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融壟斷資本的發展與資本主義應對經濟危機的策略轉變
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列寧導師明確地指出了“生產的集中;從集中生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日益融合或者說長合在一起,——這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
時至今日,金融壟斷資本不僅僅在一國內取得其金融寡頭的統治地位,并以新殖民主義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剝削和壓迫著各民族勞動人民。
但是這卻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資本主義的腐朽和衰亡,因為金融資本的擴張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阻礙生產力的結果,其具體表現有資本積累的停滯、各國企業的私有化、泡沫經濟的形成、工農業生產單一化等等。
從1980年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開始,金融機構和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取消管制,使得金融資本從政府的管制中解放出來。借助帝國主義國家機器的力量,金融資本獲得從來沒有的自由。
而自由的資本卻使人民不自由。金融壟斷資本一方面使得資產的價格不斷膨脹,另一方面,擴大了被壓迫民族國家的債務,從而制造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泡沫,并從中攫取巨額利潤。而人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斷重復地承受著痛苦。他們不僅僅被銀行奪走了貸款而來的房屋,甚至連僅有的積蓄,也隨著貨幣的貶值而化為烏有。
1980年之后,拉丁美洲的危機連續不斷,一直延續到今天。1990年初,日本因金融泡沫破裂,引起房地產的破產,把經濟從極端的繁榮打到谷底,經濟蕭條延長到幾十年之后,直到今天尚未完全復原。九十年代,亞洲經濟一連串的危機直到2008年全世界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在危機尚未結束時,接著就是南歐一些國家,特別是希臘、西班牙,面臨了國家主權債的危機,在這期間,這些國家的政府在被逼債的過程中,屢次緊縮財政開支,大幅削減社會福利的支出,人民的生活陷入極端的困境。
在這些問題背后,或者說造成這些問題的罪魁禍首就是帝國主義及其買辦走狗,而我們絕不能不認識他們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給勞動人民帶來難以形容的災難的。因此,筆者在這里對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分析。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成立
首先要從30年代的大蕭條開始說起,每個資本主義大國都無法解決生產過剩的矛盾。像美國的糧食生產大量過剩,一方面糧倉里的糧食堆積如山,另一方面人民卻吃不飽飯,只能在街上討一碗稀湯。或者如我們所經常聽說的,將賣不出去的牛奶倒在水溝里。
每個資本主義大國都想用出口來解決自己的生產過剩和因生產過剩引起的失業問題。于是,由美國領先,一方面提高進口關稅,另一方面,將自己的貨幣貶值。隨后,二十五個國家也都提高了它們的進口關稅。各國相競爭提高進口稅和將貨幣貶值導致匯率不穩定和過高的關稅而造成國與國之間商品貿易的一片紊亂,因此,國際貿易在1929年至1934年間,下降66%,貿易大幅下降,把已經衰退的經濟帶入更嚴峻的危機。這種為了爭奪市場所導致的惡性競爭,導致全世界貿易的停滯,更進一步加深了危機,也更激化了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矛盾,而最終走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東大革命以及世界各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
而這正印證了馬克思的那句話:“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辦法呢?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
而隨著世界大戰對生產過剩的商品大量地摧毀與浪費,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體系暫時度過了這場危機。而美國為了避免再次發生二戰前經濟大蕭條時,各大帝國之間的惡性競爭。美國就帶頭重新整頓戰后新的經濟秩序,與英、法等資本主義大國就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的布列敦森林開貨幣金融會議,會上成立了兩個國際金融組織。這里所說的金融組織就是: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在1947年,經各帝國的同意,又在它們之間簽訂了《關稅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國際貨幣基金穩定了各國的貨幣和匯率,世界銀行為戰后經濟發展貸款,關稅貿易總協定則大幅降低了各國的進口稅率。促進了國際貿易,世界的商品流通順暢。
