨組織。1934年3月20日第164期《紅色中華》刊載的《猛烈開展的節省運動》報道:中央財政部、中央教育部、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的全體工作人員,每人每日節省二兩米,菜金若干。陸定一、鄧穎超、博古、陳云、毛澤覃、羅邁、潘漢年等23 名領導干部聯名致信《紅色中華》,決心每天節省二兩米,不領夏季衣服,以支援革命。“蘇區干部作風好,事事走在人前頭。學習軍事他帶頭,參軍作戰他帶頭,執行任務他帶頭,節約糧食他帶頭,遵守紀律他帶頭,參加勞動他帶頭,優待紅屬他帶頭,慰勞捐獻他帶頭,購買公債他帶頭,供銷入股他帶頭。事事帶頭作模范,真是窮人好干部。”這首《蘇區干部“十帶頭”》的歌謠生動反映了蘇區干部事事走在前面、處處模范帶頭的優良作風。
蘇區干部好作風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形成的。從實際出發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而且是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要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先后開展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東塘調查、木口村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農村社會調查研究,發表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著名調查報告。在毛澤東等蘇區領導的率先垂范和倡導影響下,中央蘇區的各級黨政軍機關掀起了調查研究的熱潮,為科學決策提供保障,開創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注重調查研究的一代新風。劉少奇、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從根據地實際出發,糾正了脫離根據地實際的“左”的錯誤,制定了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促進了蘇區經濟的發展。鄧小平擔任瑞金縣委書記期間,針對有些地方存在亂分田、假分田、占著好田不放手的現象,他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挨家挨戶訪問,一塊田一塊田地查看,在掌握第一手情況后,對全縣土地重新劃分,受到老百姓的擁護。“干部常來我們鄉,巡視我鄉談家常;油鹽柴米樣樣問,溫暖送到心窩上。”這首《巡視制度好》的歌謠生動描繪了蘇區干部深入實際、用腳丈量土地、用心傾聽民意的優良作風。
蘇區干部好作風在教育監督和約束下不斷完善。一是發揮干部教育培訓作用,不斷夯實蘇區干部作風建設的思想基礎。思想教育是作風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中央蘇區時期,黨把干部教育培訓擺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列寧室、俱樂部以及大量的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和各種黨團訓練班,加強了蘇區干部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教育、黨的組織紀律教育,為中央蘇區的作風建設奠定堅定的思想基礎。二是完善干部監督機制,遏止了蘇區干部不良作風的出現和蔓延。為防止和懲處腐敗行為,中央蘇區構建了黨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工農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對違反蘇維埃政綱政策及目前任務,離開工農利益,發生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等現象進行監督糾治?!都t色中華》《斗爭》等重要報刊,不僅開設“紅板”“紅匾”等欄目,表揚和鼓勵那些工作積極、廉潔奉公、作風正派的蘇區干部,而且開辟“突擊隊”“鐵錘”等專欄,專門對蘇區干部的不良作風和違紀行為進行批評和揭露,有力制止了蘇區干部腐敗墮落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的發生。三是以“鐵的紀律”促進蘇區干部好作風的形成。中央蘇區時期,不僅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完善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提出了“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少數服從多數”“一成決議,就須堅決執行”等許多原則性要求,而且制定了許多與作風建設相關的紀律制度,如《中央蘇區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關于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十六號訓令——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等,強調“一切違反蘇維埃法律對于革命有損害行為的黨員,必須比非黨員工農分子受更嚴厲的革命紀律制裁”。以布爾什維克的精神,維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強化黨的作風建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