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準備給學生講有關調查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又看了幾篇毛主席當年寫的與調查研究有關的文章。一篇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篇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篇是《〈農村調查〉序言和跋》,還有一篇是《反對本本主義》。當然,毛主席在延安整風時期寫的《改造我們的學習》,講的是反對教條主義,講究實事求是,也是與調查研究有關的。但那更主要的講的是黨的思想路線和理論路線。
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主要是講調查研究的過程,以及從調查研究之中所得出的結論。在這里,讓我想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毛主席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毛主席非常了解中國的國情,也非常了解中國的農民。而毛主席對國情與對農民的了解,主要是來自他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特別到農村,到農民群眾當中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毛主席對中國農村和對中國農民的調查研究,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的農民,自然也就不會在革命中尋找到正確的道路與方法,而中國革命就不可能取得偉大的勝利。
《反對本本主義》,當然就是反對教條主義。這里所存在的問題是,教條主義把別人家的本本當作行動的指南,認為在其他國家,在其他地方已經成為有效經驗的理論,在中國也一定是有效的。殊不知,人家的理論,當然是那種正確的、經過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理論,也是人家進行調查研究的結果。人家進行了調查研究,了解的是人家那邊的具體情況。而人家那邊的具體情況,與中國的具體情況肯定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教條主義者,完全不了解、或者完全沒有認識到,中國與外國存在著這樣的區別,而把人家的東西盲目拿過來,那么不出錯才奇怪呢。
我想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本本主義者,即教條主義者,不經過調查研究,就下車伊始,哇喇哇喇,這是什么原因? 后來想得好像明白一點了,因為在教條主義者看來,像毛主席這些留在中國干革命的人們,與王明他們從蘇聯回來的人們有個很大的不同。毛主席并不特別了解十月革命到底是什么樣的過程,毛主席只知道要先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出具體的決策。而王明等人,一來就看到毛主席他們走的革命的路子與蘇聯的路子完全不一樣。于是他們就單憑這一點不一樣,就指責留在中國干革命的同志不懂得十月革命,不知道十月革命的路是怎么走的,不知道布爾什維克靠什么取得革命成功的。在教條主義者看來,你們跟十月革命的路子不一樣,就證明你們的道路就是錯的,必須要按十月革命的具體方法來做。如果不走這樣的路子,就是完全錯誤的。
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篇文章也提到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但是在毛主席看來,中國共產黨人所走的俄國人的路,是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來走的一條革命的道路,而不是完全順著十月革命的腳印亦步亦趨。這兩者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我以為,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毛主席對中國農村、對中國農民的調查研究,就不可能選擇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沒有毛主席做出的調查研究,中國革命還能有成功的可能性嗎? 估計非常困難。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調查研究,有了毛主席提倡的實事求是,中國革命才能取得成功,中國才能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也才會有今天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中國。這么說應當一點也不過分吧?
我們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當然,我們推行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也是經過的調查研究才確定下來的。這個決策過程總的來說是正確的。然而中國這么大,農村情況又這么復雜。如果只是做了局部地區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決策,那么在向更大范圍內推行的時候,是不是還有必要,讓各省各地區的領導機關同樣需要對于本地區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其他地區的具體情況,在沒有經過我們自己對于本地區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之后,就簡單直接地在本地區推廣由別的地區所決定下的政策方針。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我們有的地區的領導部門,在沒有對于本地區本部門的情況做了更為深入細致和廣泛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照搬其他地區的做法,本身就談不上真正的實事求是。
在農村改革的過程中,有些地區的具體情況與安徽鳳陽,與小崗村的情況是不太一樣的。在小崗村能夠推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做法,并不一定就適合那些在基本情況上就與小崗村有著重大區別的地區。這些地方的干部群眾,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所做出了堅持農村集體經濟,在集體經濟中推行大類分工,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體內全體成員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成功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進。能夠做出這樣的決策,當然同樣也需要進行調查研究,也同樣需要做到實事求是。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農村各個地區有著自身特色的變化,我們原來采取過的政策也一定需要根據這些發展和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特別是我們進行全面的脫貧攻堅的戰役中,要充分提高工作效率,盡最大的力量完成中央下達的任務指標,單純靠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做法已經是有著很大難度了。因此,在實踐中,有很多地方的黨政領導,開始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調整扶貧攻堅的具體做法,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這樣才能保證全國的貧困地區能夠在中央下達的任務期限內,實現我們脫貧攻堅的目標。
毛主席寫的《〈農村調查〉序言和跋》是毛主席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主席期間進行農村調查研究的一個報告,和與此有關的相關文章。這個時期,是毛主席政治生涯中的一個低谷,“左”傾機會主義,把毛主席排斥在紅軍領導崗位之外,也剝奪了毛主席在黨內的領導職務。但毛主席的精神沒有因素而消沉,他仍然在兢兢業業地做著黨交給他的任務。在這段時間,毛主席要做好蘇區的經濟工作,要做好擴紅的工作,要解決蘇區內工商業的生產與貿易工作。從這個時期毛主席所做工作看到,毛主席是一個革命意志非常堅定的人,他沒有因為自己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氣餒,沒有因此而消沉,更沒有因此而頹廢。當時,有的人并沒有遭遇到毛主席所經歷過的曲折,只是因為某些個人的原因,其中有的人當了逃兵,有的人當了叛徒。但是毛主席沒有成為這副樣子。盡管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但是毛主席仍然堅持自己的初心,革命意志不動搖。他依然遵守黨的紀律,依然服從黨的決定,而且在這種狀態下他仍然做著創造性的工作,為后來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毛主席在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期間所做的農村調查,為后來新中國建立之后的政府工作和政權建設打下了初步的基礎。毛主席不僅了解農村,了解農民,而且了解農民運動,了解農民革命。毛主席在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期間,為中國革命政權的雛形的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做好調查研究,看起來不那么復雜,但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毛主席說,做調查研究,眼睛要向下看。所謂向下看就是要尊重調查研究的對象,要虛心向調查對象學習。要真正把根子扎下去,不能浮在上面,不能只是走馬觀花。那種今天依靠所謂問卷調查就以為是做了調查研究工作的觀點,絕對不是真正的調查研究。
對今天的青年人來說,學會做好調查研究,也是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深入勞動大眾,不了解勞動大眾,不與他們打成一片,就不可能真正實現與工農群眾的相結合。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不了解中國的勞動大眾,不能實現與工農群眾的相結合,那么我們國家的未來會在哪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