當然,美國此舉絕非行善。實際上,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美國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因為在這套制度下,每個國家的投票權是以它投入的資本的多少來決定。重要的決定要85%贊成票才能通過,而美國的投票權占15%以上,所以在這兩個組織內,只有美國一個國家有否決權,因此任何稍微沒有照顧到美國利益的決定,在這兩個機構內都不可能通過。
并且在下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貨幣基金對戰后美帝國主義的擴張所作的貢獻極大,它不但支持以美元作為世界貿易和投資的交易媒介,而且幫助美帝國主義制裁落后國家,奪取了這些國家的經濟主權和政治主權,迫使它們在制定經濟政策和政治政策時,必須符合美帝國主義的利益。
二、美元霸權的形成和作用
我們從一個常見的概念美元霸權開始說起,因為這一霸權的形成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密不可分。美元霸權意味著,美國身為債務國仍然能夠不去管它在國際收支上的赤字。也就是說,美國境外所有的美元都是美國的債務,但是美國卻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還債義務的國家。
那美國為什么可以欠別的國家那么多債?不但欠債,而且可以賴著不還?而且美元卻越來越享有別的國家貨幣所沒有的特權?就是因為美元是被世界所有國家公認的世界貨幣,國際間貿易的交易和資本的投資都是靠美元為媒介。 那么美元如何可以成為世界貨幣? 這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開始的。
1944年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的目的是將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固定下來。大戰結束后,美國儲存了全世界70%的黃金,作法是將美元與黃金維持一定的比例,每一英唡黃金訂價為35美元,然后每個國家的貨幣都與黃金掛鉤,這樣就定下了各國貨幣間的匯率。匯率一旦固定下來,除了有特殊原因不得更改。在固定匯率之下,一些國家必須保持它的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不變,因此,在外匯收支發生不平衡時,它們不能隨意將自己國家貨幣貶值來增加出口。因此,按照基金的規定,每個國家必須根據它們的國民所得的大小,將一定數量的黃金存入它們在基金的賬戶內,當一個國家的外匯收支上發生短缺時,它們可以借出所存入的黃金,如果還不夠,基金可以給予這些國家短期貸款,以便平衡一個國家的外匯收支,從而不至于貨幣貶值。到了后來,國際國幣基金就借著這樣的貸款,以債權者的身份用逼債的手段來對借款國作各種的要求和控制。
這在二戰剛結束時,對于帝國主義國家來說是可行的,著名了馬歇爾計劃就是一個例子。因為不論是歐洲還是日本都急需投資來重建,而美國及其跨國公司用美元在世界各國的投資,并沒有留在當地,這些國外的美元又經這些國家從美國進口而回到美國。在這十年內美國基本上是用貿易上的順差來增加它的對外投資,因此不存在美國境外美元過多的問題。因此,在國際收支上保持平衡,也就沒有很多美元回到美國換取黃金。
但到了五十年代底,美國資本家的對外投資和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事支出已經超出它貿易上的順差,此時流出去的美元,開始回到美國兌換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因此一天天減少。到了1958年時,在美國境外的美元已相等于它國內的黃金儲存量的總合,也就是說如果所有國外的美元都回到美國以三十五元兌換一兩黃金,美國就將失去所有的黃金儲存。
從五十年代末開始持續到六十年代,這十幾年中,發生了好幾次美元擠兌黃金的危機。固定匯率因為美國貿易逆差和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而發生動搖,美國國際收支的逆差一方面反映了歐洲和日本戰后的發展,甚至生產過剩危機再次卷土重來,另一方面,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失去戰爭剛結束時的絕對優勢。
到了六十年代底,美國經過了二十幾年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它每年的進口,加上它對外(歐洲、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投資,再加上它龐大的軍事開支,超過了它出口所賺取的外匯。美國經濟的入超現象越來越嚴重。它戰后所存有的黃金陸陸續續被在國外的美元兌換成黃金,到六十年代底,美國已經無法繼續它的美元換黃金的承諾。
