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起,東南亞先后出現八個共產黨。它們起源于共產國際輸出革命,在二戰抗擊日軍、戰后殖民地獨立浪潮中作出過貢獻。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它們大多都已消亡。東南亞共產黨深深打上我黨與華人的烙印,許多當地華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也因此改變。
享譽世界的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經典著作《年代》四部曲中,以“革命的年代”命名1789年法國大革命到1848年歐洲大革命之間的年代。舊經濟為工業革命埋葬,舊制度被推上斷頭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與自由主義功利政治攜手改造歐洲,開啟歐洲主導的現代世界。如此巨大的變革,在西方主導的語境中確實可以稱為“革命的年代”。
不過,對深受西方殖民者奴役、壓迫的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而言,他們的“革命年代”始于1917 年。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無休止的殘酷戰爭令雙方都流干了血。曾經富裕的歐洲變成了叫花子,債臺高筑,食物短缺,經濟瀕臨崩潰。美國的對德宣戰也未能終結戰爭,精疲力竭的歐洲各國人心思變。
俄國十月革命打破了沉寂,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并退出一戰。世界開始不一樣了,革命風潮席卷歐洲。芬蘭內戰,保加利亞、德國、匈牙利革命迭次爆發,芬蘭共產黨、奧地利共產黨、荷蘭共產黨、德國共產黨等先后建立,1919年39個共產黨、工人黨、左翼團體齊聚莫斯科,建立國際共產主義聯合組織共產國際。又一次革命高潮來臨。
然而,就在共產國際成立的同一年,德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保加利亞革命、波蘭革命等先后被血腥zhen壓。此前一年,芬蘭左派也在內戰中失敗流亡俄國,僅蘇維埃俄國存活了下來。列寧改變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革命同時在幾個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成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將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革命成功后自動獲得”的經典理論,提出“帝國主義論”,創造性地將落后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聯系起來,使之成為世界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目光投向東方。
此時,曾經長期領先世界的東方,除日本外已經沒有個完全獨立的國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恥辱的名字,法屬印度支那、英屬馬來亞、英屬緬甸、荷屬東印度,名義上獨立的中華民國、泰國也淪為半殖民地,飽受西方殖民者的壓榨與欺凌。
恩格斯曾說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東方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數億被壓迫人民,正是革命最好的策源地。
當西方世界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泥澶,自顧不眼時,對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松懈下來。而在西方殖民過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工業的緩慢發展,也刺激了這些國家的民族工業產生,工業革命的東方版本開始緩慢萌芽。西方控制的松懈,使民族工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無產階級規模擴大為我黨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不過,在我黨之前,亞洲第一個共產黨就已經在印度尼西亞成立。
自1512年印尼人首次與西方正式接觸以來,印尼就是荷蘭為數不多的殖民地之一,荷蘭人在印尼傾注了大量的精力與資本西方社會主義學者保羅·漢普頓在《共產主義與斯大林主義在印度尼西亞》一書中談到,20世紀初荷蘭將三分之一的資本投入到殖民地,而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僅爪哇島一地就有200家大型制糖廠,100萬無產階級。30%至50%的農民沒有土地,95%的農民是文盲。龐大而集中的無產階級,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在無產階級組織建立之前的1908年,印尼第一個全國性民族主義政治團體至善社成立,兩年后,更具影響力的伊斯蘭協會創立。其成員逐漸由城市商業階層擴散到城鎮貧民、鄉村,完成了印尼社會民族革命的第一次動員,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正如東方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立一樣,當內部萬事俱備時,尚需共產國際這個助產七的東風。然而共產國際要十余年后才會產生,又是誰扮演了印度尼西亞革命的助產士角色呢?他就是荷蘭人斯內夫利特,當然他的中文名更為研究那段世界革命史的人所熟知——馬林——他也是我黨的助產士。
1913年,厭倦了社會民主黨左右之爭的荷蘭鐵路工會負責人馬林,前往印尼傳播革命思想。1914年,馬林聯合印尼進步知識分子創立印尼共產黨的前身--印尼社會民主聯合會。最初僅85人,一年后發展到134人,但其絕大多數成員都是荷蘭人。如1915年社會民主聯合會成員有100名荷蘭人,僅3名印尼人。出版的機關刊物也是荷蘭語,面對印尼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現實,實際很不接地氣。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印尼社會民主聯合會決定將工作轉向具有較好群眾基礎的伊斯蘭協會,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后,馬林在聯合會機關刊物發表文章稱:“荷蘭人在荷屬東印度的統治將步沙皇的后塵,只要印尼人下定決心去抗爭的話。”這篇文章不但使聯合會保守派分裂出去,也引起印尼伊斯蘭協會上層的警覺。
在同年舉行的伊斯蘭代表大會上,協會領導階層要求斷絕與社會民主聯合會的一切聯系,但事與愿違,伊斯蘭代表大會不但未能將社會民主聯合會除名,反而通過了具有無產階級革命色彩的宣言。宣言聲稱,如果議會斗爭被證明無效,伊斯蘭協會將毫不猶豫起來造反。這次會議標志著,印尼伊斯蘭協會已經由民族主義政治團體蛻變為群眾性的革命組織。
1919年,社會民主聯合會和伊斯蘭協會整合勞工組織,建立印尼第一個勞工聯盟--勞工運動中心。下轄22個勞工組織,擁有7萬工人會員,次年發展到15萬人。印尼社會民主聯合會從與印尼人毫無關系的荷蘭僑民的團體,進化為引領印尼革命潮流、印尼人占壓倒性多數的革命組織。
1920年5月23日,印尼社會民主聯合會在清除改良主義影響后,改組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成為亞洲第一個共產黨,同年12月25日加入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盡管此時印尼共產黨黨員仍然不多,但其民眾支持率超過印尼其他任何政黨。
因向印尼輸出革命的出色工作,在1920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為印尼共產黨代表的荷蘭共產黨員馬林獲得列寧賞識,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和民族與殖民地問題委員會書記,會后被派往中國協助建立我黨。1921年,我黨召開一大。
可以說東方各國共產黨的創建與早期活動,幾乎都與馬林不無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