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我們吃飽了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更不是某些人口中的“分田”二字就能解釋清楚的。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歷史的現場,看看那片曾經貧瘠、干裂的土地,是如何變成沃野千里的良田,是誰讓這片土地上長滿了糧食,又是誰為這一切付出了汗水和心血。
“一塊地,為什么能高產?”光有地行嗎?不行!種過地的人都知道,土地再肥沃,沒有水也長不出糧食??稍鴰缀螘r,多少地方是“靠天吃飯”,天不下雨就顆粒無收。是誰組織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挖水渠、修水庫、改造鹽堿地,讓土地喝飽水,讓農田能穩定高產?紅旗渠,淮北大渠,那個時代留下的奇跡不勝枚舉,那是用血汗筑成的豐碑,而不是哪個走運的地主憑空分得的一畝三分地。
水來了,就夠了嗎?還不夠!好種子、好化肥、好農具,一個都不能少。種子不行,長出的糧食照樣低產;化肥不足,地里的莊稼照樣長不壯;沒有機器,全靠肩挑背扛,累死累活也趕不上效率。是誰推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是誰讓雜交水稻成為現實?是誰建立化肥廠,讓農民用得起高質量的肥料?是誰讓國產拖拉機馳騁在田野,而不是靠進口“洋機器”捆住咱們的脖子?
這一切,都不是“分田”能解決的事,而是國家組織起億萬人民,投入巨大力量建設出來的。沒有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農田依舊是靠天收;沒有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糧食再怎么努力種也翻不了幾番;沒有機械化的支持,農民的腰桿永遠直不起來。真正讓我們吃飽飯的,是這一整套系統工程,是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是那個時代打下的堅實基礎。
可笑的是,今天有人竟然閉著眼睛,指著當年的土地改革說:“看!是因為土地歸了個人,我們才吃飽的!”這是什么邏輯?就像你餓了一天,你爸給了你兩個饅頭,你還是沒吃飽;你媽又遞了一個,你終于覺得肚子踏實了。結果你轉頭就說:“是我媽給的饅頭填飽了我的肚子,我爸的饅頭根本沒用。”荒唐!沒有前面的鋪墊,哪有后來的結果?
翻開歷史看看,真正讓土地變得肥沃的是誰?真正讓糧食產量翻番的是誰?真正讓農民用上化肥、種上高產種子的又是誰?誰帶領全國人民大興水利?誰讓糧食穩產高產?是誰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打造農業工業基礎?答案顯而易見。但有些人不愿意承認,他們只想用最簡單的方式篡改歷史,把所有努力、所有犧牲、所有智慧抹得干干凈凈,把一切都歸結到某個簡單的政策上,然后大肆吹噓他們的“功勞”。
更讓人憤怒的是,今天的某些人不但不承認這些基礎是誰打下的,甚至還在大拆水庫、毀壞農田基本建設,把過去幾十年累積的財富一筆勾銷。農田基本建設搞不起來,水利工程無人維護,化肥、種子、機械全靠進口,轉過頭來再抱怨糧食安全問題,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飯不能忘了種糧的人,更不能忘了是誰為這片土地的豐收奠定了基石。歷史不是隨便篡改的,事實不是嘴皮子說幾句就能抹去的。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讓我們吃飽飯的,絕不僅僅是分田,而是一整套農業建設,是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血汗,是一個時代的智慧和奮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