經過了幾次美元貶值之后,終于在1971年8月時,美國政府宣布單方面廢除美元兌換黃金的承諾,美國賴賬了,所有世界上持有美元的國家只好拿著美元這個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在這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美國就不需要在乎它的國際收支赤字有多大。因此,美元獲得了目前沒有任何貨幣可以相比的霸權的地位。美國國際收支赤字不斷地升高,美國境外的美元數量也大幅增加。
至此,美元霸權已經形成。這里好像沒有顯示出其霸權所在,但接下來筆者就具體地展開講解霸權是如何在帝國主義時代發揮其作用的。
在各國手中的巨額美元,是建立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開始。當美元大量涌進其它國家,美元就變成了這些國家的交換媒介,而且繼續作為所有國家中央銀行的外匯貯存,尤其是在有一些國家中,自己的貨幣幣值不穩定,就用美元來支持本國的貨幣。
美國對外貿易持續的入超,使它能夠持續揮霍其它國家為了自身發展而節省下來的儲蓄,這是對其它國家的資產階級利潤的瓜分和對其國家人們的剝削。
那些國家為維持貿易上的順差,就必須被迫繼續借更多的錢給美國。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必須依靠貿易的出超才能維持成長。所以雖然美國的債務堆積如山,卻能充當世界貨幣。
因此,如果說美國在越南的侵略戰爭的部分費用是靠歐洲國家借錢給美國來支付的,那么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侵略戰爭的部份費用,包括美國政府每年的赤字開支則是靠日本、中國和其它借給美國錢的國家來支付的。美元在七十年代時不斷地貶值,成為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持有的貨幣,到今天卻變成所有國家的央行、企業、私人緊握的貨幣。
1970年后,美國公司存在歐洲銀行的美元(所謂的歐洲美元),每年成長率超過25%。歐洲美元從1971年的850億到1984年的22000億,隨后在1988年時更高達4兆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0兆。所有這些美元,都是美國欠下的外債。
八十年代初,美國貿易上每年的赤字就高達500億美元,主要來自美國與日本貿易上的逆差。美國貿易上的赤字從那時一直持續到今天,從對日本在貿易上的逆差,轉變成對中國貿易上的逆差。目前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是中國和日本,其他債權國包括德國、南韓,還有像墨西哥、阿根廷、印度、泰國和中東石油出口國家。
三、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國際金融組織來殖民第三世界國家
如上文所述,在一個國家發生結構性的外匯收支不平衡時,基金允許它將自己的貨幣貶值。在一個國家外匯短缺時,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但是在向基金貸款時,就必須接受基金的貸款條件。除了需要付利息之外,接受貸款的國家還要接受基金提出的其它條件,條件之一就是要這個國家縮緊財政支出,另一個條件是必須一方面增加出口,另一方面降低進口來減少在外匯上的需要。這樣的條件就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用貸款來干涉欠債國家的內政。
在七十年代之后,更多的落后國家靠向基金借債來補外匯的不足,這也就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債權者的身份來操縱借債國的內政。到了八十年代,新自由主義的政策開始,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外債開始累積最終產生外債危機后,基金對這些欠債國更是掌有生殺大權。
外債的起源是1973-74年和1978-79年時,石油出口國家兩次提高油價,這時正逢資本主義大國在戰后面臨到的一次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高油價更進一步加重了這次世界性的危機。這是因為世界經濟蕭條,導致大型公司并不踴躍向這些銀行借款,擴大再生產困難。
這也使得國際石油價格上升,大量的美元流入石油出口國家。這些國家把它們收入的美元存進美國和日本及德國的跨國銀行,石油輸出國家存在這些銀行快滿溢出來的錢,急迫需要貸出去。因此,壟斷資本必須更進一步到國外去找出路。另一方面,1973-74年間,世界小麥價格因為歉收而高漲,這時增加了依賴石油和糧食進口國家的外匯支出。
這時一些發展落后的國家一方面需要進口高價的石油,另一方面需要進口高價的小麥(這時國際小麥價格因蘇聯減產而上升,并且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它們就成了向跨國銀行借款的顧客。各國銀行把錢貸給拉丁美洲國家后,這些國家就用借來的錢去買進口石油、糧食和一些工業品,于是,錢就重新恢復流動,解決了銀行資金不流動的問題。因此,第三世界國家把借到的錢花掉,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
