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寶屬于“戰場政治工作”的范疇。
一說“政治工作”,可能有不少讀者會翻白眼或表示懷疑——這能盯啥用?
這也難怪,這些年但凡沾上這幾個字兒的文字,大都是假大空式的說教。
然而在當年,這個事實是鐵的——這幾個字兒下頭的內容,就是頂大用!
大戰之中的“連續作戰”,最大的問題是產生嚴重傷亡后部隊如何保持戰斗力保持堅決執行命令,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和意志的問題,以及如何保持戰斗能力的問題。在這個課題之下還有諸多小課題,如基層干部因傷亡產生的缺額問題,基層干部傷亡后指揮如何延續的問題?新補充來的兵員如何迅速適應戰斗和產生和保持戰斗意志的問題?在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發揚戰斗力的問題……
這是一個需要大篇幅才能說道明白的問題,本書只能作簡要歸納,點到為止。
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首先要解決的是決心、意志、紀律和兩軍間的配合和團結問題——而且必須是從上到下都得整清楚弄明白,不能含糊,不能馬虎。任務不能推,只能搶!在這個問題上,兩大野戰軍首長態度都很堅決,貫徹都很到位。
戰前,華東野戰軍召開了前委擴大會,會議形成了《關于加強紀律性克服黨內無紀律無組織無政府狀態的決議》,華東野戰軍首長特別強調:“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以大局為重,不惜犧牲局部,不怕吃虧“啃硬骨頭”,不怕打消耗大、繳獲少的阻擊戰,勇挑重擔,主動配合,密切協同,勝利時不爭功,受挫時不抱怨”。華東野戰軍政治部門在戰前準備中,“在抓好戰場紀律與黨的政策在新區落實的同時,重點抓了顧全大局,加強兩大野戰軍之間團結協同的問題。”[1]在戰役第二階段對黃維兵團發起最后總攻時,粟裕還專門叮囑率華東野戰軍一部參加作戰的陳士榘參謀長:戰斗中繳獲的武器裝備一支槍一粒子彈都不留,全部交給中野。[2]
華東野戰軍上上下下在戰役中執行命令非常堅決,群眾紀律也貫徹到位。比如九縱在追擊中遇到一條三丈寬的河流,二十七師七十九團二連一排10名戰士奮勇跳入河中,用肩膀扛起了一座便橋讓部隊迅速通過,成為膾炙人口頌誦一時的佳話,后來還寫進了小學課本。
中原局、中原野戰軍也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著重強調了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問題。鄧小平提出的政治號召是要準備“拼老命”,“人人都要有‘燒鋪草’的決心!”劉伯承講話中有針對性的強調:“打仗總有主攻方向和牽制方向,總有吃肉和啃骨頭。過去我們頓頓吃肉,現在啃一回骨頭就受不了的樣子,這是什么思想?什么思想方法呢?我要告訴大家,不要以為上回啃了骨頭,這次就叫你吃肉。要準備這次啃骨頭,下次還是啃骨頭,第3次還是啃骨頭。”[3]
于是,“燒鋪草”在中原野戰軍成為流行語,部隊都以擔任艱苦任務為榮。比如六縱在雙堆集戰斗中傷亡很大,友軍來接替任務時他們還堅持不去,一定要與友軍并肩突擊,共同承擔“最后一擊”的任務。F[4]
因戰斗激烈,部隊基層干部傷亡很大,“有兵無人帶”是很突出的現實問題。于是“支部建在連上”的“戰斗保壘作用”就體現了出來:人民解放軍所有部隊都是連有支部,班排有小組,還有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互助小組”——定陶戰役中犧牲的“解放戰士”王克勤的發明權,關鍵時刻一定會有人主動站出來接替指揮,哪怕是干部傷亡殆盡,也會有戰士主動站出來接替指揮。
那么黨員也傷亡很大咋辦呢?有辦法,當時有個口號叫“邊打邊建”、“火線入黨”,在火線上擴大黨的組織,并且隨時在火線上補充和提拔干部。華東野戰軍政治部還總結出了三點經驗:
戰時基層干部傷亡大,及時得到補充,對保持部隊持續作戰能力關系極大。大批基層干部從何而來呢?淮海戰役實踐的經驗有3條:
第1條,采取“群眾推薦,黨委審查委任”的方法。“戰前領導確定預提對象,戰中隨缺隨補”,“邊打邊提,隨缺隨補”。這是連續戰斗中,及時補充基層干部的主要方法。華野各部隊在“大膽提拔、寧弱勿缺”的口號下,只要作戰勇敢,對人民解放事業忠誠,又講究戰術,都可以大膽破格提拔,缺了就補,隨缺隨補。一些連隊在作戰中干部傷亡大,甚至有的連隊基層干部全部傷亡,就選拔優秀的班長當排長、副連長、代理連長。在火線上1天連升2、3職的不為罕見。
第2條,從英雄模范人物和優秀戰士中選拔苗子,采取“代理”、“見習”、當“第2副職”等方法,培養基層干部。他們經過鍛煉,很快具有與本職相適應的組織指揮能力,能隨時任用補缺。
第3條,有計劃地保存干部。在進入戰斗時,分隊干部不宜太多,抽調部分副職做戰勤工作或集中訓練。這樣,既可避免基層干部過多傷亡,又便于隨時歸隊補充。通過火線提拔,盡快培養與有計劃儲備相結合,較好地解決了干部缺額問題,保證了戰時的急需。
黨的基層組織的邊打邊建,是保持連隊持續作戰能力的關鍵。這不僅因為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在戰時特別重要,還由于戰斗傷亡大,減員過半的連隊必須進行火線編并,有的剛調整好,由于戰斗殘酷,又要進行新的整編。在淮海戰役中,黨組織的整頓工作,有兩方面的發展:一是標準上有了新觀念。衡量一個人夠不夠入黨條件,主要看他戰斗中的勇敢精神,能勇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與敵人決斗,這是最高貴的革命品質。所以火線入黨把作戰勇敢列為第1個條件,糾正了把那些作戰勇敢而平時有些小毛病的人拒于黨組織門外的做法。二是形式上有了新方法。比較普遍地開展了群眾推薦黨員的活動。在基層進行形勢教育和開展訴苦、立功創模等活動的基礎上,使黨員和非黨員的階級覺悟提高,對共產黨的認識加深,真正感到做一個共產黨員是無尚光榮的前提下,在戰斗過程中自己申請入黨或群眾推薦入黨。不少先進分子在火線入黨,有的負了重傷、奄奄一息還要求入黨。有些犧牲的戰士口袋里,還裝著入黨申請報告,這其中許多被追認為共產黨員了。這樣,不僅提高了黨的威信,也保證了黨員的質量和數。第二縱隊在淮海戰役中,火線發展黨員達1124名,使基層終終保持有30%左右的黨員隊伍,保證了戰斗任務的圓滿完成。[5]
時任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的姜思毅當年曾在戰壕中寫下了《一旅圍困待攻中戰壕政治工作活動》,刊載于1948年12月4日中原野戰軍《軍政往來》上,文中舉出兩個鮮活的實例:
以黨員為核心的互助小組,最適于戰壕活動。連里的張公店和宿縣戰斗解放戰士,未經一天訓練,就參加了雙堆集戰斗。戰壕里展開了互助組的談心。新老戰士在談心中,比國民黨共產黨的不同,比敵我困難的不同,比敵我戰法的不同,比民心背向,談大家所見的敵人暴行,這成為最生動實際的入伍教育。七團打了一個勝仗,二連張公店解放戰士于書琴在戰壕里自言自語地說:“解放軍為什么老打勝仗?因為有互助小組!——干部傷亡了,戰士還能指揮戰士繼續作戰!”一個老戰士待在戰壕里不耐煩了,說:‘守在這里,光挨敵人的炮,咱們的炮也不打啦了!,一個張公店解放戰士還向他作解釋:“咱們的炮多的很:這還沒到總攻的時候呀!上次一八一師師部,就沒有沒挨炮彈的地方!”不少堡壘間,互助組與互助組互派代表送信挑戰,展開革命竟賽,戰壕中你來我往,熱鬧極了。
……
縱隊慰問我們的每盒紙煙,都由我們貼上戰斗快報。一團炮兵連的戰士說:“吸煙人的困難,上級都想的周到,吃了這一盒煙,要打死一個敵人”,另一個說:“不,一枝煙打一個。”張公店解放戰士接到了煙,馬上想起往事,說:“中央軍發煙,副官處全給賣了,當兵的摸不到一點。”七團三營自動挑出10盒帶錫紙的,送給一營二連,稱煩他們的英勇。而二連士兵委員會又把上級獎勵他們的肉分一部分給一連,去信說:“沒有老大哥的火力配合,我們也完不成任務。”上下級、前后方、友鄰部隊之間,戰斗的團結熱情洋溢在圍困雙堆集的戰壕中。[6]
在戰斗中“邊打邊建”的黨組織和骨干隊伍,示范作用巨大——尤其是對“解放戰士”:
新解放戰士由于過去受蔣匪長期欺騙,如說我軍用新解放戰士送炸藥,炸藥爆炸后再把尸體拖回來,但在實踐中事實就很快地打破了這一顧慮。又如有的新解放戰士,看到我們讓他到防空洞去,就認為要活埋他。后來看到干部也進去了,敵人飛機接著投了炸彈,才知道是愛護他們。還有部隊干部、老戰士在戰斗中對他們的關心照顧,對鞏固他們作用也很大,如解放戰士王文盛之所以表現好,就是因為他認為“當兵在哪里都為吃飯,可是在這比那里好,那里當官的打仗在后面,這里當官的打仗在前面;在這兒大家都信任我,待我像親兄弟一樣”。一一二團三連五班副見新補充的同志怕飛機大炮,當部隊休息時,他即安置他們到防空洞里去隱蔽,洞里潮濕,戰士呂仁福還找了一些草給鋪上,耐心地告訴他們“好好隱蔽沒有事”,感動得解放戰士胡德民說:“解放軍同志真好,你們在外面把洞讓給我們!”九縱某連邊補戰士王月倫立了三等功后說:“同志們待我好,我不好好干對不起大家!”我軍秋毫無犯的群眾紀律也給解放戰士以很大的感動,如一一二團三連五班副林吉桂趁戰斗空隙教育新同志說:“遵守城市政策,這是解放軍的規矩,誰也不能拿老百姓的東西!”當部隊到大樓底下防空時,地下有許多東西,呂仁福馬上對他們說:“誰也不準拿人家一點東西,遵守政策、紀律是解放軍的規矩。”結果新解放戰士沒有一個拿東西的,并且點頭稱贊道:“人民解放軍紀律嚴明!”解放戰士對我均生活滿意,說:“在戰場上可以吃包子,吃得飽。”F[7]
昨天是敵人的時候貧血怯場,如今成戰友的時候滿血登場。
——這不是魔法,這是真實的力量!
注釋
[1]唐亮:《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奪取勝利的保證——回憶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政治思想工作》,《淮海戰役·回憶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334~第335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2]《粟裕年譜》(中共江蘇省委黨史辦公室編)第416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姜思毅:《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奪取勝利的保證——回憶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政治思想工作》,《淮海戰役·回憶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34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4]杜義德:《回憶中野六縱參加圍殲黃維兵團之戰》,《淮海戰役·回憶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119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5]唐亮:《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奪取勝利的保證——回憶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政治思想工作》,《淮海戰役·回憶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337~第338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6]《一旅圍困待攻中戰壕政治工作活動(1948年12月4日中原野戰軍《軍政往來》刊出)》,轉自自姜思毅:《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奪取勝利的保證——回憶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政治思想工作》,《淮海戰役·回憶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349~第350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7]《山東兵團政治部關于邊打邊補問題情況(1948年12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第10冊·解放戰爭時期㈢》第頁,解放軍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