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主流的意識形態生產往往會諂媚或者過高估量統治者集合的政治整合成就,構建虛幻的假共同體幻象,以便給政治人物或者集團勢力的臉上貼金。由此,最為嚴肅的政治問題往往被扭曲或者掩蓋,后果是:往往是最為重要的政治問題得不到起碼的揭示,甚至,在最為重要的政治問題上,無法積累起碼的有用知識。
就中國漫長的歷史和政治演化經驗而言,一個達到門檻水平的政治整合往往是罕見的,門檻有兩條標準:一是上層政治整合方面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趨勢不妨礙整體的維系,二是上下層之間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生存威脅低于“逼迫被統治階級在哀兵奮起態勢下進行政治再整合”的水平。
中國歷史的大多數情況下,政治共同體在上層和上下層之間的政治整合,均低于門檻水平,王朝崩潰并非是挑戰者能力過高所致,而是政治整合低于門檻水平之后,消極被動地等待體系外政治整合的完成過程,因此,在王朝實際被推翻之前的很久很久,王朝得以維系的政治門檻條件其實早就消失了。新王朝的確立,實際上是一個舊王朝政治瓦解和新的政治整合緩慢完成的漫長過程,在這個漫長過程中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相互殺戮,多數情況下會導致一半以上的人口喪失生存機會,最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損失過三分之二的人口。
政治整合在統治階級內部低于門檻水平,往往表現為統治階級成員局部利益惡性膨脹以侵蝕整體,在傳統時期往往體現為地方勢力的“封建化水平”擴張去侵蝕皇權的有效性,各種形式的封建化勢力的擴張是一個結構性主題和自我復制現象。在上下層之間的關系上,理論上認識“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不難,但是,如何避免“覆舟之水”的生成和放大條件,則不那么容易,到了王朝中晚期,各種封建化勢力的惡性膨脹既是一種上層內部的惡性競爭態勢,也是一種無節制侵害底層生存條件的加速主義潮流,這個趨勢的擴大,往往會在上層的惡性競爭態勢下短期就實現了最大化。
就歷史經驗而言,政治整合的門檻水平很難達到,反過來,各種政治瓦解趨勢只要一經開始就會自動獲得無窮放大趨勢,而得不到絲毫的遏制,如果硬要找一個歷史例外的話,漢武帝時期的“算緡告緡”這樣一種“無差別”打擊富人的做法,其后果是實現了富人短期內對窮人剝奪能力的最小化,這算是勉強延長了漢朝的壽命——至少短期內是最小化了榨取底層生存條件的上層力量。
很多人都往往鄙視和小看宮廷斗爭,其實,以宮廷斗爭為典型代表的古代政治現象,才是一般政治整合難題的常見表現形式。宮廷內部各個派系的政治利益競爭,往往只會帶來局部的政治整合,而局部政治整合的完成,恰好是要以全部政治整合的瓦解為條件,特別是在皇權交替和繼承權發生的關口,各種以繼承權為競爭對象的宮廷斗爭表現最為集中和鮮明,每一個派系都會使用強化自身合法性同時貶低競爭對手合法性的文斗手段,文斗往往不能夠解決問題,那就繼之以武斗。宮廷斗爭的結局,往往是一個勝出的派系壟斷大部分政治利益和權位分配機會,附庸派系跟著喝湯,失敗者徹底出局甚而至于喪失生存權。
宮廷斗爭往往很難進行協調與和解,關鍵乃在于“本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追求,是各競爭派系共同持有的互斥性目標,同時,失敗者有喪失生存權的風險,也不容不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全勝。宮廷斗爭的殘酷性、排斥性和壟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統治階級內部整合難題的一個寫照,很多人往往說農民“善分不善合”——這確實是一個內在于勞動者階層的基于合作的管理成本難題,但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整合才是真正罕見的現象。
很多人往往從現象出發,以為傳統中國歷史時期王朝運道悠長,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理解。這個時間悠長,不宜視為原發性的政治能力,而是因為替代性的力量成長不易。雖然,上層內部的政治整合稀松,但是外部競爭者很難出現,更難在短期內成長起來,這才導致了王朝壽命綿長的假象。
到了近代之后,外部競爭者力量很大,傳統政治或者國家共同體內部整合稀松的毛病就暴露無遺了,同時,在國土范圍內部完成體系外的第二種政治整合難度依然如故,在內憂外患面前,各種虛假政治共同體的真實狀態,才得到相對真實的揭示。
以門檻水平的政治整合為標準,可以看到近代歷史政治中間很多虛假事件和描述,例如辛亥革命。這個事件確實很具有劃界意義,但是,這不是任何新的政治整合完成,更不是替代了舊的政治整合不足,就其后的歷史政治演化狀況看,辛亥年事件的真實內涵僅僅如此:這個事件體現了舊政治整合的徹底瓦解,連共同體外觀都無法維持了,結果,才導致各省通電獨立。但是,這個事件的另外一面是,沒有任何新的政治整合出現,甚至連推進新政治整合的主導力量都沒有出現,在歷史敘事中間被包裝為民國革命家的群體或者政黨,不過是一個笑話。
春節前在長沙岳麓山參觀,看到那么多與辛亥年事件相關的金光閃閃的名字和墓葬,實在是感慨萬千,那伙人借此占據一方風水寶地,不要說完成新的政治整合,有無推進政治整合的愿望和起碼心理準備,都大有疑問。
