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6日15時30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戰斗打響。
華東野戰軍各突擊集團向被圍之敵發起總攻。首先集中百余門火炮絕對優勢火力,實施半小時的猛烈炮擊。而后,步兵開始突擊。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各突擊部隊以分割穿插戰術,從不同方向勇猛插入敵縱深。經激戰,迄18時左右,大部攻擊部隊均完成預定計劃,分別攻克何莊、竇凹、李樓、郭營、李明莊等13個村莊、殲敵4個整團,7個團大部和兩個團一部共萬余人,俘7000余人。
爾后的戰斗,《戡亂戰史》有如下記述:
7日,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親率轟炸要5架臨空投彈10枚,電催地面部隊突圍,惟以陸、空火力微弱,未克奏效,匪卻因此洞悉國軍之虛實與企圖,故于入夜后,攻襲愈猛,守軍拼力苦撐,激戰至8日晨,南側之竇凹及北側之魏樓、李石林,相繼不守,守軍傷亡殆盡,原擬于是日實施之突圍計劃,再度告吹。
9日,匪續全面進逼,防區愈形縮小,多數據點,均限孤立,至午后,匪炮猛擊陳官莊,旋自該莊西南突入,指揮所倉卒西移陳莊,至日沒后,匪軍竄入陣地內,部隊多失聯絡,杜副總司令于萬不得已下,遂于9日21時,頒布其最后一道命令:
一、各部隊即向當面敵陣突圍。
二、集合地點:浦口、漢口。
是夜,烏云密布,暗黑如墨。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率隨員十余人向西潛行,甫于拂曉(10日)抵達第二〇〇師師部,復遭匪圍擊,該師僅存之警衛,旋被擊潰,邱司令知事已不可為,乃謂左右曰:“余奮戰二十余年,原為國家求獨立,為民族伸正義,時至今日,唯有一死,以完成我革命軍人人格耳。”言訖舉槍自戧。杜副總司令亦于是(9)日夜,率衛士十余人,向西行約10公里,至次(10)日晨,不幸在匪追懾不舍下,曾圖自殺未遂,卒為匪所執。
是役殲匪約10萬余人,國軍官兵犧牲約15萬人,武器裝備全部損失,除兵團司令李彌、孫元良;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軍長熊笑三、舒榮、余錦廉;師長唐化南、王奎昌等脫險歸來外余皆散失。[1]
《戡亂戰史》有一個史實沒有道出:杜長官等最后是在邱清泉等誆哄和脅迫之下,根本沒等到10日白天,9日那天即已放棄指揮,自顧自逃命去的。不過,后來了進了“共匪”俘虜營、戰管所,爾后又進了政協的杜長官自己,卻很坦誠地補充說明了這件難以啟齒的史實:
我同邱清泉于黃昏后到陳莊第五軍司令部,指揮部及戰車等部隊在陳莊以西集結,歸文強指揮,幻想10日在空軍掩護下突圍。一到陳莊后,解放軍的炮彈即跟蹤追來,我躲到掩蔽部,李彌、邱清泉、熊笑三等又來要求夜間突圍,我仍主張照蔣指示,10日上午突圍。大家一致認為白晝突圍無希望,我說:“如果你們要走的話,你們先走,我一個人在這里守到底,以免耽誤了大家。”一直爭吵到10時左右,熊笑三有些憤憤不平地出去了。一時四周機關槍、大炮、手榴彈之聲大作,熊跑回來對我說:“已經打到司令部來了,要下決心。”接著他撕了一把白布條拿在手中。我聽到槍炮聲只是一邊響,這是熊笑三在搞鬼,就說:“這是你們部隊自己打的。你出去看看為什么這樣?”熊不肯出去,邱似乎見我看破了鬼計,就說:“笑三去看看吧!”邱、熊出去不久,槍炮聲停了。他們卻又轉回來,勸我(實際上是威脅)必須當晚突圍。我看到這種情況,氣得出了一身大汗,心里直跳,差不多要暈過去了。沉默了好久。“逃、突、降”三件事在我思想中亂滾,最后還是由自己的階級本質決定自己的頑固性,不了解共產黨的政策,畏懼、膽怯、懦弱,又顧慮重重,不肯向人民投降。我對他們說中:“既然都是這樣主張,只有分頭突圍好了”。這時李彌、邱清泉、熊笑三想同我一道走,我說:“這不是讓敵人一網打盡嗎?我們就這樣走,如何對得起部下?趕快周知他們自找出路。”邱清泉即與各軍打電話,熊笑三已溜掉,李彌還在等我。我說:“丙仁兄也通知一下各軍好了。”李出去又回來說:“第五軍警戒兵說,誰也不讓走。”我很生氣地說:“哪會有這回事!”李彌這才去了。我給蔣介石最后一電說:“各部隊已混亂,無法維持到明天,只有當晚分頭突圍。”另通知文強將戰車直屬部隊集合,重要文件燒毀,待命。接著再要電話就不通了。邱清泉打完電話后,拉著我帶著特務營就走。我見邱清泉張惶失措,一直帶著隊伍向北跑,我是跟不上的。又覺得要逃命就不跟大隊走,只有在夜間鉆空子出了包圍圈再說。[2]
《戡亂戰史》還有一個史實沒有道出——或沒好意思道出。
9日,蔣介石曾致電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第六兵團司令李延年,告以如果本日出擊不能奏效、無法再戰時,應即將所有重武器與卡車有計劃徹底毀滅。所有高級將領先自師長以上即派飛機來接,從空中撤退,其次接團長以下官長,望秘密準備。又僅電杜告以前擬接高級將領之電為一切絕望、萬不得已之措置,如果無此必要,則前電勿轉告其他將領,以免影響士氣。再電杜、邱、李以無論本日戰況如何,明晨決派機來接杜聿明來京診治。前方部隊概歸邱清泉指揮,李延年為第二指揮人,務希萬眾一心,共同生死,完成革命使命。[3]
筆者查證了臺灣“國史館”館存檔案,這幾個電報都有,時間都是下午時分。
而這位“校長”此前12月25日日記卻赫然寫道:“杜聿明之妻(曹秀清)到處運動,使其夫能空軍從圍困中接救出來。黃維且將其突圍時期先電告其妻(蔡若曙)。此種將領問何能再望為革命犧牲,思之痛憤自慚。”[4]
兩相比較,筆者心中對這位國民黨軍最高統帥就冒出了倆字兒:虛偽!
