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東南亞各國共產黨迎來新的轉機。經過戰火的洗禮,他們與各自國內其他政治派別或者合作或者結盟,同時也擁有自己的獨立武裝。
因此,議會斗爭與武裝斗爭成為戰后東南亞共產黨的兩條道路。
印尼共產黨開始選擇前者。1945年8月17日,日本投降后第三天,印尼爆發八月革命,宣布獨立。從1945年9月至1947年6月,印尼共產黨以合法、公開的社會黨、工黨身份參加四屆政府,其黨員歷任國防部長、交通部長、情報部長等職務。1947年7月,印尼共產黨領導人沙佛利丁出任總理兼國防部長。
菲律賓共產黨戰后也參與了議會斗爭。1946年,菲共與國內民族主義者和進步力量組建民主聯盟并參加大選,當選6名國會議員。
與印尼和菲律賓共產黨不同,馬來亞共產黨采用間接方式參與議會斗爭。在馬共總書記萊特的“溫和政策”中,一方面,與卷土重來的英國殖民當局“談判”,解散超過15000人的馬共人民抗日軍,一舉瓦解馬共建立“馬來亞共和國”的希望,使英國殖民勢力不費吹灰之力重返馬來亞。另一方面,馬共實施民族陣線政策,不僅透過支持馬來亞民主同盟和馬來亞國民黨等議會政黨對政局施加影響,而且還開展罷工、游行抗議軍事管制以及政府在經濟上的糟糕表現。
然而,東南亞共產黨的和平議會斗爭僅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共產黨先后或主動或被動穿上“紅色戰袍”,再次拿起武器。其最根本原因,一個是民族主義與宗主國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一個是美蘇這兩個意識形態本質對立的國家在消滅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團這個共同敵人后開始陷入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進入對立狀態。對于美國及其西方追隨者英法來說,如何防止社會主義在亞洲擴散,成為這一集團的共同利益。為此,美英等在我國解放戰爭中支持蔣介石一方,蘇聯則假我黨之手支持東南亞共產黨,就這樣東南亞各國共產黨在二戰時和美英等宗主國建立的“友誼”立刻土崩瓦解,g產d成為美英以及美英所支持的東南亞本土政治組織的最大敵人。
在戰后,馬來亞共產黨曾一度可以單獨執政,擁有大量地方政權,馬共占據優勢的泛馬職工聯合會也控制馬來亞 277 個工會中的 214個。然而萊特推行“溫和政策”罷工運動遭到鎮壓,政治目標無所作為,馬來亞仍由英國實際控制。1946年7月5日英國人單方面成立委員會并建立馬來亞聯邦。這與馬共反殖民的奮斗目標愈發遙遠1947年,萊特的英法日三重間諜身份被識破,遂攜大量黨費潛逃,后在曼谷被我黨派員與泰共聯手,將其逮捕掐死。
新上任的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祖籍我國福建,拋棄和平斗爭路線,重新組織馬來亞反英軍(后改名為馬來亞人民解放軍),大約4000兵力。而英國殖民當局也開始實行逮捕共產黨的“緊急狀態時期”。1948年7月,馬共被宣布為非法。馬共從此上山打游擊,1955年雙方在華玲舉行和談,試圖解決沖突。
臺灣著名南洋華僑專家楊建成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區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系之探討1957--1978》一文中記述,
“馬共所提放下武器出山的條件其實很低,若馬來亞能夠獨立,陳平對解散馬共亦無意見,但對方要求馬共'投降’,并宣布馬共'非法’,其黨、軍人員須由當局政治部官員審問,審問清楚之前,須關押在扣留營內。此種侮辱性條件,使談判無疾而終。”
印尼在二戰后同樣面臨著如何獨立的問題。沙佛利丁內閣由于與荷蘭簽訂《倫維爾協定》,承認荷蘭的宗主權沙佛利丁被迫辭職。
印尼在二戰后同樣面臨著如何獨立的問題。沙佛利丁內閣由于與荷蘭簽訂《倫維爾協定》,承認荷蘭的宗主權,沙佛利丁被迫辭職。
此時,印尼共產黨領袖穆索回國,將印尼共產黨與工黨、社會黨合并組建新的共產黨,開始走“新道路”。1948年9月18日,親印尼共產黨的第29旅奪取東爪哇中部城市茉莉芬。情況顯示,除了地方層面之外,印尼共產黨領導層并無參與策劃這次行動。然而,叛亂一旦開始,便迅即變成奪取權力的嘗試,而且穆索宣稱自己是“國民陣線”政府的領導人。
在美國和荷蘭的支持下,印尼哈達政府對印尼共產黨開展行動,穆索、沙利佛丁等共產黨領導人遇害,約有3.6萬名共產黨人和民主人士被捕,其中10000人慘遭殺害。當時,新華社曾發表短評《悼印尼人民領袖》。
在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同樣如此。菲共參與的民主聯盟中的6名國會議員被禁止參與投靠美國的重要法案的投票,如對等條款和貝爾貿易法案,民主聯盟中的一些議員認為,政府受到美國外交政策的左右,并未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他們重新走上武裝斗爭之路。
然而,戰后的菲共武裝(由人民抗日軍改為人民解放軍)并未獲得菲律賓民眾的支持,1950年10月,包括總書記何塞·拉瓦在內的菲共中央委員會秘書處所有成員被捕。到1954年,人民解放軍已由最初的10000人減少到 1000多人,菲共被迫重新尋求和平斗爭,但為時已晚,1957 年再次被取締。
當然,東南亞共產黨為擺脫被殖民命運,或建立自己的紅色政權,在二戰后、甚至在戰前就一直堅持武裝斗爭。例如緬共在二戰后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其他派別產生分歧,被同盟開除。1948年緬甸獨立后,緬共堅持反對吳努政府。然而在吳努政府的進攻下,緬共被迫轉入地下,長期開展武裝斗爭,最后在1960年代失去位于緬中部的根據地。
越共在二戰后面對法國殖民者的進攻,由于軍事力量對比失衡,他們選擇撤回農村展開游擊戰爭。最終在我黨的援助下于1954年5月贏得莫邊府大捷,迫使法國署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并在越南北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越南民主共和國。
這是東南亞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