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毛澤東打敗的蔣介石,是一切以“私”字為中心思想的典型領導人。張學良回憶蔣介石說:【人家批評蔣先生,說他是買辦政治,他確實是這樣。你要說他有沒有中心思想?沒有的。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就是他自己。我怎么能得這個權益,我就得。原來我對蔣先生很尊重的,后來就不尊重了。不尊重的原因,因為他是完全的自我主義,他就是唯我的利益獨尊?!?/p>
(2)從蔣介石讓自己的兒子接班這點來看,也符合張學良的這個評價。毛澤東不是沒有條件安排自己的后代家族接班,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想要這么做。所以說毛澤東在接班人問題上,并沒有私心的表現,這點對照蔣介石可以看得很清楚。
毛澤東選王HW的理由,要追溯到毛澤東提出的接班人標準。在文歌前夜的 1966 年 3 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說:【不要壓青年人,讓他冒出來。年紀小的、學問少的打倒那些老的、學問多的。要年紀小的,學問少的,立場穩的,有政治經驗的、堅定的人來接班。】
由此可見,毛澤東心目中的接班人標準,大致是四條:
(一)年輕;(二)學問少;(三)立場穩;(四)有政治經驗。
1966 年 3 月毛澤東講這番話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毛澤東只是隨便說說而已,沒想到毛澤東是當真的。在七年后的 1973 年,毛澤東真的按照這四條標準,選出了自己的接班人。對照毛澤東的四條標準,王HW是完全符合的。
(一)王HW年輕,當時只有 38 歲;(二)王HW學問少,他只上過小學,加上后來的自學,文化程度也就是初中水平;(三)王HW貧農出身,16 歲參加革命,無產階級立場應該是“穩”的;(四)王HW當過農民,當過兵,當過工人,后來又當過干部,所以應該說政治經驗是比較豐富的。根據毛澤東的接班人條件,他看中王洪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毛澤東的四條接班人條件,其他三條都比較好理解,但“學問少”這一條不太好理解。一般人認為,接班人的學問越多越好,毛澤東為什么反其道而行,偏偏要選學問少的呢?這就涉及到毛澤東思想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和評價。
按照通常的標準,有大專以上文憑的,算知識分子;有碩士以上文憑的,算高級知識分子;大專以下文憑的,只能算“有文化”,不算知識分子。毛澤東本人是大專文憑,可以算是知識分子,但算不上高級知識分子。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畢業后,一度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打工。當時北京大學是高級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毛澤東這種大專文憑的人,在北大肯定是吃不開的。
(3)1936 年美國記者斯諾寫的《毛澤東自述》中,毛澤東提到他在北大的情況說:【我做北大圖書館佐理員,薪俸是每月八塊大洋。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湖南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坑行┤烁鶕珴蓶|在北大的遭遇,推斷毛澤東因此而“仇視”知識分子,這種看法是不合理的。一來,毛澤東不是那種心胸狹窄的人;二來,更確切地說,與其說毛澤東“嫉妒”知識分子,不如說毛澤東“看不起”他們;三來,“仇視”知識分子,對毛澤東這樣要成就大事業的人,是有利?還是有害呢?
凡是自己開創事業的人,都知道人才是最最重要的事。開辦公司,你要招攬到精明的經紀人;打江山,你要招攬到能征善戰的將軍。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共,不僅在戰將方面,在其他各方面也都是人才濟濟,這是毛澤東推翻蔣介石的一大原因。難道蔣介石不重視人才嗎?非也,蔣介石重視人才的程度,絕不亞于毛澤東,只是兩人重視人才的方式不同。蔣介石特別重視人才的文化程度,知識水平。比如蔣介石的秘書秦孝儀,是具有人文學博士學位的留美洋博士。而毛澤東的秘書陳伯達,只讀過上海勞動大學,莫斯科中山大學等非正規的大學,而且也沒有畢業,沒有文憑。如果說戰爭年代毛澤東找洋博士當秘書有困難,那么新中國建國后,接受了大批洋博士。毛澤東要想換一個或幾個洋博士來給自己當秘書,那是輕而易舉的事??墒敲珴蓶|身邊的秘書,始終沒有一個有碩士以上文憑的高級知識分子。
毛澤東為什么不用高級知識分子給自己當秘書?為什么不請一批“學可斗量”洋博士來給自己當參謀,或者在做重大決策時為自己出謀劃策呢?相比之下,蔣介石身邊的高級參謀是很多的。蔣介石打仗,身邊還要帶一個外國軍事專家顧問團,蔣介石經常虛心聽取專家們的意見。這是事情發展的結果,卻證明了一件與人們的“常識”相反的事。這就是具有一群高級知識分子做參謀的蔣介石,反而敗給了沒有高級知識分子做參謀的毛澤東。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高級知識分子真的起作用嗎?是起正面的作用,還是負面的作用?