這幾個電報,杜聿明等很可能沒有收悉——這一天下午,他們已然各自逃命去了。
不過他們收沒收悉并不重要:第二天,飛機已然不能落地——“共匪”打進來了。
再退一步,就算是收悉了,他們還敢相信這位言而無信且反覆無常的“校長”么?
10日拂曉前,華東野戰軍全線發起攻擊和追擊,杜聿明等分頭逃跑后,各部失去指揮,部隊紛紛繳械投降,頑抗者均被殲滅。戰至16時,陳官莊之敵全部就殲。從12月6日16時迄至10日16時,華東野戰軍經過4個晝夜96個小時的連續攻擊,全部消滅杜聿明集團余部,計有1個“剿總”前進指揮所 、2個兵團部、8個軍部、22個師、1個騎兵旅,計17.6萬余人。[5]
華東野戰軍《關于淮海戰役經過概述》中寫道:
自六日十六時起至十日十六時止,經過整整四晝夜九十六個小時的激戰后,全部肅清了陳官莊、青龍集地區八十八個村莊中據守之杜匪所部邱李兩個兵團及孫兵團之殘部,計一個戰區司令部、兩個兵團部、八個軍部,約二十個師部十六余萬,這是在淮海戰役中消滅的兵力最大、時間最后的一批敵人,也是收獲最大與消耗較小的一個階段。[6]
杜聿明集團覆滅的當天,國民黨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杜聿明部大半今晨似已被匪消滅,聞尚有三萬人自陳官莊西南突圍,未知能否安全出險,憂念無已。此為我黃河以南地區之主力,今已被殲,則兵力更態懸如,但已盡我心力,無可愧對我將士,一時之刺激,悲哀難以自制,但今后下野可以無遺憾矣。[7]
至此,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勝利結束!
至此,南線大決戰——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這場南線大決戰,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及華東、中原軍區等地方部隊自1948年11月6日戰役發起,迄至1949年1月10結束,共連續作戰66天,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所及指揮的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1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萬余人。其中俘虜32萬余人,斃傷17萬余人,投誠3.5萬余人,起義、改編2.8萬余人;俘國民黨軍將領124人,擊斃5人,投誠22人,起義8人。繳獲各種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萬挺。長短槍15.1萬支,飛機6架,坦克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萬余發,槍彈2015.1萬發,以及大批量的其他作戰物資。
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付出的代價計有:陣亡2.5萬余人,負傷9.8萬余人,失蹤1.1萬余人,合計13.6萬余人。作戰主要消耗計有:山、野、榴炮34門,迫擊、六〇炮219門,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萬余支,各種炮彈67.9萬余發,各種槍彈2014.94萬發,炸藥4.8萬余公斤(不含雙堆集消耗部分)。
一鍋夾生飯,生生被人民解放軍烹成了一桌大餐。
淮海戰役的勝利,加速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崩潰。
幾天后的1月15日,入關的東北野戰軍攻克天津。
1月21日,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國民黨政府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同日,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與人民解放軍達成《關于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22~31日,原駐北平的國民黨軍華北“剿總”部隊撤出城外,進至解放軍指定的地點,接受和平改編。
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在北平人民熱烈歡呼聲中開入北平城內進行接管。
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至此,人民解放軍全面破關成功,超預期、超指標地完成了九月會議制定的作戰計劃。
——中央軍委戰前預計的“今后三年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政府”,也縮短為一年。
剩下的任務是,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注釋
[1]《國民革命戰史·戡亂戰史·華東地區作戰》第300~第301頁,[臺]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編印。
[2]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第47~第48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3]《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9冊(1948~1951)》第224頁,[臺]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104年12月初版。
[4]《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9冊(1948~1951)》第211~第212頁,[臺]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104年12月初版。
[5]《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資料選編》,《淮海戰役》第2冊第36頁。
[6]《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關于淮海戰役經過概述(1949年1月)》,《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73頁~第303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9冊(1948~1951)》第224頁,[臺]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104年12月初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