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義會議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完整回顧遵義會議的過程。按照中共的組織紀律,全黨服從中央,中央內部少數服從多數。“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朱德、陳云,政治局候補委員有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些中央領導同志的意見,在遵義會議之中起最關鍵作用。
會議前:“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也認真準備發言。經過共同討論,由張聞天執筆寫出一個反對‘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報告提綱。毛澤東過去在開會時一般都是即席發言,這次也寫出一個詳細的發言提綱。”(《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支持博古的政治局候補委員凱豐曾幾次找聶榮臻談話,要聶在會上發言支持博古。”(《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可見,這時,王稼祥同志和張聞天同志站在毛主席這一邊,凱豐站在博古這一邊。
會議過程中:“會議由博古主持,并作了關于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他對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作了一些檢討,但主要還是強調種種客觀原因。周恩來作副報告,提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的錯誤,并主動承擔了責任。隨后,由張聞天代表他和毛澤東、王稼祥作聯合發言,尖銳地批評‘左’傾軍事路線。接著,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會議結束之后:“毛澤東的意見,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支持。會議主要根據毛澤東發言的內容,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白的總結的決議》,于二月八日經政治局會議通過后印發。”(《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寫的《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顯示:“擴大會中恩來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綱和意見,博古同志沒有完全徹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凱豐同志不同意毛、張、王的意見。”(《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根據中央文獻研究室公布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站在毛主席的正確路線這一邊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可以確定包括王稼祥同志、周恩來同志、張聞天同志第二,遵義會議中頑固站在博古錯誤路線這一邊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可以確定有候補委員凱豐一人。第三,根據陳云傳達的記錄證明,支持毛主席正確路線的,包括除了博古、凱豐以外的其他所有同志。那么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之中,支持和反對毛主席路線的人就是8:2。對毛主席意見極大的李德只是顧問,沒有參與會議決定的投票權。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博古最終退出領導崗位,和他是否“胸懷博大”沒有絲毫關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之中堅持的是少數服從多數,博古再不情愿,也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第二,周恩來同志在遵義會議并沒有起決定作用,在擁毛和反毛人數比例為8:2的格局條件下,即使周恩來同志站在博古那一邊,也是7:3,并不會改變支持毛主席路線的人多于否定毛主席路線的人這一既定格局。
也許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理由:
第一,有的人會認為,博古、李德、周恩來同志的三人團之中,只有周恩來同志站在了毛主席這一邊,所以起了決定作用。這一觀點無疑是錯誤的。道理很簡單——對于黨中央組織成員、組織結構的調整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央政治局集體,而非三人團。如果三人團真的有“決定一切”的作用的話,即使周恩來同志支持毛主席,三人團內部也是1:2,或者李德沒票情況下1:1,周恩來同志的意見也根本無法對毛主席的復出起決定作用。毛主席在遵義會議復出實際上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集體投票決定的結果,而周恩來同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少和其他政治局委員是相等的。
第二,有的人會認為,周恩來同志是當時軍事上的總負責,擁有軍事上的決定權,所以他主動讓權給毛主席是起了決定作用的。這個觀點無疑也是個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一個人名義上有什么職務就一定有什么權力,是最幼稚的幻想。不是一個人名義上擔任什么職務、在名義上有什么權力,就一定會有這個權力。只有組織內部的大多數人由衷認可、真正擁護和贊成,一個人的職務才和他實際的權力相符合、才有可能讓他名義上的權力轉化為實質上的權力。共識不在“最高負責人”這一邊的話,“最高負責人”的命令就根本無法變為現實。周恩來同志的軍事總負責的職位擔任與否、有多大權力,完全由是中央政治局集體決定。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和湘江之戰的慘敗,周恩來同志在軍事上已經基本失去了威信、失去了繼續行使軍事指揮權的基礎——集體多數成員共識——而“換帥”在當時成了中央政治局集體多數成員的新共識。這不以周恩來同志的意志為轉移。
綜上所述,在遵義會議,對于毛主席出山掛帥起了決定作用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集體的共識,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同志。周恩來同志主動交權、請毛主席成為實際的指揮者,固然態度是遠遠比博古、李德要好的。但是,即使周恩來同志不交權,中央政治局委員支持和反對毛主席出山的比例也是4:2,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支持和反對毛主席出山的比例也是7:3,毛主席出山掛帥已成定局,不以周恩來同志的意志為轉移。
還要注意——當時不缺求救的!高呼救命的有三萬,周恩來同志只是求救者的一員,而帶領大家絕地重生的有一人,也就是咱們的領袖毛澤東!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領袖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