(4)毛澤東對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的看法和認識,來自兩個方面:歷史的經驗和個人的經驗。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中國知識分子從宋朝之后,基本上成為依附于統治階級的保守集團,文人讀書只是為了做官,缺乏革命性,對歷史的前進不但沒有起到推動作用,相反起著阻礙作用。相比之下,西方的知識分子是具有革命性的,西方國家的文藝復興等近代化進程,都是在知識分子的主導下實現的。在14 世紀至 17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同時,中國經歷著元朝、明朝、清朝的朝代交替。推翻元朝的農民革命,推翻明朝的農民革命,都是由農民而不是知識分子發起。當時的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都是維護現有統治集團的保守勢力,而不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革命勢力。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知識分子的主體依然是保守派,不管“中體西用”也好,“變法維新”也好,絕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提倡?;剩皇翘岢锩?。發起辛亥革命的革命黨,最初都是一些毫無名氣的留學生,當時的大文人,高級知識分子,都是遠離革命黨的。只是在革命成功之后,他們又蜂擁而來,投機革命。在近代中國的歷次革命中,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基本上是保皇派,或者是觀望派,對革命沒有做出過什么貢獻。
毛澤東對接班人的期待,是完成他“繼續革命”的理想,因此要求接班人有高度的革命性。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中國的工、農、兵都具有很強的革命性,而知識分子是缺乏革命性的。
從這個歷史經驗出發,毛澤東就需要選擇知識較少的工、農、兵出身的人當接班人,這樣才能保證接班人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另外從毛澤東的個人經驗來看,他對知識分子的確沒有好的印象。總的來說,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看法是兩條:第一是懷疑知識分子的立場,第二是蔑視知識分子的能力。
先說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立場的懷疑。中共在井岡山革命創建時期,主體都是農民,就是毛澤東、周恩來這些領導人,也只是勉強算知識分子的小人物,有點名氣的知識分子都不會參與進來。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要不然站在蔣介石一邊,要不然站在一邊觀望,并沒有投身于中共發起的這場新民主主義革命(當時還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只是中共的革命成功了,奪取了中國大陸的政權,這些知識分子無路可去,不得已才接受中共的領導。
從毛澤東的角度來看,對這批從舊中國留下來的知識分子,顯然是難以信任他們的。把他們說成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也是有根據的。因為事實證明,在 1949 年以前,這些知識分子,特別是大學教授、專家學者等高級知識分子,都是支持蔣介石的,或者是主張第三條道路的,支持中共的人極少。既然中共是“無產階級”的政黨,那么這一大批不支持中共的知識分子,自然就屬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了。
(5)現在這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留下來接受中共的統治,并不是因為他們改變立場開始喜歡或支持中共,而只是因為沒有辦法,無處可去而已。所以在毛澤東看來,這些知識分子的“資產階級”思想或者本性并沒有變。中共不信任他們,把他們排除在領導集團之外,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中共在建國之后,對大學教授、專家學者等高級知識分子,還是需要的。1966 年,毛澤東在談到知識分子問題時說:【過去我們的大學生,大多數是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的兒女。工人、貧下中農都進不起學校,小學都進不起,何況進大學?舊的知識分子至少有幾百萬人,文化教育掌握在他們手里,我們沒有掌握。那么多小學,我們沒有小學教員,只好用國民黨留下來的小學教員;我們也沒有自己的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工程師、演員、畫家,也沒有搞出版社和開書店的人員。現在大、中、小學大部分都是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地主、富農出身的知識分子壟斷了。解放后,我們把他們都包下來,當時包下來是對的。把知識分子包下來,有好處也有壞處。包下來了,拿定息,當教授、校長,這批人實際上是一批國民黨。那些舊人有一部分鉆到黨內來,暫時潛伏不動,待機而起?!?/p>