但到了八十年代初,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因為前一時期經濟萎縮時的放松銀根而引起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這時美國的聯邦準備銀行就鎖緊銀根(注:銀根是指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應,是市場上貨幣周轉流通的情況。 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將基本利率提高到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18%。此時,跨國銀行給落后國家的貸款也跟著提高了,加速了外債危機的爆發。而世界中心的最大的銀行給拉丁美洲的貸款總額,高達這些銀行的資本的兩倍半。也就是說,如果欠債國家還不了債,世界上各個最大的銀行都會破產,連帶著整個資本主義銀行系統都將破產。對于整個腐朽的資產階級而言,這一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將危機轉嫁給落后國家,因此,帝國主義國家借著這些國家欠債為理由,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工具,打著援助欠債國的旗號,用結構性調整(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 SAP)來迫使他們的經濟自由化,私有化,以便將這些國家的一切資源、財富壓榨出來,來償還外債。
最后,金融資本“奇跡般“地從帝國主義國家到殖民地國家走了一圈,卻產生了巨大的利潤。而被壓迫民族國家為了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再用新借到的錢來還它們欠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大國跨國銀行的錢,結果是債務卻越欠越多。
從1982年到1990年的8年中,資本主義發展落后的國家付給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本金加利息,一共是13450億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從發展落后國家流到先進國家的利潤、股票分紅、專利權使用費等項)。從這個1兆多的資本流出減去從資本主義發展落后國家流向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凈額是4180億美元,是9270億美元的資本流入(包括外來投資、援助、新的貸款等)。以1948年幣值來計算,相等于六個美國在二戰后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到了1990 年,落后國家欠先進國家的外債比起1982年來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61%。
當然,不僅僅是債務,而且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債務國的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和主權也喪失了,成為新殖民主義的殖民地,民族資產階級也轉化為買辦資產階級。當一個國家接受結構性調整措施之后,它的政府就失去了管理經濟的主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但要干涉在這些國家的財政政策,譬如債務國必須要根據簽署的條款來削減政府開支(特別是有關福利性的支出)和提高政府稅收;也要干涉它的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貨膨脹;還取消了落后國家對本國經濟的保護,即被迫削減關稅和取消對進口的限制以及外匯的管制。更將國有企業私有化,許多欠債國在國有企業私有化后就用廉價賣給外資。外資常常用在債券市場上買來的債券來收購這些國家的國有企業。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負擔是在勞動人民身上。在進口受到限制之下,許多工業停止生產,工人大批失業,就是仍然有工作的工人也受到工資下降和物價上漲的雙重壓力,加上政府在教育、醫療和對窮人的補貼等開支的削減下,生活越來越加艱難。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這些國家為了爭取外匯,在世界銀行的督導下,由帝國輔助大型商業性的現代化的農場,來發展農業出口,農村中的許多小農因此破產,他們在農村中失去謀生的路,被迫移居城市,但是在城市里也沒有他們能維持最基本生活的條件,世界各地的貧民窟也因此形成。
總之,在美國的帶領下,各大帝國不但成功地借著石油美元再循環緩合了那次危機,并且利用經濟發展落后國家的外債,把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轉嫁給它們。除了將危機轉嫁之外,并且在轉嫁的過程中,強迫這些國家執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資本主義發展落后國家在外債壓力下,被強迫增加稅收、減少政府開支、提高利率、增加出口,并將大批國有企業私有化、降低進口稅、廢除各種保護本國經濟的法律,包括對外國投資的限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