孫中山算是那群人中間的一個例外,他革命四十年,屢仆屢起,最后在經驗層面認識到,必須喚起民眾。孫中山為了完成革命,嘗試過一切國內外的力量和形式,在外試圖聯合帝國主義力量,在內聯合過會黨、軍閥等各種勢力。政治整合之難,不僅在于革命力量難于成就,甚至,在革命同道人中間也是人各有志,缺乏最起碼的政治共識,孫中山長期為政治共識過低所困擾。他曾聽信一個妄人的建議,試圖確立向個人效忠的方式,來完成革命黨內部門檻水平的政治整合,要求每個黨內同志向他發誓效忠且按下紅手印,最后證明效果也實在不怎么樣。這么多的失敗,并不是說孫中山無能,或者他個人品質缺陷,更不是缺乏革命誠意,問題僅僅在于政治整合的難度,遠高于他嘗試的全部方法。
舊統治階級失敗和舊統治秩序的瓦解,會造成極大的政治不認同力量,但是,要從政治不認同力量中間,遴選人力去建設新的政治整合力量,則遠非易事。相應地,因為舊統治階級政治整合稀松,革命的客觀條件往往容易成熟,但是革命的主觀條件建設則良非易事,孫中山尋尋覓覓探索一生,最終把目光轉向“喚醒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即便是舊統治階級還沒有徹底糜亂,但是,在社會中上層尋覓和重組新政治力量,也往往不能夠成功,這是作為革命家孫中山的一生經驗所在。
與孫中山的革命動員經歷不同,1927年蔣介石拿起屠刀把共產黨趕去農村,此后,共產黨革命的政治整合,不得不就農村環境和社會的中下層著力,但是,要完成新的政治整合依然很難很難。不過,就孫中山和國民黨政治整合的失敗看,新的政治整合當且僅當著眼于中下層力量的再整合,才有可能。換言之,除了認同于人民之外,不存在另外的新政治整合路徑。
在共產黨方面,政治整合的難題一樣不小,不過,由于后來共產黨領導革命獲得了勝利,“馬屁精寫史”往往成了主流,這就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這個一般性的政治整合難題——共產黨革命作為一個體系外的政治整合事件,其所穿越的險灘暗礁往往被遮蔽了。例如,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多少人信仰并傳播了這個真理,然后革命事業就步步高升了,這個說法的背后,是完全徹底地取消了革命需要完成的體系外政治整合難度與相關問題意識。
作為革命年代的第一理論權威,毛澤東很鮮明地指出過:左派歷來是少數,甚至他在1938年還說過共產黨內部連100-200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沒有;后來在文革時期的群眾性批判浪潮中間有過“民主革命同路人”的分類,還有過“紅旗黨”(只插紅旗不辦事)的說法,這樣的說法較為準確地契合了舊政治共同體瓦解時期的大多數人一般認知狀況——因為有了極高水平的政治不認同,各路批判家都紛紛出動了,但是,如何完成新的政治整合與認同建設,那才是真正的左派或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但是,自覺地把自己與新政治整合要求一致起來的人,不是沒有,但極少極少就是了。
也就是說,在舊政治共同體瓦解時期,有批判意識的人不會太少,但是,愿意并且能夠從事新政治整合業務的永遠不會太多,要不然,除舊布新的鼎革事業,會在短期內完成,永遠不會出現歷史上那種改朝換代戰爭損失多半人口且延續很長時間的痼疾。在共產黨革命年代,革命隊伍領導層中間的左右傾機會主義,及其對革命事業造成的實際損害,乃是新政治整合難度的代表性表現。
就中國歷史而言,秦始皇建立那個皇權外觀的集權制政治體系之后,內部外戰爭的形態就跟著發生了質變。外部戰爭體現為以長城防線為代表與游牧民族之間的攻防戰,對內的階級戰爭則以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的全國全面戰爭為主要形態,這兩種戰爭形態演化的背后,是漢民族(或者農業民族)在中華地域上完成的“統治階級合作化水平”所決定的。換言之,是統治階級合作化水平,決定了他們維護自身統治的最大能力——能夠在何種程度和范圍內搜集人力物力資源避免統治地位被顛覆,這個狀況,反過來也決定了各種挑戰者需要完成什么層次和地域范圍的體系外政治整合,才能夠最后顛覆既存的統治地位。
既存統治階級的內部政治整合很是稀松,但是,一個新的挑戰者要完成同等水平的政治整合也遠非易事,每一次改朝換代戰爭之所以人口損失巨大并持續漫長時間,軍事上的勝負僅僅是表象,內在邏輯是新的政治整合完成度要超過舊的,這個新政治目標達成所需要時間,才是改朝換代戰爭延續多久的關鍵。
應該說,從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開始,歷朝歷代的造反者在完成政治整合的路上,都耗費了過多的時間,結果也給舊統治階級以過多的喘息之機和反抗機會,最后給整個社會帶來了過大的犧牲和負擔。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在統治階級得到境外力量大力支持的不利處境中間,快速地邁過了政治整合的門檻,以最小歷史損失為代價獲得了勝利和重建機會。恰好,在共產黨勝利之后的“馬屁精寫史”浪潮中間,有關完成政治整合的經驗和知識——路線斗爭與路線自覺問題,遭遇到最大限度的冷遇,這個冷遇的發生,在最初階段是由“不能”和“不為”共同造成的,在后來則完全是“不為”和刻意扭曲的結果。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是從淡化和虛無革命年代的政治建設路徑與成就開始的。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八日初稿
二〇二五年三月十四日修訂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