毛澤東這里談到他的知識分子政策,就是對知識分子只是使用和利用,而不重用和信任。因為這些人原本都是支持國民黨的,只是由于國民黨的失敗,不得已成為共產黨的“臣民”,對他們當然是不能重用和信任的。同理,知識分子得不到重用和信任,他們也當然就會對中共心懷不滿,就像毛澤東說的那樣“暫時潛伏不動,待機而起”。再說毛澤東對知識分子能力的蔑視。毛澤東為什么會蔑視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呢?這里有他親身實踐的結果證明。
蔣介石集團有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參與和組成,總體的知識水平比中共高得多。蔣介石有那么多高級知識分子,有那么多外國專家顧問,卻打不過不認識幾個字的“土八路”。這個結果自然讓毛澤東產生對專家教授的蔑視心態。毛澤東在 1966 年說:【書是要讀的,但讀多了是害死人的。譬如共產黨人和我們的軍事干部,一字不識和稍識幾字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幾,而多識一些字的,例如讀過幾年中學,進過黃埔軍校、蘇聯軍事院校的,只有極少數,大學畢業生幾乎一個也沒有。所以有人說,共產黨“無學有術”,而他則是“有學無術”。這話從形式上看來是有些對的。但從實質上看,則是完全錯誤。
共產黨人曾經進過二十幾年的軍事大學和革命大學,即二十幾年的戰爭與革命,而那些大學教授和大學生們只會啃書本,這是一項比較最容易的工作。他們一不會打仗,二不會革命,三不會做工,四不會耕田。他們的知識貧乏得很,講起這些來,一竅不通。所以我常說,知識分子和工農分子比較起來,是最沒有學問的人。他們不自慚形穢,整天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其他一樣也不會。】
(6)毛澤東在 1969 年接見大學生造反派領袖時,又說:學問不是學校里學來的。我看我們的一些孩子讀書讀十幾年,把人毀了,就睡不著覺。真正的大學校是工廠、農村。黃埔軍校你們知道多少天?三個月,六個月,就是訓練一下,改變一下觀點。我就沒上過什么軍事學校,沒讀過什么兵法。人家就說我打仗靠《三國演義》、《孫子兵法》。我說《孫子兵法》我沒看過,《三國演義》我是看過的。我跟你們講了馬、恩、列、斯,除了馬克思大學讀完了,其他人都沒有讀。列寧讀法律讀了一年,恩格斯中學還沒讀完,父親叫他到工廠當會計,在工廠里接觸了工人。斯大林沒有進大學,他是中學畢業的。高爾基只讀了兩年小學。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中學生,自學的。蘇聯把衛星送上天的是個中學教員,發明蒸汽機的是個工人,不是大學老師?!?/p>
毛澤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蔑視,說他們不如工農,雖然有過激之處,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最近一家美國公司和一家德國公司聯合發布了一份“勞動力精神”國別報告,結果中國員工被公認為最勤勞,是“勤勞”的世界冠軍。但該報告又稱,中國的創新力不足,有待提高。
現代社會中,生產活動是由體力勞動者,也就是工人、農民來從事的;而研究開發等創新活動,則是由腦力勞動者,也就是知識分子來從事的。中國的 GPD 成為世界第二,這是因為中國的體力勞動者非常優秀,是世界上“最勤勞”的。而在中國的創新不足,也是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行。改革開放 35 年來,中國在生產方面突飛猛進,而在科研創新方面則毫無成績可言。比較可以稱道的載人航天技術,其中最關鍵的運載火箭,也還是毛澤東時代的遺產。
中國的工人被譽為世界第一,中國的知識分子又怎么樣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澤東說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如工農,也是有道理的。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毛澤東也認為知識比較少的皇帝,反而比較好。毛澤東說:【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比如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
基于以上這些的觀點,毛澤東認為他的接班人,不應該是知識分子,而應該是知識比較少的工農,所以他選擇了王HW做他的接班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