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在日本東京防衛省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
2025年3月30日,美國國防部新聞報道,今天,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在日本東京防衛省舉行了聯合新聞發布會,皮特·赫格塞斯宣布,國防部已經開始將駐日美軍升級為聯合部隊司令部的第一階段工作,以威懾和遏制中國未來可能的“侵略性行動”。
該部門最初在2024年宣布,駐日美軍(U.S. Forces Japan,USFJ)將從一個主要的行政司令部升級為聯合部隊司令部,這意味著它將承擔更多的戰斗和作戰責任。
赫格塞斯表示,USFJ的升級將有助于提高該司令部與日本聯合作戰司令部(Japan's Joint Operations Command,JJOC)的作戰能力,該司令部于2025年3月24日剛剛成立,負責指揮日本自衛隊的各個分支。
他指出:“我們在國防部的工作是建立一個如此強大的聯盟,以至于威懾的現實和感知都是真實的和持續的,以便共產主義中國不會采取一些人認為他們會采取的侵略性行動。”
“我們當然歡迎JJOC在過去一周的成立,”赫格塞斯在他的開場白中說。
“這是更緊迫的事情,也是更實時的合作。它還增強了我們應對(任何)突發事件或危機的準備,支持美國的行動,并幫助日本和美國軍隊保衛(日本的)領土,”他補充說。
作為美軍升級的一部分,赫格塞斯表示,國防部將很快向東京和橫田空軍基地的美軍總部增兵(增加額外人員),以開展旨在加強與美軍日本同行的雙邊關系以及深化作戰合作的活動。
他還表示,將美軍重組為作戰司令部將需要增加人員,并賦予美軍指揮官完成新任務所需的權力。
“美國和日本,我們尋求和平,”赫格塞斯說,“但是,正如我所說的那樣,‘渴望和平的人必須為戰爭做好準備’,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我們期待著與日本密切合作,提高我們的作戰能力、殺傷力和戰備狀態。”
他說:“美國的戰士每天都和日本自衛隊的戰士并肩站在一起,我們的部隊在所有領域一起行動和訓練,以維護威懾。面對中國共產黨的侵略和脅迫行為,美國和日本堅定地站在一起。”
關于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日益增長的威脅,黑格塞斯表示,美國致力于在整個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行動區,包括臺灣海峽,保持隨時準備、強大和可信的威懾。
赫格塞斯說:“我們有一個強大的聯盟議程,這將加強我們的威懾態勢,讓敵人猜不透,給他們制造困境,并確保我們通過實力實現和平。”
“重建威懾”是赫格塞斯在2025年1月25日他的就職報告中列出的三個核心支柱之一,“恢復戰士精神”和“重建軍隊”是另外兩個目標。
赫格塞斯強調:“日本將處于我們在西太平洋可能面臨的任何突發事件的第一線,我們將站在一起相互支持。”
在新聞發布會上,《華盛頓郵報》比爾·格茨提問:中國領導人已經命令他的軍隊在2027年之前做好“吞并”臺灣的準備,對于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來說,阻止中國進攻臺灣對你們恢復威懾的政策有多重要?部長先生,如果中國真的發動攻擊,日本會加入我們和其他盟友的戰斗嗎?
海格塞斯回答,我們使用“重建威懾”這個詞是有原因的,因為特朗普政府是在推遲維持威懾4年后上臺的。此時此刻,我們的工作是和我們的盟友一起,告訴他們(中國)我們正在重建威懾,以美國為首的和平力量又回來了,我們將以各種方式確保我們以威懾姿態向前傾斜。我們將建立一個強大的聯盟,使威懾的現實和感知都是真實的和持續的,這樣中國共產黨就不會采取一些人認為他們會采取的侵略行動。因此,我們的工作是通過強大來維護和平,我認為,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在我們的盟友和伙伴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
日本國防部長中谷元表示,“日本的立場仍然沒有改變,即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日本的國家安全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穩定都很重要。”我們(美日兩國)對日益嚴峻和復雜的安全環境有著共同的認識,并確認了我們的決心,即帶著一種緊迫感推進各項舉措。
中谷元說,將駐日美軍升級為聯合部隊司令部,是我們聯合指揮和控制結構方面取得的進展,將提高互操作性,并在從和平時期到應急時期的整個范圍內開展進一步有效的雙邊聯合活動,擴大我們在日本西南地區的雙邊存在是聯盟的首要任務之一。
他表示,對我們來說,兩個國防工業要相互支持,通過共同開發、共同生產、共同維持和其他舉措來實現互補,特別是穩定交付導彈,盡早開始合作生產先進的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這對雙方都至關重要。
中谷元說,我們還申明推進與包括澳大利亞、大韓民國和菲律賓在內的區域伙伴的多邊合作,以防止任何通過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并實現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
消息說,赫格塞斯對日本的訪問是他為期一周的印度-太平洋地區之旅的最后一站。在去過夏威夷、關島、菲律賓和硫磺島之后,赫格塞斯用一周時間會見了美國軍方和文職高層領導。
他還多次與所有軍種的部隊互動,并參加了一系列國際雙邊會議,目標是加強美國的聯盟和伙伴關系,以及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共同愿景。
(原創,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圖片源自美國國防部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