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里,從七十年代后期,我們的生活水平開始逐步改善,糧店供應的品種也多了起來,不但有小米和高粱米,還出現了大米和各種豆類。
當時聽長輩們議論,說是現在不打仗了,國家的儲備糧倉開始放糧了。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那個時候的糧食確實略有些陳腐的味道,或許真的吃到戰備糧了。
糧店供應的花樣多了,餐桌上不再是單一的窩頭,玉米粥,而是時不時會有香噴噴的大米飯。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就著白菜粉條狼吞虎咽,把肚子吃得鼓鼓的,感覺這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
記得母親看到我的吃相,總是扯著耳朵叮囑,吃完飯不要亂蹦亂跳,這樣容易得盲腸炎,是要到醫院開刀的。不知道母親的話是真是假,反正吃完飯真的老實了許多。
漸漸的,我們吃米飯的頻率高了起來,據說是細糧的供應提高了比例。我最大的感受不僅餐桌上的饅頭多了,而且每個星期天都會包一次餃子。那個時候,我正是長身體的年齡,飯量特別大,一頓能吃五六十個。奶奶看著我的吃相,經常逗我說:“這要是放在老輩子,非讓你把家吃窮了不行!”
主食得到了改善,可副食品供應相對滯后些,尤其是食用油和肉食品的供應比較緊張。
在我的印象中,那個時候買肉是憑票的。每人每月供應多少,都是有著嚴格定量的。
大概1977年至1978年,肉食品的供應逐步見好。記得每到星期天,我都會主動地起個大早兒,拿著肉票去副食店排隊。父親笑我是無利不起早,我也不反駁,因為這話一語中的,我確實想吃肉解饞。
那個時候,供應的肉都是冷凍過的,不知是不是也屬于戰備儲存物資。副食店賣肉沒有定數,每天賣不賣肉要看上面是不是給配送。有時候排大半天的隊,結果“今日無肉”,只能掃興而歸。
那個時候,售貨員賣肉可不像現在由顧客挑肥揀瘦,一片豬肉放在案板上,按順序切割,趕上哪里算哪里,如果對切下的肉不滿意,售貨員馬上會喊:“不要拉倒,下一位!”
那時買肉都喜歡肥的,因為糧店供應的油比較少,買回肥肉可以用來耗油。所以,我每次買肉的時候都會動個小心眼,如果趕上瘦肉多的部位,便會裝模作樣地讓后面的人先買。
不管肥瘦,反正那個時候每周都能吃到肉,感覺日子越來越好了。
我說這些事情,是因為現在有些人不懷好意,把三年自然災害擴大化,一直叫嚷毛主席整個時代都吃不飽穿不暖,天天餓的抬不起頭。
我想告訴那些不知真相的年輕人,這些人純屬胡說八道。那三年自然災害過后,國家馬上組織“抓革命,促生產”,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的日子在一天天變好!
另外,有的人經常嘲笑那個時候的“布票”、“糧票”、“肉票”等等,現在想起來這種辦法不但不可笑,反而是相當的科學。在物質供應緊張的時候,采取憑票供應很公平,非常有效地杜絕了干部以權謀私,多吃多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