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6年10月,中共中央批準把宣傳教員思想和CR作為駐外使領館的主要任務。為了貫徹這一精神,中宣部隨即批準向海外出口教員語錄。根據新華社統計,從1966年10月到1967年11月,共有25種外文版毛著計460萬冊發行到世界148個國家和地區,新華社說這一宣傳攻勢“將使毛澤東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從而喚起世界廣大勞動群眾,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向舊世界發動聲勢凌厲的總攻擊,爭取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徹底勝利”。我黨當時以支持武裝斗爭的方式輸出革命的對象國遍及亞非拉,尤以東南亞為最。
1978年10月,CR已經結束兩年,復出后的鄧小平到訪新加坡。親眼見識了新加坡發展成就的鄧小平,承認對方實行的方針是對的,也堅定了其告別GM,實行改革開放的決心。也正是在這次訪問中,李光耀當面要求鄧停止輸出GM:
“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臺廣播,停止對游擊隊的支持。”
鄧表示接受。同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正式告別GM。1980年正式告知東南亞各國共產黨,不再支持他們的武裝斗爭,斷絕一切援助。
在此之前,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逐漸退潮,取得獨立的各國開始將目光投向國內,謀求發展,或者說發展、擺脫貧困成為各國的共識。此時恰逢國際制造業產業轉移的浪潮,東南亞各國經濟先后起步,亞洲四小龍、四小虎東南亞占其五。加之各國的社會改革,實現了對國家的有效管理,以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革凝聚共識、重塑社會。尚未取得政權的東南亞各國共產黨不但革命成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甚至社會基礎也已經開始動搖。
馬來西亞,在1970年推出新經濟政策,消除貧困:重塑經濟結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0年的125億令吉增長到1980年的514億令吉,人均國民收入從1970年的390美元增加至1989年的2130美元。就算是在1975年馬共武裝革命最高潮時,馬來西亞政府也未如當年英國殖民當局那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是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印尼經濟在1968年至1981年間,年平均增長高達7%。
1980年,泰國在陸軍司令炳·廷素拉暖出任總理后,實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政黨、議會等民主機制成為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削了軍隊在泰國的影響,泰國民主走上正軌。
社會基礎的動搖使東南亞各國共產黨逐漸脫離主流社會,邊緣化。
馬共蝸居偏遠的馬泰邊境根據地,緬共偏安于緬甸東北部山區撣邦、克欽邦少民族地區,泰共甚至因社會基礎的動搖而發生大討論,引發黨的分裂、統一戰線瓦解,受到重創。邊緣化的東南亞各共產黨要生存,只能更加依賴國外尤其是我國的援助。當中國選擇告別GM時,東南亞各國共產主義運動也沒有路可走了。
繼印尼共之后,泰共率先倒掉。盡管泰共在中越對抗中選擇了中國,放棄了越南、老撾兩大“金主”。但我國出于聯手泰國對抗越南的需要,已經開始減少對泰共的援助,甚至勸阻泰共在電臺發表反zf的言論。1979年7月22日,泰共位于中國云南的電臺泰國人民之聲在ccp勸說下關閉。同年10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泰共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賀電后,泰共幾乎在中國媒體上消失。
1980年代初,泰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同時,不忘軍事圍剿泰共,同時兩次頒布法令,表示接受招安的泰共干部、泰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可以獲得赦免。在泰國政府軟硬兩手之下,失去外援的泰共發生分裂,大批泰共干部、解放軍戰士接受政府招安,泰共深受重創,逐漸趨于瓦解。1990年代初,隨著冷戰結束,泰共銷聲匿跡,至今在泰國仍被列為非法組織。
1980年12月,鄧小平親自與陳平會面,要求馬共關閉設在我國湖南的馬來西亞革命之聲廣播電臺。1981年6月30日,馬來西亞革命之聲關閉。第二天,革命之聲在馬泰邊境根據地恢復播音,改名為min主之聲。然而大勢已去,無力回天。1982年,泰軍執行“泰南安寧第11號計劃”,馬共損失慘重,3個團部、17個營連級營地和生產基地被攻占。殘酷的現實使馬共認識到武裝斗爭希望渺茫,1985年,馬共電臺播出《紀念建黨55周年聲明》,向馬來西亞政府發出準備放棄武裝斗爭、尋求和談結束內戰的信號。1987年,從馬共分裂出來的馬來西亞共產黨向泰國投誠,開“回歸社會”的先例。1989年12月2日,馬共總書記陳平與泰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差瓦力·永猜裕將軍、馬來西亞內政部長旺西迪在馬泰邊境小鎮合艾簽署停火協定,馬共游擊隊放下武器走出從林重返社會,持續58年的馬來西亞共產主義運動劃上了句號,馬共滅亡。
緬共根據地位于貧瘠的緬甸東北部山區,極為依靠我國的支援。當我國援助斷絕,緬共走上了“特殊貿易”--販賣鴉片之路,利益傾軋之下緬共內部出現裂痕。1988年政變上臺的蘇貌軍人政權,改變對少數民族的軍事鎮壓,力推和解。緬共領導下的克欽族、佤族、果敢族民族武裝與政府關系急劇變化。1989年3月11日,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果敢族彭家聲發動兵變,宣布脫離緬共。4月11日,緬共北佤縣縣長兼12旅旅長趙尼萊、中部軍區副司令員鮑有祥包圍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將總書記德欽巴登頂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禮送出境”。8天后,緬共815軍區司令林明賢宣布脫離緬共。9月,克欽族101軍區司令丁英宣布脫離緬共。四大軍區脫離緬共后很快與政府和解,緬共在緬甸失去了容身之地,德欽巴登頂等緬共領導人流亡中國,緬共滅亡。
柬埔寨共產黨在我黨支持下,一度在1975年至1979年之間統一柬埔寨,建立民主柬埔寨。但也正因此,在中越關系惡化后,越南人民軍直接入侵柬埔寨推翻了柬共政權。失去政權的柬共退居西南、西北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仍然擁有一支過萬人的武裝力量控制著全國20%的土地。1981年,柬共執zheng時期的罪行曝光,不得不宣布解散,改組為min主柬埔寨黨,宣稱放棄gczy信奉民主社會主義。1982年,民柬與國內各派達成《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成立宣言》,聯合抗越,中國出于地緣政治需要仍然予以支持。
然而,當1989年越南從柬埔寨撤軍,1991年《巴黎和平協定》簽訂,民柬獲得世界承認,各方承諾不再追究它以前的罪行,柬埔寨和平進程在聯合國監督下開啟時,作為協定簽約方的柬共錯估形勢,出人意料地退出和平進程,抵制大選,其他19個政黨都參加了1993年5月舉行的大選,這讓柬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當柬共感到孤立,在大選中支持拉那烈的奉辛比克黨以期獲得回報時,已經晚了。獲勝的奉辛比克黨與人民黨新政府,在“維護憲法”和“領土完整”旗號下,宣布民柬埔為非fa政dang,全面進攻它。
將重建日定在教員生日的菲律賓共產黨,自重建起就將毛澤東思想、武裝斗爭路線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行動指南,可以說一是個堅定的毛派政黨。當我國選擇告別GM時菲共仍未放棄武裝斗爭。自1986年菲共與政府第一次和談以來,雙方打打談談,和平進程遙遙無期。一方面政府難以剿滅菲共,一方面菲共革命難有作為,雙方處于僵局。
至此,曾經風起云涌的東南亞各國共產黨,只剩下取得政權的越南共產黨、老撾人民革命黨和獨自戰斗的菲律賓共產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